盤活存量資源 激發致富潛力——貴州遵義探索農民增收新途徑
【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光明日報記者 呂慎 陳冠合
晨風拂過初秋的大婁山,為(wei) 貴州省遵義(yi) 市湄潭縣茅坪鎮土槽村黃金樹避暑山莊送來幾分愜意與(yu) 清涼。繞著鬱鬱蔥蔥的莊稼地,謝良俊和熟識的村民熱情地打著招呼。“湄潭山好,水好,人更好!”老謝說,自己和老伴為(wei) 避暑從(cong) 重慶來到茅坪,一來就是連續10年,茅坪成了“第二故鄉(xiang) ”。
圍坐在山莊庭院大樹下,來自四川、重慶、湖南等地的避暑客們(men) ,已成為(wei) 無話不談的老友。瞧著早已住滿的客房,山莊負責人楊剛笑得合不攏嘴:“現在村裏人腰包鼓起來了,這些外地的兄弟夥(huo) 羨慕得不得了,都說我是個(ge) 幸福的農(nong) 民!”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nong) 村。近年來,遵義(yi) 市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促進農(nong) 民增收作為(wei) “三農(nong) ”工作的重要抓手,激活農(nong) 村存量資源,不斷提高經營性收入和財產(chan) 性收入在農(nong) 民收入中的比例,在確保農(nong) 民工資性收入的基礎上,初步探索出了“身邊就有錢袋子”的增收新途徑。
社區變景區 沉睡的資源“醒”了
夏末傍晚,遵義(yi) 市桐梓縣九壩鎮山堡社區的鄉(xiang) 間小路上人頭攢動,講著各地口音的遊客們(men) 飯後散步的陣勢,賽過了鄉(xiang) 鎮“趕大集”。這個(ge) 夏天,戶籍人口3千多人的山堡社區,一下“膨脹”了10餘(yu) 倍,成了6.5萬(wan) 遊客的避暑花園。
“九壩這邊生態好,推開窗戶就是森林,聽著鳥鳴聲特別愜意,打算以後在這裏常住了。”重慶客人秦勇每年夏天都會(hui) 來到山堡社區避暑,今年更是和鄉(xiang) 村旅舍老板簽了10年的租房合同。
引來“候鳥”,富了村民。九壩鎮旅館經營主王大國說:“我家的旅館目前能住22人,都是簽的長租合同,僅(jin) 7月到9月純收入就有3萬(wan) 多元。”在外有著10餘(yu) 年酒店經營經驗的楊國旗,2015年返鄉(xiang) 開起鄉(xiang) 村旅館,又帶領村民成立山堡社區黃幹溪旅遊自治協會(hui) 。他告訴記者:“我們(men) 帶領大家共同思考‘如何做好服務’,讓區域內(nei) 71家鄉(xiang) 村旅館遊客爆滿。”
要想生意好,離不開行業(ye) 自律,更離不開政府有序引導。桐梓縣成立各級旅遊協會(hui) ,對全縣所有鄉(xiang) 村旅館開展星級評定、實行規範化管理、統一收費標準,每年分期對鄉(xiang) 村旅館從(cong) 業(ye) 人員進行業(ye) 務培訓,在各鄉(xiang) 村旅遊點開設衛生室、舉(ju) 辦各種文藝活動。“十四五”以來,桐梓34個(ge) 鄉(xiang) 村旅遊點、2033家鄉(xiang) 村旅館、4.61萬(wan) 間客房、9.82萬(wan) 張床位,累計接待遊客2426.1萬(wan) 人次。
湄潭縣魚泉街道新石村偏岩塘組,山抹微雲(yun) ,翠林綠屏。戶曉民宿內(nei) ,老板張曉的電話和微信一直響個(ge) 不停。“房間寬敞”“露台漂亮”“文藝清新”……這家長期在推薦榜單上占據頭名的民宿,吸引著各方遊客紛至遝來。
戶曉民宿拿到的“第一”還有很多。“我們(men) 先後投入279萬(wan) 元資金,租用空置民房打造高端民宿,辦理了湄潭縣第一本農(nong) 村宅基地經營權證。這是縣裏第一棟通過盤活閑置資源讓黔北民居變民宿的房屋。”張曉介紹,通過民居變民宿,能幫助民居房主每年穩定增加財產(chan) 性收入1萬(wan) 元以上。
如今,通過深入推進農(nong) 村宅基地製度改革“兩(liang) 項試點”,湄潭縣37.21萬(wan) 農(nong) 民全部認定宅基地資格權。村集體(ti) 和農(nong) 戶正利用農(nong) 村閑置宅基地和農(nong) 房發展起創意辦公、電子商務、休閑農(nong) 業(ye) 、鄉(xiang) 村旅遊等農(nong) 村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農(nong) 房入股、市民投資、平台運營”模式正不斷盤活更多閑置民居。
湄潭縣委書(shu) 記沈建通表示,為(wei) 實現農(nong) 村資源資產(chan) 效益最大化、促進農(nong) 民增收,湄潭圍繞建設中國鄉(xiang) 村休閑遊首選地,逐步推動黔北民居變民宿,實現農(nong) 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在充分利用農(nong) 村宅基地的同時,遵義(yi) 市通過自主運營、招商運營、租賃運營、改造運營等多種方式盤活扶貧存量資產(chan) ,帶動群眾(zhong) 增收。目前,通過扶貧項目資產(chan) 清理確權,遵義(yi) 全市已盤活閑置低效經營性資產(chan) 項目126個(ge) ,資產(chan) 規模達1.46億(yi) 餘(yu) 元。
農(nong) 民變股民 集體(ti) 的財力“強”了
萬(wan) 畝(mu) 竹海掩映下,赤水市兩(liang) 河口鎮大榮村空氣清新,碧波蕩漾。這裏有氣勢磅礴的丹霞地貌、雄偉(wei) 壯觀的赤水大瀑布,可曾經卻是個(ge) “窮溝溝”。
如何激活發展活水?答案就在村裏的魚身上。站在插臘溝生態魚塘裏,大榮村村民王應華抱著剛捕撈上的一網竹葉魚,笑個(ge) 不停:“跟著唐書(shu) 記幹,建起大魚塘,買(mai) 上小轎車,蓋起新樓房,每年收入10多萬(wan) !”
“好山好水一定能養(yang) 出好魚。”2011年,大榮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唐永富經過深入調研後,帶領28戶村民在短短兩(liang) 個(ge) 月時間裏,挖出258畝(mu) 魚塘。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把塘中價(jia) 值60多萬(wan) 元的魚幾乎全部衝(chong) 走。麵對打擊,有些灰心的唐永富索性把剩下的魚送給附近村的村民。出奇的是,隨後老唐不斷接到求購竹葉魚的電話。原來免費品嚐過竹葉魚的群眾(zhong) 都很喜歡,一傳(chuan) 十十傳(chuan) 百,銷路居然打開了。
唐永富介紹,村裏組建了兩(liang) 河口鎮興(xing) 發冷水魚養(yang) 殖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整合“支部+合作社+協會(hui) +公司”資源,實施“四定五統兩(liang) 分”的生產(chan) 經營管理模式。兩(liang) 河口鎮的冷水魚還成功注冊(ce) 了竹葉魚商標,在赤水、瀘州小有名氣,價(jia) 格最高時賣到了70元/公斤,成了村集體(ti) 和群眾(zhong) 持續穩定增收的支柱。
赤水市大同鎮華平村,百畝(mu) 竹林被山風吹得吱吱作響,華平村村民馬發連在林下忙碌著。指了指一顆顆剛被悉心收入竹筐中的“寶貝”,馬大姐說:“以前村裏沒啥子產(chan) 業(ye) ,更沒有分過紅。現在有了竹蓀蛋,一切都不一樣了。它們(men) 嬌貴得很,可要看護好。”
林下生“蛋”,以竹富民。大同鎮華平、天橋兩(liang) 村村集體(ti) 發展的200畝(mu) 林下經濟,以林下空地入股與(yu) 林業(ye) 公司合作。公司占股60%,村集體(ti) 40%,並由企業(ye) 提供技術支持和市場銷路。目前,大同鎮紅托竹蓀已進入盛產(chan) 期,單日可采竹蓀蛋1000餘(yu) 公斤,預計總竹蓀蛋產(chan) 量15萬(wan) 斤,產(chan) 值達500萬(wan) 元。
靠山、靠水、靠林、靠廠、靠景、靠城——赤水市通過“六靠”路徑,實施“富民強村”工程,整合利用鄉(xiang) 村振興(xing) 銜接、東(dong) 西部協作等資金資源,確保市財政每年統籌整合財政資金2000萬(wan) 元以上支持村級集體(ti) 經濟優(you) 質項目,推動村級集體(ti) 經濟項目高質量發展。
赤水市委書(shu) 記汪能科表示,赤水將緊緊圍繞“六靠”路徑,大力實施富民強村工程,持續壯大村級集體(ti) 經濟發展,帶動群眾(zhong) 穩定增收,真正把生態優(you) 勢轉化為(wei) 經濟優(you) 勢、發展優(you) 勢。確保到2023年年底,全市所有村(社區)集體(ti) 經濟純收入至少達10萬(wan) 元,20%以上的村(社區)集體(ti) 經濟純收入突破20萬(wan) 元。
截至2022年年底,遵義(yi) 全市1848個(ge) 村(社區)全麵完成農(nong) 村集體(ti) 資產(chan) 清產(chan) 核資、成員界定和股份量化,成立村級集體(ti) 股份經濟合作社,全市村集體(ti) 實現經營性收入2.75億(yi) 元。
外出變返鄉(xiang) 空心的村寨“實”了
大婁山山脈深處,不時傳(chuan) 來呦呦鹿鳴。鹿圈裏,綏陽縣青杠塘鎮野茶村村民孫明江正忙著打草料、喂鹿子。“這是我們(men) 的‘致富鹿’嘞!”老孫從(cong) 2018年開始養(yang) 梅花鹿,每年收入都有9萬(wan) 元左右。
“致富鹿”好養(yang) ,致富路不容易鋪。在外經營藥材多年的趙偉(wei) ,於(yu) 2014年回鄉(xiang) 創辦梅花鹿養(yang) 殖場。當時,距離綏陽縣城83公裏的野茶村山路狹窄,通往養(yang) 殖基地的道路坑窪泥濘,貨車寸步難行。趙偉(wei) 回憶:“一條不足5公裏的山路,6個(ge) 多小時才到。因為(wei) 道路太顛簸,造成14頭種鹿死亡,直接經濟損失十多萬(wan) 元。”
正當趙偉(wei) 束手無策時,綏陽縣交通部門和青杠塘鎮政府及時出手,將這條山路納入通村公路建設項目,他自己又出資50多萬(wan) 元用於(yu) 前期部分道路開挖及村民征地補償(chang) ,最終解決(jue) 了交通“心病”。
如今,趙偉(wei) 的梅花鹿養(yang) 殖企業(ye) 年產(chan) 值達2000多萬(wan) 元,帶動500餘(yu) 名村民增收致富。養(yang) 殖主體(ti) 也從(cong) 公司基地養(yang) 殖逐漸轉變為(wei) 村民養(yang) 殖為(wei) 主、公司基地養(yang) 殖為(wei) 輔。這位致富帶頭人還計劃做以“體(ti) 驗鹿文化、觀賞鹿百態、品嚐鹿美食、購買(mai) 鹿產(chan) 品”等為(wei) 主題的全域旅遊,引導更多村民發展休閑旅遊產(chan) 業(ye) 。
湄潭縣魚泉街道金橋村村播中心裏,90後青年殷秀和小夥(huo) 伴正在手機這個(ge) “新農(nong) 具”前侃侃而談,熱情介紹著桌上的各類農(nong) 特產(chan) 品,幹著直播帶貨的“新農(nong) 活”。
大學畢業(ye) 後原本從(cong) 事旅遊行業(ye) 的殷秀,得知縣裏組織的“百村萬(wan) 名新農(nong) 人”培訓班在招募,便報名參加了培訓,學成後帶著直播、視頻剪輯等技能回到家鄉(xiang) 。她說,希望運用所學所能,幫助鄉(xiang) 親(qin) 們(men) 把山貨銷出去、把家鄉(xiang) 宣傳(chuan) 好。
作為(wei) 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受益者,金橋村村委會(hui) 副主任周宇在大學畢業(ye) 後同樣選擇了辭工回鄉(xiang) 。她告訴記者,金橋村村播中心以“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公司”模式運行,自2022年11月成立至今,共計直播100餘(yu) 場,線上+線下共產(chan) 生銷售額30餘(yu) 萬(wan) 元,帶動了更多年輕人回到鄉(xiang) 村發展。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關(guan) 鍵在人。遵義(yi) 市以大力支持和鼓勵農(nong) 民工、高校畢業(ye) 生、退役軍(jun) 人和農(nong) 村實用人才創辦領辦家庭農(nong) 場、農(nong) 民合作社等方式,吸引了一批農(nong) 村實用人才回到家鄉(xiang) ;同時在中等職業(ye) 院校遴選、培養(yang)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後備力量,先後選派268名鄉(xiang) 村振興(xing) 指導員和953支鄉(xiang) 村振興(xing) 駐村工作隊、972名駐村第一書(shu) 記、2010名駐村幹部、411名選調生到村開展工作,選拔了一批村級組織領軍(jun) 人才。
“空心村”變身“實業(ye) 村”,“新農(nong) 人”帶富“全村人”。據統計,2022年,遵義(yi) 市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333元,比上年增長6.9%,總量和增速均明顯高於(yu) 貴州全省平均值。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07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