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國家災害評估報告》發布
11月14日,應急管理部舉(ju) 行專(zhuan) 題新聞發布會(hui) ,介紹“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機製建設進展成效,並發布《“一帶一路”國家災害評估報告》。
2021年11月,應急管理部舉(ju) 辦了首屆“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部長論壇,並發布了《“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北京宣言》,提出了各方共建合作機製的願景,以期共同提升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能力。
應急管理部國際合作司司長劉為(wei) 民介紹,兩(liang) 年來,合作機製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成效。一是合作機製“四梁八柱”基本搭建,初步形成以政府間合作為(wei) 牽引、以合作網絡和支撐機構為(wei) 補充的平台體(ti) 係,即將進入實體(ti) 化運作階段。二是國際社會(hui) 積極響應,共建合作機製越來越多寫(xie) 入中國與(yu) 有關(guan) 國家和國際、區域組織的雙邊合作文件。三是務實合作不斷深入,舉(ju) 辦災害管理、應急救援、地震監測等援外培訓班10餘(yu) 期,培訓各類應急管理和救援人才600餘(yu) 人次,助力提升“一帶一路”合作夥(huo) 伴應急管理能力,切實維護共建國家人民的生命財產(chan) 安全和經濟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
會(hui) 上同期發布了《“一帶一路”國家災害評估報告》。《評估報告》分析表明,共建國家和地區是全球災害損失最嚴(yan) 重區域之一。2001年以來,地震災害成為(wei) 導致共建國家死亡人口最多的自然災害類型,風暴災害次之,極端溫度事件居第三位。且“一帶一路”地區自然災害的空間分布受大型地質構造、地震帶、氣候分異等多重因素影響,呈現明顯的多種災害類型集中分布的特征,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域。
劉為(wei) 民表示,災害風險是所有國家和地區共同麵臨(lin) 的問題,更是共建國家和地區需要長期應對的挑戰,需要繼續深化多雙邊交流合作,拓展科技創新,共同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減輕災害風險,減少災害損失,促進可持續發展,為(wei) 造福共建國家和地區人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做出積極貢獻。(經濟日報記者 郭靜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