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 呈現多彩文明
今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公約》通過20周年。如何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使其持續保持生機活力,呈現出豐(feng) 富多彩的人類文明,各國做了不少積極探索。本報記者近期采訪了其中一些項目。
西班牙法雅節——
文化傳(chuan) 承深入人心
法雅節是西班牙瓦倫(lun) 西亞(ya) 的傳(chuan) 統節日,其曆史可以追溯至中世紀。2016年,法雅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此後每年吸引超過100萬(wan) 遊客在節日期間到訪瓦倫(lun) 西亞(ya) ,為(wei) 當地帶來不菲收益。
節日期間,瓦倫(lun) 西亞(ya) 的大街小巷擺滿用木料、紙板和泡沫塑料製成的玩偶,這些玩偶被稱作“法雅”。遊客們(men) 可以穿梭於(yu) 這座美麗(li) 的海濱城市,欣賞約800座大小各異、形態豐(feng) 富的法雅。鼓號隊的樂(le) 聲不時傳(chuan) 來,身著傳(chuan) 統服飾的人們(men) 組成隊列從(cong) 街區走過,整座城市沉浸在節日的喜悅中。
在法雅服飾遊行中,記者遇到了年近60歲的拉貢查。她趴在圍欄上,殷切地等待著自己的女兒(er) 和外孫女隨隊列經過。在將近一個(ge) 半小時的等候中,她向每個(ge) 隊列招手致意、歡呼。隊伍中既有白發蒼蒼的老者,也有尚在父母懷裏的嬰兒(er) ,都是盛裝打扮。“這些服飾都是用瓦倫(lun) 西亞(ya) 本地傳(chuan) 統織法手工製作的。”拉貢查說,法雅節伴隨著一代代瓦倫(lun) 西亞(ya) 人成長。
在今年官方推薦的9個(ge) 特選法雅人偶群中,蘇艾卡—裏特拉多·阿索林社區的法雅收獲諸多關(guan) 注。這座20多米高的法雅主體(ti) 是一家身著古代服飾的中國人。男子肩挑扁擔,扁擔兩(liang) 頭坐著一對憨態可掬的胖娃娃,孩子的母親(qin) 伴隨左右,周圍裝飾了數個(ge) 大紅燈籠。設計師佩德羅·桑塔艾烏(wu) 拉裏亞(ya) 告訴記者:“作為(wei) 古絲(si) 綢之路上的一站,瓦倫(lun) 西亞(ya) 與(yu) 中國有悠久的文化聯係。我曾經在上海參加活動,並製作了一個(ge) 法雅人偶。這次我把中國文化帶到西班牙,果然收獲了成功。”
瓦倫(lun) 西亞(ya) 2000多年前就是古絲(si) 綢之路重鎮,當地民眾(zhong) 在貿易往來中學會(hui) 了製作絲(si) 綢,並結合當地文化進行創新和傳(chuan) 承。遊行隊列中女性身穿的“法雅小姐套裝”,就是以絲(si) 綢為(wei) 原料縫製而成的。這些服飾很多都是家族幾代人傳(chuan) 承下來的,充滿著溫情和曆史厚重感。
“法雅節是傳(chuan) 統文化的集合:玩偶及其講述的故事、鼓號隊演奏的音樂(le) 、獨特的服飾和儀(yi) 式等,共同組成了瓦倫(lun) 西亞(ya) 的城市符號。”瓦倫(lun) 西亞(ya) 旅遊局市場和品牌經理米蓋爾·佩雷斯對記者說,對於(yu) 瓦倫(lun) 西亞(ya) 人而言,這是全民共同參與(yu) 的節日,“遠比能看見、聽見的內(nei) 容豐(feng) 富得多”。
柬埔寨鬥獅拳——
民族運動生生不息
今年5月在柬埔寨舉(ju) 行的第三十二屆東(dong) 南亞(ya) 運動會(hui) 上,作為(wei) 吉祥物的兩(liang) 隻兔子身著鬥獅拳服飾,靈動可愛,頗受歡迎。鬥獅拳首次被列入東(dong) 南亞(ya) 運動會(hui) 比賽項目,吸引了多個(ge) 國家參與(yu) 。最終,柬埔寨在鬥獅拳項目上贏得18枚獎牌。
鬥獅拳是柬埔寨的傳(chuan) 統武術,可追溯至吳哥王朝時期,吳哥窟的壁畫上就雕刻有鬥獅拳的武術動作。該拳法最初為(wei) 民間所創,人們(men) 在麵對獅子等野獸(shou) 襲擊時,以格鬥術自保,後發展成為(wei) 係統的格鬥武術。鬥獅拳要求尊重自然、尊重對手,隻能將鬥獅拳用於(yu) 自衛。鬥獅拳也常與(yu) 舞蹈、音樂(le) 等元素相結合,至今仍會(hui) 出現在當地的節日活動上。
隨著時代變遷,鬥獅拳一度接近消亡。近年來,在柬埔寨政府和民眾(zhong) 的不懈推動下,鬥獅拳重新煥發活力。柬埔寨政府對這項古老運動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建立了適宜的訓練製度,並每年組織鬥獅拳錦標賽,以提升國內(nei) 外關(guan) 注度。簡化版的鬥獅拳還將進入中學體(ti) 育課程。當地體(ti) 育機構多年來一直和民間力量合作,將鬥獅拳大師的經驗匯編成武術書(shu) 籍,以增加民眾(zhong) 對這門武術的了解。
鬥獅拳大師和培訓師對鬥獅拳的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2004年,柬埔寨鬥獅拳聯合會(hui) 成立。該組織積極招募培訓師,記錄鬥獅拳的技法,在柬埔寨政府的支持下,該協會(hui) 已擴展至多個(ge) 省市。專(zhuan) 業(ye) 人員將其所知所學傳(chuan) 遞給下一代,推動了鬥獅拳的傳(chuan) 承。比如,年逾古稀的鬥獅拳大師善金獻13歲開始接受鬥獅拳訓練,多年來收集保存了3000多個(ge) 體(ti) 現民族特色的鬥獅拳招式。他還參與(yu) 鬥獅拳相關(guan) 書(shu) 籍的編撰,為(wei) 鬥獅拳申遺準備了大量材料。
在各方持續努力下,鬥獅拳於(yu) 2022年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加上在東(dong) 南亞(ya) 運動會(hui) 上的驚豔亮相,這項傳(chuan) 統運動在地區和國際的認知度得到較大提升。
柬埔寨奧委會(hui) 秘書(shu) 長瓦占倫(lun) 說,在鬥獅拳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後,柬埔寨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這是一項民族運動,是先輩的遺產(chan) ,需要保存下來。”
阿根廷菲勒特彩繪——
精妙藝術創新發展
菲勒特彩繪是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地區的傳(chuan) 統繪畫藝術,其特點是運用螺旋的線條、鮮豔的色彩、完整的對稱,通過陰影和透視立體(ti) 效果作畫。作為(wei) 一種流行裝飾藝術,它或在街頭門牌上,或在餐廳地板上,又或是在公交車車身上出現,裝點著城市的各個(ge) 角落。在阿根廷人心中,它與(yu) 探戈齊名,被認為(wei) 是最能代表布宜諾斯艾利斯乃至阿根廷的藝術形式之一。
菲勒特彩繪是一門來自民間的藝術,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曆史。2015年,它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有關(guan) 菲勒特彩繪藝術的起源,最為(wei) 普遍的說法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大量歐洲移民來到阿根廷,工匠們(men) 勞作之餘(yu) 在灰色的手推車上勾勒出紅色和金色的線條作為(wei) 裝飾,為(wei) 枯燥的生活增添一些亮色。這種做法逐漸開始流傳(chuan) ,繪畫圖案也變得更加精致繁複。時至今日,菲勒特彩繪涵蓋了從(cong) 花鳥蟲魚、名人畫像到曆史文化等各種主題,有時還會(hui) 加入詩句或是諺語,與(yu) 阿根廷曆史和文化發展有機融合。
為(wei) 更好地保護和傳(chuan) 承菲勒特彩繪藝術,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政府采取了多種措施,鼓勵其創新和發展。比如,舉(ju) 辦菲勒特彩繪大賽,並把優(you) 秀作品選做城市塗鴉。2018年,阿根廷菲勒特彩繪藝術來華展出,有中國觀眾(zhong) 看著其中展出的一張塗有菲勒特彩繪的踩踏式縫紉機的照片頗感親(qin) 切:“這裝飾同30年前我家那台‘蝴蝶牌’縫紉機上的裝飾很是相似。”
阿爾弗雷多·赫諾維塞是著名的菲勒特彩繪藝術家,他說:“不斷為(wei) 這項非遺藝術尋找新的載體(ti) 、開拓新的空間,是保護和傳(chuan) 承這門民間藝術的關(guan) 鍵。”為(wei) 此,菲勒特彩繪師一方麵尋求與(yu) 商業(ye) 機構合作,把彩繪畫到酒店大廳,印上飲料瓶身和CD包裝,創造更大的文旅價(jia) 值;另一方麵不斷吸收各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例如赫諾維塞曾遠赴中國、尼泊爾等地,借鑒新的元素來豐(feng) 富表達內(nei) 容。
為(wei) 使更多人了解菲勒特彩繪,赫諾維塞等藝術家還開通了菲勒特彩繪網絡課程,將這項來自民間的藝術推廣到普通民眾(zhong) 中去,為(wei) 大家提供從(cong) 初學體(ti) 驗到專(zhuan) 業(ye) 研習(xi) 的各類指導。(本報記者 許海林 劉慧 姚明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