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水下考古探向深海——3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取得重要進展

發布時間:2023-10-20 10:0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 王笑妃

  10月19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hui) ,介紹“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發布會(hui) 上,通報了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漳州聖杯嶼元代沉船遺址,威海甲午沉艦遺址3項重要考古成果,展示了我國在水下考古取得的最新成績。

  深海科技助力水下考古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是我國首次在1500米深海發現的明代沉船遺址。

  今年,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yu) 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借助海洋物理探測和載人潛水器等深潛技術與(yu) 設備,確認了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的分布範圍和遺物分布情況,並對兩(liang) 處沉船進行了三維攝影拚接及激光掃描等資料記錄工作,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館員宋建忠介紹,調查中使用了長基線、慣性導航定位係統和柔性機械手,以及潛載抽沙、吹沙裝置等多種新型技術和裝備。特別是長基線的使用在國內(nei) 是首次,長基線布置完之後,對遺址的測繪和測量可以精準到米級。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項目考古是全球注目的深海考古成果,是南海考古海上絲(si) 綢之路研究最為(wei) 重大的考古成果之一,也是海洋考古載人深潛技術完美結合的典範,標誌著中國水下考古走向蔚藍深海。”山東(dong) 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薑波如是說。

  得益於(yu) 科技創新、設備改良,位於(yu) 福建漳州聖杯嶼海域的元代沉船考古發掘,實現了低能見度下水下考古的精細化發掘,極大提升了我國水下考古發掘技術水平。發掘過程中,采用了很多新科技、新手段進行精細化發掘。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陳浩舉(ju) 例說:“比如,纜繩在水下已經泡了數百年了,非常脆弱,我們(men) 就用環氧樹脂碳纖維布在水下加固脆弱文物,在文物表麵形成一層硬殼,再把它整體(ti) 提取出水,出水後再進行拆解,以便最大程度保證出水文物的完整性。”

  科技在保護水下文物的同時,也保護著水下考古隊員。考古隊通過水下隊員的實時定位係統,結合天氣、海況的監測設備,時刻關(guan) 注考古隊員在水下的深度、位置、狀態,以確保隊員在水下的安全。

  沉船遺址實證海絲(si) 繁榮

  沉船、船貨及船上生活、航海相關(guan) 文物的發現,為(wei) 我們(men) 還原千帆競發、梯航萬(wan) 國的古代海上絲(si) 綢之路盛景。

  據宋建忠介紹,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年代大致為(wei) 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船貨以景德鎮窯瓷器為(wei) 主,據推測是從(cong) 福建或廣東(dong) 出發,前往馬六甲等貿易中轉站的民間商船;南海西北陸坡二號沉船年代大致為(wei) 明代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據推測是從(cong) 馬六甲等貿易中轉站裝載烏(wu) 木等貨物,返航中國的民間商船。

  一去一回兩(liang) 艘船,年代相近,且遺址距離也很近,都在同一航線上,極為(wei) 難得。它們(men) 再現了明代中期海上貿易的繁盛景象,是我國古代海上絲(si) 綢之路貿易往來與(yu) 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為(wei) 航線航路、海洋貿易和文化交流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有助於(yu) 深入探索和充分理解古代海上絲(si) 綢之路的雙向流動。薑波表示:“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滿載船貨且保存完好,既展現了中國古代商船揚帆出海的情景,也勾勒了中國商船滿載歸航的曆史畫卷,同時還完整呈現了沉船過程和海船遺址的形成過程,具有無與(yu) 倫(lun) 比的曆史考古與(yu) 海洋史研究價(jia) 值。”

  據陳浩介紹,漳州聖杯嶼元代沉船遺址發掘出水文物主要為(wei) 龍泉青瓷和陶罐、鉛錘、印章等與(yu) 船上生活、航海相關(guan) 的文物。其中龍泉青瓷數量達到1.6萬(wan) 餘(yu) 件,包括碗、盤、碟、盞、洗、缽、香爐和高足杯等,年代為(wei) 元代晚期,是目前出水龍泉瓷器最多的一艘沉船,是元代晚期龍泉瓷器大量外銷的典型代表。結合溫州朔門古港的考古發現,專(zhuan) 家推測這艘沉船可能是從(cong) 溫州港出海前往東(dong) 南亞(ya) 的民間貿易商船。

  據了解,福建沿海水下遺址有近50處,其中漳州海域有10餘(yu) 處,聖杯嶼沉船是福建發掘的第五艘沉船。這些珍貴的水下遺跡實證了福建及漳州海域是古代海上絲(si) 綢之路的重要區段和節點。

  出水文物還原甲午海戰

  英烈埋骨深海底,戰艦淹沒波濤下。銘記甲午海戰曆史,警鍾長鳴。

  在國家文物局的統一部署下,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聯合山東(dong) 、遼寧兩(liang) 省的文博單位,從(cong) 2014年起持續開展甲午沉艦水下考古工作,在黃海北部甲午海戰主戰區確認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四艦。2017年以來,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東(dong) 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等單位,在威海灣原北洋海軍(jun) 基地附近,通過水下考古調查結合造船檔案和戰爭(zheng) 檔案等研究,陸續發現定遠、靖遠、來遠三艦,對於(yu) 推進甲午海戰曆史研究具有重要價(jia) 值,也為(wei) 愛國主義(yi) 教育提供了生動的實物教材。

  甲午海戰改變了近現代東(dong) 亞(ya) 曆史進程,考古成果為(wei) 深入研究甲午海戰提供了新材料。據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館員周春水介紹,威海灣內(nei) 的甲午沉艦遺址發掘出水遺物包括船體(ti) 構件、船員生活物品和武器彈藥等,結合遺物種類能判斷原艦體(ti) 的艏、舯及艉部等位置。其中,定遠艦於(yu) 艏部主炮區發現並成功提取整塊重達18.7噸的防護鐵甲板,靖遠艦於(yu) 舯部發現2箱完好的37毫米哈乞開司炮彈、艏部發現1枚210毫米主炮開花彈,來遠艦發現1把鏨刻有“來遠”的銀勺、兩(liang) 塊寫(xie) 有“來遠”水手姓名的身份木牌。

  水下考古工作成果還原了一些甲午海戰的細節。對照軍(jun) 事檔案、曆史文獻可知,來遠、經遠兩(liang) 艦的尾後火力不足,曾在戰前奏請加裝武器,包括53毫米、120毫米炮。其中,120毫米炮是否加裝一直無法確定。本次在來遠艦發現120毫米炮彈實物,經遠艦發現120毫米炮彈引信,驗證了戰前曾臨(lin) 時補充武器。而來遠艦遺址上發現的懸梯上,緊貼鋼板一側(ce) 有火燒痕跡,再次印證戰爭(zheng) 的慘烈及北洋海軍(jun) 將士的英勇。

  出水文物中有一塊墨書(shu) “來遠三等水手於(yu) 盛元”的身份牌。上麵提到的於(yu) 盛元可在文獻記載中找到記錄,他曾得到四十兩(liang) 銀子的撫恤。薑波認為(wei) :“豐(feng) 富的出水文物,讓我們(men) 看到了北洋海軍(jun) 將士為(wei) 國捐軀的真實曆史,讓曆史學的研究走向更加有血有肉、極富細節乃至情感的方向。”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20日 09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