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知識產權強國建設 有效支撐創新驅動發展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李春劍 光明日報記者 張曉華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密集審議通過《專(zhuan) 利轉化運用專(zhuan) 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和專(zhuan) 利法實施細則(修正草案)等重要文件和法規,對知識產(chan) 權領域有關(guan) 工作作出部署。8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舉(ju) 行政策例行吹風會(hui) ,圍繞加快推進知識產(chan) 權強國建設、有效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有關(guan) 情況,相關(guan) 部門負責人答記者問。
據統計,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wan) 億(yi) 元,占GDP比重達41.5%,位居全球第二。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局長申長雨就此介紹,近年來,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積極開展數據知識產(chan) 權保護規則研究和試點工作,在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dong) 、廣東(dong) 、深圳等8省市展開試點,目前,各試點地方數據知識產(chan) 權質押融資總額已超過11億(yi) 元。
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專(zhuan) 利局副局長、戰略規劃司司長葛樹介紹,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發明專(zhuan) 利增長迅速,截至2022年年底,國內(nei) 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發明專(zhuan) 利有效量為(wei) 127.3萬(wan) 件,專(zhuan) 利創新呈現蓬勃發展態勢。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地區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發明專(zhuan) 利有效量占國內(nei) 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發明專(zhuan) 利有效量的71.3%,數字經濟創新集群發展態勢顯著。此外,國外相關(guan) 企業(ye) 對我國數字經濟市場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來華申請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發明專(zhuan) 利的國外企業(ye) ,由2016年的6418家增長至2022年的7613家。
製造業(ye) 是國家支柱產(chan) 業(ye) ,民營企業(ye) 是推動製造業(ye) 發展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圍繞知識產(chan) 權賦能民營製造業(ye) 發展,采取了一係列有針對性的措施。”申長雨說,“一是加強技術賦能,幫助民營企業(ye) 找到好的投資項目。推動高校、科研機構與(yu) 民營企業(ye) 精準對接,促成專(zhuan) 利技術供需對接和轉移轉化。二是加強知識產(chan) 權保護,讓民營企業(ye) 敢於(yu) 投資。我們(men) 已在全國布局建設了103家國家級知識產(chan) 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涵蓋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多個(ge) 製造業(ye) 領域,備案企業(ye) 超過12萬(wan) 家。三是加大融資支持力度,助力解決(jue) 民營企業(ye) 融資難題。”
在知識產(chan) 權促進外商投資方麵,申長雨介紹,今年以來,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多次召開外資企業(ye) 知識產(chan) 權座談會(hui) ,聽取並回應解決(jue) 外商在藥品專(zhuan) 利糾紛早期解決(jue) 機製、專(zhuan) 利惡意無效和商標惡意搶注、網絡侵權等方麵的關(guan) 切與(yu) 訴求。同時,依法嚴(yan) 格保護外資企業(ye) 知識產(chan) 權。堅持對內(nei) 外資企業(ye) 知識產(chan) 權一視同仁、同等保護,嚴(yan) 厲打擊侵犯外商投資企業(ye) 知識產(chan) 權行為(wei) ,對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侵權案件依法加快辦理。目前,在國家級知識產(chan) 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備案的外資與(yu) 合資企業(ye) 已超過4600家。
申長雨強調,知識產(chan) 權保護是一個(ge) 係統工程,覆蓋領域廣、涉及方麵多,需要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社會(hui) 治理等多種手段,從(cong) 審查授權、行政執法、司法保護、仲裁調解、行業(ye) 自律、公民誠信等環節完善保護體(ti) 係。
“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正會(hui) 同相關(guan) 部門加快製定《知識產(chan) 權保護體(ti) 係建設工程實施方案》,從(cong) 知識產(chan) 權保護全鏈條、全過程、全要素出發,強化整體(ti) 設計,完善大保護工作格局,進一步織牢織密知識產(chan) 權保護網,助力營造更好的創新環境和營商環境。”申長雨說。
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公共服務司司長王培章表示,下一步,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將加快建設全國一體(ti) 化知識產(chan) 權數字公共服務平台,持續推動知識產(chan) 權公共服務產(chan) 品供給多元化、服務智能化,持續加大對地方知識產(chan) 權公共服務平台和數據庫建設的指導力度,加大對知識產(chan) 權信息公共服務產(chan) 品的宣傳(chuan) 推廣力度,推動實現各級知識產(chan) 權公共服務平台和數據庫互聯互通、數據共享,推動創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
(光明日報北京11月8日電)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09日 0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