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八倍體中華鱘全基因組測序組裝完成

發布時間:2023-09-12 10:00: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記者鬱瓊源)中國三峽集團生態工程中心長江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日前發布消息稱,研究中心團隊曆經十年艱苦努力和探索,成功完成中華鱘的全基因組測序組裝。

  隨著野生中華鱘規模持續下降,人工保種和增殖放流對於(yu) 中華鱘保護更加重要。2013年中華鱘自然繁殖中斷,亟需加快新的保護技術研發助力中華鱘保護。中華鱘種質純度鑒定、早期性別鑒定、遺傳(chuan) 多樣性評估和管理、疾病防治和遺傳(chuan) 發育等諸多保護理論和技術的研究都離不開基因組信息做支撐。

  全基因序列圖譜是生命的字典,是物種基因的北鬥導航圖,是很多生命科學理論和技術研究的底層技術。據三峽集團中華鱘物種保護專(zhuan) 家杜合軍(jun) 介紹,中華鱘是多倍體(ti) ,基因組包含264條染色體(ti) ,染色體(ti) 數量是人類的5-6倍,且一半的染色體(ti) 是微型染色體(ti) 。“這麽(me) 複雜的基因組在動物中很少見。可以說,中華鱘全基因組測序之後的組裝難度堪比基因組研究領域的‘三峽工程’”。

  從(cong) 2013年起,研究團隊經過多年探索,先後突破了中華鱘雌核發育技術、開發了中華鱘早期性別內(nei) 窺鏡鑒定技術。杜合軍(jun) 說,團隊研究成果為(wei) 中華鱘繁育、種質保護和種群建設管理等研究提供了首個(ge) 參考基因組,解決(jue) 了長期以來製約中華鱘種質鑒定技術開發、性別標記開發、繁育和生長機理等保護理論和技術研究快速推進的難題。研究團隊還從(cong) 基因組角度,揭示了中華鱘為(wei) 同源八倍體(ti) 及其形成過程。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相關(guan) 負責人薑偉(wei) 表示,該研究成果為(wei) 中華鱘等鱘魚類的種質資源保護、遺傳(chuan) 育種和增殖放流等保護技術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基因組參考信息,將會(hui) 帶動中華鱘等鱘魚的保護技術研究向更深和更廣的領域快速發展。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