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弄清楚“如何還房貸”的核心邏輯

發布時間:2023-11-03 09:52:00來源: 經濟日報

  存量房貸利率調降後,“要不要提前還房貸”的討論出現了分歧——有聲音認為(wei) ,既然利率下降了,那就沒必要提前還款;有人則表示,要提前還款,“不給銀行打工”。商業(ye) 銀行的最新數據也印證了以上分歧。部分銀行9月當月的提前還款規模環比下降;還有部分銀行數據則顯示,與(yu) 今年3月“提前還房貸高峰期”相比,目前的還貸量有所下降,但與(yu) 3月之前的月份相比,還貸量依然偏多。

  回答“要不要提前還房貸”問題,需把握兩(liang) 層邏輯。一是“乍一看”的表麵邏輯,二是“細分析”的核心邏輯與(yu) 底層邏輯。若隻看前者忽視後者,很可能人雲(yun) 亦雲(yun) 、不明所以,甚至作出不利於(yu) 自身利益的決(jue) 策。

  乍一看,要不要提前還房貸的決(jue) 策依據很簡單,即“貸款價(jia) 格是否劃算”。但由於(yu) 人們(men) 對“劃算”的判斷標準不一,觀點分歧持續存在。有人認為(wei) ,目前的資金價(jia) 格較為(wei) “劃算”。一方麵,去年以來,與(yu) 99%房貸利率掛鉤的5年期以上LPR已實際累計下行45個(ge) 基點,存量房貸利率本就持續下行;另一方麵,今年9月,“存量房貸利率調降”工作啟動,加之“認房不認貸”政策落地,部分購房者的二套房轉為(wei) 首套房,利率降幅較大。持反對意見的人則認為(wei) ,利率雖然降了,但依然“不劃算”。拉長時間軸,假設貸款期限為(wei) 25年,借款人需償(chang) 還的利息總額並不少,有些甚至接近貸款本金總額。

  細分析,要不要提前還房貸的決(jue) 策依據並不簡單,其背後涉及名義(yi) 利率、實際利率的比較,不同時期、相同數量人民幣的購買(mai) 力對比,個(ge) 人收入將隨著時間推移如何變化,以及如何統籌撫養(yang) 子女、贍養(yang) 父母、醫療養(yang) 老等一係列綜合問題。

  金融學者普遍認為(wei) ,貸款是“福利”,這句話或許有“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嫌疑,但也有一定的經濟學道理。人們(men) 之所以對“貸款價(jia) 格是否劃算”存在爭(zheng) 議,是因為(wei) 混淆了名義(yi) 利率與(yu) 實際利率,即“看得見的”與(yu) “看不見的”。簡單來說,目前貸款執行的利率均為(wei) 名義(yi) 利率。名義(yi) 利率經過通貨膨脹矯正,就得到了實際利率。假設貸款的名義(yi) 利率為(wei) 8%,通貨膨脹率為(wei) 3%,實際利率就是5%,若存在通貨緊縮,則實際情況反之。

  厘清了名義(yi) 利率、實際利率概念後,再分析今年的100萬(wan) 元貸款在25年後相當於(yu) 多少錢。經濟學家給出了這樣一個(ge) 公式:用2023年的100萬(wan) 元乘以2048年物價(jia) 水平與(yu) 2023年物價(jia) 水平的比值。當然,人們(men) 隻能通過這個(ge) 公式進行趨勢性預判,較難得出精準數值,不僅(jin) 因為(wei) 人們(men) 難以精準預測2048年的物價(jia) 水平,也因為(wei) 長時間內(nei) 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

  此外,借款人還需研判自己的收入走勢。根據經濟學原理,通貨膨脹不利於(yu) 固定收入群體(ti) ,但對變動收入群體(ti) 的影響較小,因為(wei) 後者的貨幣收入通常會(hui) 走在價(jia) 格水平、生活費用上漲之前。由此可見,如果借款人未來的收入走勢是逐年增加且增幅較大,加之存在通貨膨脹,不提前還款或許是一個(ge) 更好的選擇,固定收入群體(ti) 則反之。

  分析“如何還房貸”的核心邏輯,並不是要求借款人必須提前還款,或者必須不提前還款,而是為(wei) 借款人提供一個(ge) 理性分析問題的工具。借款人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綜合考量突發事件儲(chu) 備、撫養(yang) 子女、贍養(yang) 父母、醫療、養(yang) 老等因素,作出最適合自己的決(jue) 策。最後要強調的是,若合同沒有禁止提前還房貸的約定,提前還款是借款人的合法權益與(yu) 選擇,商業(ye) 銀行不得人為(wei) 設置障礙,借貸雙方應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協商解決(jue) 相關(guan) 事項。(郭子源)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