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餘杭:小小竹笛富鄉村
光明日報記者 陸健
青山掩映,茂林修竹。步入杭州市餘(yu) 杭區中泰街道紫荊村,隨處可見竹笛技藝展示,前來體(ti) 驗做竹笛、吹竹笛的遊客絡繹不絕。
“杭州亞(ya) 運會(hui) 前後,許多中外遊客慕名而來,深度體(ti) 驗竹笛製作和笛文化。”剛開張營業(ye) 的“鳴聲竹笛體(ti) 驗館”中,非遺傳(chuan) 承人丁小明正向遊客展示竹笛製作技藝。選材、定音、校音……一支竹笛,看似簡單,工藝卻十分考究,足足有72道工序。
丁小明已學習(xi) 竹笛製作技藝30多年,是“中泰竹笛製作技藝”非遺項目的區級傳(chuan) 承人。他曾經在上海學習(xi) 藝術,為(wei) 了把製笛技藝發揚光大,回家辦了這個(ge) 體(ti) 驗館。村裏像丁小明一樣的手藝人還有很多,紫荊村依靠竹笛走出一條別有新意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
過去,紫荊村並沒有製作竹笛的傳(chuan) 統,村民靠伐竹為(wei) 生。域內(nei) 有2.8萬(wan) 畝(mu) 苦竹,要麽(me) 當柴燒,要麽(me) 做紙漿,或者加工成帳竿、魚竿等,經濟效益不高。
破題要從(cong) 40年前說起。當時,上海製笛名家周林生來到村裏采竹製笛,拉開了當地製作竹笛的序幕。此後,村辦企業(ye) 風風火火地開辦起來,剛起步就拿到一筆外貿大訂單,消息一出便引起了上海民族樂(le) 器一廠的關(guan) 注。1987年,村裏決(jue) 定與(yu) 上海民族樂(le) 器一廠合作,把19名青年送出去學技術,再把行家裏手請回來教本領。紫荊村將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優(you) 勢,竹笛產(chan) 業(ye) 快速崛起,還培養(yang) 出一大批專(zhuan) 業(ye) 人才。
如今,村莊集聚160多家加工企業(ye) ,形成了專(zhuan) 業(ye) 化分工體(ti) 係。在紫荊村,不管產(chan) 業(ye) 如何發展,人們(men) 對竹笛製作的匠心追求與(yu) 傳(chuan) 承始終不變。從(cong) 成立合作社,到組建行業(ye) 協會(hui) ,大家抱團發展,定標準、精技藝,與(yu) 12所音樂(le) 院校長期合作,引進製笛大師、演奏大師成立工作室。
村黨(dang) 委書(shu) 記鮑明遠告訴記者,當地成立了行業(ye) 協會(hui) ,打造“中泰竹笛”區域公用品牌,不斷提升產(chan) 品競爭(zheng) 力。此外,依托竹笛夏令營、笛簫文化公益課堂、竹笛人才文化藝術交流周等活動,紫荊村廣邀專(zhuan) 家,通過製笛與(yu) 演藝互動,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
在藝術熏陶下,很多“笛二代”把音樂(le) 作為(wei) 專(zhuan) 業(ye) 方向,回村投身竹笛行業(ye) 的越來越多。從(cong) 紫荊村走出去的黃毓,畢業(ye) 於(yu) 浙江音樂(le) 學院,成立了一家從(cong) 事笛簫教育與(yu) 演奏的公司。現在,像黃毓這樣回鄉(xiang) 創業(ye) 的“笛二代”有20多名,他們(men) 有的專(zhuan) 注製笛,有的聚焦電商,有的開發文創產(chan) 品,使竹笛業(ye) 態越來越豐(feng) 富。
今年以來,村裏建成了中泰竹笛展示館、竹音齋、竹音廣場、百樂(le) 集、紫荊書(shu) 院等基礎配套設施,推出集產(chan) 、學、研、遊於(yu) 一體(ti) 的路線,累計接待遊客4.6萬(wan) 人次。目前,紫荊村年產(chan) 銷竹笛逾450萬(wan) 支,年銷售額約3.5億(yi) 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逾5萬(wan) 元。
不久前,村裏啟動共富工坊建設,由村黨(dang) 委發起建立竹笛行業(ye) 協會(hui) 黨(dang) 支部,組織200多家竹笛加工企業(ye) (戶)成立了4個(ge) 工坊片區黨(dang) 小組,梳理出政策、供給需求、資源和閑散勞動力等“四張清單”,每周定期發布臨(lin) 時性用工需求,帶動800多人實現家門口就業(ye) 。
為(wei) 適應直播電商發展,培訓直播“新農(nong) 人”,紫荊村在共富工坊內(nei) 引入專(zhuan) 業(ye) 機構和團隊,指導當地農(nong) 戶開展市場化專(zhuan) 業(ye) 運營,定期直播展示竹笛知識和技藝,並設立紫荊學堂,講授竹笛演奏、直播培訓等課程。
“立足特色產(chan) 業(ye) ,圍繞‘種竹、做笛、賣笛、演笛’,紫荊村不僅(jin) 成為(wei) 竹笛生產(chan) 中心,更成為(wei) 竹笛創新研發中心、笛文化傳(chuan) 播中心。”餘(yu) 杭區中泰街道黨(dang) 工委書(shu) 記陳小平說。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03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