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好顏值”賦能發展好價值

發布時間:2023-09-12 09:4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光明日報記者 白雪蕾 王夢敏 李潔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寇桉

  初秋時節,從(cong) 鍾靈毓秀的秦巴山區,到黍果飄香的關(guan) 中平原,再到滿目蒼翠的黃土高原,三秦大地處處演繹著逐“綠”而行、以“綠”生金的美麗(li) 畫麵。

  青山含黛,雲(yun) 霧繚繞,在陝南安康秦嶺深處的石泉縣草池灣,一隻朱鹮在金黃的稻田前悠然滑過,近處的村民在田間躬身而作,遠處的孩子在研學課堂上一片歡聲笑語……一幅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山村美景展現在人們(men) 麵前。

  “原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腿泥,這幾年村子變美了,朱鹮也來和我們(men) 做鄰居,10多年前有兩(liang) 三隻,現在有四五十隻了。”農(nong) 田改造、道路提升、步道加修……70歲的“老農(nong) 人”王益清欣喜地分享著家鄉(xiang) 的變化。

  有機稻米、農(nong) 家餐廳、電商中心、朱鹮科普中心、鄉(xiang) 村生活博物館、自然研學農(nong) 場……草池灣為(wei) 朱鹮覓食保留著不施化肥的傳(chuan) 統耕作方式,吸引了國寶在此“落腳”,也為(wei) 這個(ge) 自然古村落探尋出一條發展綠色產(chan) 業(ye) 的富民之路。“我們(men) 請來了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的專(zhuan) 家調研指導,為(wei) 稻穀確定了優(you) 質優(you) 價(jia) 的路子,現在一畝(mu) 能穩收8000元,收入是之前的4倍。”石泉縣絲(si) 銀壩村黨(dang) 支部副書(shu) 記劉輝跟記者說。

  汽車行駛在陝北榆林的高速路上,一片片經濟林和生態林枝繁葉茂、鬱鬱蔥蔥。如今,陝西的綠色版圖向北延伸400多公裏;毛烏(wu) 素沙地860萬(wan) 畝(mu) 流動沙地全部得到治理;陝北由黃變綠,成為(wei) 全國連片增綠幅度最大的區域……這些世界難題的解決(jue) ,都離不開一項項水土保持和生態修複技術。

  在中國楊淩耕地保護與(yu) 質量提升創新中心的土壤樣品庫內(nei) ,11.4萬(wan) 個(ge) 土壤樣品一排排整齊羅列,令人驚歎。采集自全國30個(ge) 省區市的土壤樣品在這裏匯集。“不合理的使用會(hui) 導致土地退化和耕地地力下降,我們(men) 就相當於(yu) 給土地‘問診把脈’的醫院。”陝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總工程師羅林濤告訴記者,“例如針對毛烏(wu) 素沙地退化問題,我們(men) 研究發現,和它共生的砒砂岩富含土壤中需要的黏粒,通過複配可以起到調優(you) 沙土結構、保水保肥的作用,使沙化土地成為(wei) 良田。”

  無土栽培的植物工廠、人工模擬的“太陽光”,通過光熱調控實現“南果北種”……楊淩用科技繪製出的生態農(nong) 業(ye) 畫卷,讓綠色“動”起來,讓土壤“活”起來。

  在陝西,這樣的生態理念並非個(ge) 例。如今,將綠水青山“好顏值”轉化為(wei) 金山銀山好價(jia) 值的生動實踐,已在三秦大地鋪展——

  在南水北調中線核心水源涵養(yang) 區安康,記者探訪了藏在生態公園下的汙水處理廠,見證了日均5.2萬(wan) 噸地下水由濁變清,實現水資源100%利用的全過程;

  在秦嶺腹地商洛,青山碧水間的“超級充電寶”——陝西鎮安抽水蓄能電站施工正酣,作為(wei) 西北地區開工建設的首個(ge) 抽蓄電站工程,其建成後將年均節約標煤約11.7萬(wan) 噸,減排二氧化碳約30.5萬(wan) 噸,二氧化硫約0.28萬(wan) 噸;

  在漢中的天漢濕地公園,記者觀摩了“柔性治水”的奧妙:用砂石棄料堆砌島嶼,窪地做雨水花園,灘地做生態溪流……30種魚類、80多種鳥類在這裏繁衍生息;

  在寶雞的煤製甲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記者深切感受到企業(ye) 不遺餘(yu) 力向綠色低碳、智能製造邁進的步伐。過去,企業(ye) 在煤製甲醇生產(chan) 過程中,每小時會(hui) 產(chan) 生1.5噸至2噸的雜醇油,通過技術改造,現在24小時僅(jin) 產(chan) 生2噸,有效實現了危廢減量化;

  站在渭南市大荔縣小坡村高處向東(dong) 眺望,黃河灘地裏萬(wan) 畝(mu) 冬棗大棚接天連地。從(cong) 昔日守著鹽堿地過苦日子,到探索種植耐堿性較強的冬棗,小坡村已由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的貧困村一躍成為(wei) 人均年收入2.5萬(wan) 元的億(yi) 元村。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在廣袤的三秦大地上,城與(yu) 鄉(xiang) 、農(nong) 與(yu) 工、生產(chan) 生活生態,共同守護著自然的本真,也分享著自然的饋贈。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12日 04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