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在桐廬鄉村感受藝術的脈動

發布時間:2023-11-15 10:3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劉習(xi) 光明日報記者 陸健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cong) 流飄蕩,任意東(dong) 西。”富春江畔,山的偉(wei) 岸與(yu) 水的靈動相得益彰,南朝文學家吳均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稱讚此地。被譽為(wei) “畫中之蘭(lan) 亭”的《富春山居圖》繪於(yu) 富春江流經的浙江西北部桐廬、富陽兩(liang) 地。畫中80%的筆墨描繪的是桐廬縣的風光。

  1000多年後的今天,桐廬跟藝術的緣分依然在延續:村頭鄉(xiang) 野間,一件件充滿生命力的作品恣意昂揚;灶台屋舍旁,一個(ge) 個(ge) 飽含趣味的巧思悄然綻放。在藝術之風的吹拂下,秀翠的自然之景與(yu) 充滿活力的藝術之鄉(xiang) 交相輝映,訴說著藝術哺育鄉(xiang) 村發展的故事。

  田園承載悠悠文脈

  秋末冬初,江南大地涼意漸濃。桐廬縣梅蓉村水杉大道上,幾片黃葉倏然掉落。“四時不同景,水杉大道是前人留給我們(men) 的藝術品。”村民袁春林說,“當時,梅蓉村‘敢叫荒灘變綠洲’,吸引了大量中外客人前來參觀。為(wei) 展現精氣神,村裏種下1000多棵水杉苗。老支書(shu) 身披蓑衣,風雨無阻地看護,才讓這樹長得如此茁壯。之後,來采風的攝影家、畫家一批接一批,藝術也漸漸融入村民們(men) 的日常生活。”

  梅蓉人懂創造,也懂守護。建於(yu) 1914年的羅家大屋,如今被作為(wei) 梅蓉鄉(xiang) 賢館,成為(wei) 見證村子發展變遷的“活化石”。古宅內(nei)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攝的紀錄片《訪梅蓉大隊》正循環播放。“瞧!片子裏這兩(liang) 位是我的父母。”陳滿良笑著說,“1963年我剛出生,村裏就已經有影視紀錄啦!現在觀影聽戲的傳(chuan) 統猶在。”

  除了觀影看戲,村民也參與(yu) 藝術創作。“廣州美術學院的藝術家帶著大家一起創作。”袁春林指著鄉(xiang) 賢館門前的雕塑《耒耕田肥》自豪地說,“這可是我們(men) 共同的作品!”

  這樣的藝術品共26件,隨機分布在村子的各個(ge) 角落。“這片不鏽鋼竹林叫《竹映詩瘦》,上麵刻著曆代跟梅蓉有關(guan) 的詩句。燈光映照下,詩詞成為(wei) 獨特風景。”現在,陳滿良在村裏開觀光車。在他看來,所行之處,皆是藝術。

  江、堤、田、村依次向上排布,村民推窗見景,開門賞花。昔日,梅蓉村九裏梅花十裏香;如今,油菜花和水稻交替生長,扮靚了富春江左岸的金黃。依山傍水的梅蓉村也成為(wei) 遊客眼中的藝術品。

  非遺浸潤萬(wan) 戶千家

  粉牆黛瓦錯落,青石板路蜿蜒,小溪緩緩流淌。深澳村懷素堂內(nei) ,杭州亞(ya) 運會(hui) 的印記猶在:桐廬馬術比賽主題燈彩懸掛於(yu) 堂內(nei) 古老的梁木上。“這是我為(wei) 杭州亞(ya) 運會(hui) 專(zhuan) 門設計製作的燈彩,來往遊客可以在這裏了解深澳村的非遺。”申屠飛東(dong) 說。

  申屠飛東(dong) 從(cong) 小跟著外公學習(xi) 燈彩製作。“小時候,燈彩就是我的玩具。”申屠飛東(dong) 說,“從(cong) 搭骨架、刷油漆、裝彩燈,到鋪綢布、畫造型、上顏色,燈彩的製作工藝複雜精細。”

  “現在,每逢春節、元宵節等傳(chuan) 統節日,人們(men) 非常喜歡用這些非遺工藝品營造節日氛圍。”在申屠飛東(dong) 的帶動下,深澳村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參與(yu) 燈彩製作。看得懂圖紙的搭骨架,會(hui) 裁剪的鋪綢布,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在這些村民手上又重新煥發生機。

  張原子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桐廬剪紙的傳(chuan) 承人。在杭州亞(ya) 殘運會(hui) 宣傳(chuan) 片中,她向世界展示了剪紙技藝。“從(cong) 最初的裝飾品,到現在的藝術品,剪紙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張原子拿著作品邊展示邊介紹,“村裏的男女老少,有空都愛到我這裏看一看、學一學。我向他們(men) 介紹剪紙語言和剪紙文化,他們(men) 慢慢從(cong) ‘看熱鬧’變成‘看門道’。”

  拾級而上,古宅裏琴聲悠揚,80歲的申屠光龍正揮毫潑墨。“我平時喜歡書(shu) 法,也愛畫畫,沒事兒(er) 的時候就在這裏寫(xie) 寫(xie) 畫畫。”今年8月,深澳茶館正式啟用,村民們(men) 在此下棋品茗、看戲觀劇。“平時,這裏越劇、評彈、相聲表演不斷。小百花越劇團的戲,我們(men) 在家門口就能看,別提有多開心!”聊起現在的生活,申屠光龍滿臉的幸福,“這樣有滋有味的日子,好不快哉!”

  藝術滋養(yang) 村民心靈

  “2016年,我來到石舍村,這裏靜謐的山水深深地吸引了我。之後,我便常到此寫(xie) 生,跟村民們(men) 成了朋友。”

  金鈺琦是來自上海的畫家,他在石舍村租了一座古宅,用水彩畫記錄村裏的山水草木、民風習(xi) 俗。現在,他把自己稱為(wei) 石舍村新村民。

  “我們(men) 這兒(er) 每位村民都是藝術家!”金鈺琦指著牆邊的畫作驕傲地介紹,“這些都是村民自己畫的。他們(men) 用顏色訴說自己對山水的感知。”

  金鈺琦寫(xie) 生時,村民會(hui) 圍在他旁邊,聊日常也聊創作。他辦畫展時,村民們(men) 會(hui) 特意趕來觀展。“起初,村民並不懂藝術,但他們(men) 認得畫中的地點,並開心地分享畫中的故事。”慢慢地,有村民開始主動跟金鈺琦學習(xi) 水彩畫。“來學畫的,有七八歲的小孩,也有六七十歲的老人。今年5月,我和村民們(men) 的水彩作品亮相浙江展覽館。”金鈺琦興(xing) 奮地說,“藝術的種子就這樣在村裏生了根、發了芽。”

  石舍村村東(dong) ,流水潺潺,樹木蔥蘢。放學歸來的孩童三三兩(liang) 兩(liang) 在附近的“灑秀”書(shu) 吧裏翻閱書(shu) 籍。

  “灑秀”是石舍村村民的精神居所。與(yu) 金鈺琦一樣,“灑秀”的主人邢偉(wei) 彬在山水田園間找到了自己的一方樂(le) 土。

  走進“灑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3000多本圖書(shu) 構成的書(shu) 牆。“希望在這裏幫助大家找回閱讀。”邢偉(wei) 彬這樣講述自己打造這個(ge) 公共圖書(shu) 空間的初衷,“石舍讓人安靜,‘灑秀’讓大家回歸思考。”

  通過與(yu) 桐廬圖書(shu) 館合作,這家鄉(xiang) 村生活書(shu) 吧正悄悄改變村民們(men) 的生活方式。“也許老人讀書(shu) 困難,但他們(men) 會(hui) 把孩子們(men) 送過來看書(shu) 。”邢偉(wei) 彬說,“回鄉(xiang) 的年輕人,也都願意來這坐一坐,或看書(shu) ,或參加書(shu) 畫展。”

  “現在,村民們(men) 會(hui) 主動與(yu) 來村裏參觀的遊客互動,舉(ju) 止優(you) 雅,談吐自信;舉(ju) 辦活動時,村民都會(hui) 主動承擔疏導交通、打掃衛生等工作。”邢偉(wei) 彬說,“這些改變讓我驚訝而又欣慰。”

  藝術改變了桐廬鄉(xiang) 村的麵貌,聚攏了桐廬鄉(xiang) 村的人氣,喚醒了村民們(men) 的鄉(xiang) 土記憶,更滋養(yang) 了村民們(men) 的心靈。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5日 13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