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最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曬出成績單

發布時間:2023-12-11 10:48: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近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體(ti) 化發展指數報告(2022-2023)》發布,雙城經濟圈一體(ti) 化發展成績單正式出爐。

  報告顯示:2022年雙城經濟圈一體(ti) 化發展指數為(wei) 113.2,較上年增長6.1個(ge) 點,9個(ge) 分指數中有8個(ge) 實現正增長,高質量一體(ti) 化發展呈現很強的韌性與(yu) 活力。預計到2023年,雙城經濟圈一體(ti) 化指數仍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指數得分有望突破120。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指數保持平穩

  整體(ti) 來看,雙城經濟圈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指數穩步上升,2022年指數為(wei) 105.2,較2021年上升1.8個(ge) 點。

  經濟發展能級穩步提升。2019—2022年雙城經濟圈經濟總量由6.3萬(wan) 億(yi) 元提高到7.8萬(wan) 億(yi) 元,占全國比重從(cong) 6.3%提升至6.4%;2019—2022年雙城經濟圈人均GDP水平穩步提高,由6.6萬(wan) 元提高至7.9萬(wan) 元;2020—2022年川渝全員勞動生產(chan) 率由10.3萬(wan) 元/人提升至12.2萬(wan) 元/人。

  要素集聚能力持續增強。2019—2022年雙城經濟圈常住人口由9600萬(wan) 人增加到9874.50萬(wan) 人;2022年川渝兩(liang) 地社會(hui) 物流總額達到14.46萬(wan) 億(yi) 元,占全國比重達4.2%;2020—2022年川渝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yu) 額、貸款餘(yu) 額分別由12.02萬(wan) 億(yi) 元、10.28萬(wan) 億(yi) 元增至14.57萬(wan) 億(yi) 元、13.16萬(wan) 億(yi) 元,2022年川渝社會(hui) 融資總量占全國比重達到7.2%。

  資源要素流動更加頻繁。2023年1—9月川渝間人口流動達到2億(yi) 人次,已超過2022年全年流動總人次;2022年川渝互投資金總額達108.68億(yi) 元,較2020年增加18.09億(yi) 元;2022年川渝間國家鐵路貨運量達1706萬(wan) 噸,較2016年增長30%。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指數穩中有升

  雙城經濟圈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指數增幅顯著提高,2022年指數為(wei) 118,較2021年上升3.5個(ge) 點。

  世界級機場群加快打造。2022年江北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達2167萬(wan) 人次,貨郵吞吐量42萬(wan) 噸,分列全國第2位、第8位;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天府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實現1782萬(wan) 人、1327萬(wan) 人,分列全國第6位和第10位,貨郵吞吐量實現53萬(wan) 噸、8.2萬(wan) 噸。

  軌道上的經濟圈加速推進。2022年重慶、四川高鐵通車裏程分別為(wei) 1023、1391公裏,位居西部前列。成都、重慶城市軌道交通運營裏程達到557.8、434.7公裏,分別位居西部第一和第二。

  暢聯公路體(ti) 係持續完善。2022年底,重慶、四川高速公路通車裏程分別達到4002、9179公裏,高速公路密度分別為(wei) 4.86公裏/百平方公裏、1.89公裏/百平方公裏,較2019年提高23.8%、22.0%。

  長江上遊航運中心提速建設。開工建設長江幹線朝天門至涪陵段、涪陵至豐(feng) 都段航道整治工程,嘉陵江利澤航運樞紐船閘工程建成投用,烏(wu) 江白馬、涪江雙江等航電樞紐建設加快推進,重慶全市三級及以上高等級航道達到1111公裏。

  現代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指數蹄疾步穩

  當前,川渝兩(liang) 地共抓產(chan) 業(ye) 建鏈補鏈延鏈強鏈,2022年雙城經濟圈現代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指數為(wei) 104.9,較2021年上升5.7個(ge) 基點。

  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集群聯建加快推進。成渝地區電子信息先進製造業(ye) 集群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入選的跨省域國家級先進製造業(ye) 集群,2022年規模達1.68萬(wan) 億(yi) 元,占全國比重達到10.9%,成為(wei) 中國大陸第三、全球前十的電子信息製造業(ye) 聚集地。2022年川渝兩(liang) 地共生產(chan) 汽車318萬(wan) 輛,同比增長17%。2022年川渝兩(liang) 地數字經濟核心產(chan) 業(ye) 增加值超6500億(yi) 元,比2020年增長27.5%。

  協同培育優(you) 質企業(ye) 成效明顯。2022年重慶和四川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分別新增139家、138家,總量占全國比重3.19%、3.17%。2022年重慶、四川高新技術企業(ye) 總量分別達到7775家、16914家,占全國比重分別為(wei) 1.9%、4.2%。

  區域產(chan) 業(ye) 分工格局逐步優(you) 化。川渝產(chan) 業(ye) 結構更趨差異化發展,製造業(ye) 區域分工更為(wei) 精細化,川渝兩(liang) 地電子信息、汽車、裝備製造等重點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關(guan) 聯度持續提升,川品牌營銷渠道共用等加速融合。

  科技創新共建共享指數增長強勁

  當前川渝兩(liang) 地圍繞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科技創新共建共享指數由2021年的116.8上升至2022年的135.3,大幅提高18.5個(ge) 點。

  共建科技創新中心加快推進。2022年川渝兩(liang) 地研究與(yu) 試驗發展(R&D)經費總量達1901.6億(yi) 元,同比增長4.6%,總量占全國的6.2%、西部的49.9%。2022年兩(liang) 地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達28個(ge) ,2023年以來首批4家天府實驗室和金鳳實驗室啟動實體(ti) 化運行,兩(liang) 省市19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完成優(you) 化重組。

  共享科技創新資源持續拓展。2022年川渝兩(liang) 地聚焦人工智能、集成電路、自動駕駛等領域,聯合實施重點研發項目29個(ge) ,同比增長81.3%;2022年川渝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整合兩(liang) 地大型儀(yi) 器設備1.21萬(wan) 台/套、價(jia) 值約127億(yi) 元。

  川渝協同創新能力穩步提升。兩(liang) 地高新技術企業(ye) 數量由2020年的12244家增長至2022年24689家,增長101.6%,遠高於(yu) 全國48.2%的增長水平;科技論文聯合發表由2020年的26703篇提升至2022年的54558篇,三年總量增長超過1倍。

  共促成果轉移轉化進展順利。2020—2022年川渝兩(liang) 地相互轉移專(zhuan) 利量分別為(wei) 215件、433件和428件;2022年,兩(liang) 地技術市場交易額首次突破1萬(wan) 億(yi) 元大關(guan) ,呈現活躍發展態勢。

  改革開放協同推進指數保持上升勢頭

  在共建對外開放大通道、共建統一大市場等帶動下,2022年川渝改革開放協同推進指數為(wei) 109.2,較2021年上升6.2個(ge) 點。

  對外開放水平穩步提升。2016—2022年,川渝進出口總額由0.74萬(wan) 億(yi) 元增長至1.82萬(wan) 億(yi) 元,占全國比重由3.0%提高至4.3%。

  對外通道運力持續釋放。西部陸海新通道輻射範圍已覆蓋119個(ge) 國家和地區的393個(ge) 港口,2022運輸貨物量22.1萬(wan) 標箱,比2020年增長93.6%,占全國的29.2%。中歐班列(成渝)已穩定運行線路50餘(yu) 條,2022年開行班列5298列,比2020年增長6%,占全國比重超30%,開行班列數、貨值均居全國第一。2020—2022年,川渝兩(liang) 地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總額由4207億(yi) 元增長至6002.72億(yi) 元,增長42.7%。

  統一大市場加快構建。“川渝合作‘職’等您來”求職招聘專(zhuan) 區為(wei) 兩(liang) 地1.4萬(wan) 家企業(ye) 提供招聘崗位74.5萬(wan) 個(ge) ,推進公路定點、定線、定車次、定時、定價(jia) 集裝箱貨運班車開行,試點開行重慶主城至成都貨運專(zhuan) 線。

  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指數增長較快

  在國家城鄉(xiang) 融合發展試驗區重慶西部片區、成都西部片區改革牽引下,2022年推動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指數達到108.8,較2021年提高11.5個(ge) 基點。

  城鄉(xiang) 經濟融合推動有力。截至2022年底,川渝兩(liang) 地累計創建國家級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7個(ge) ,重慶建成8個(ge) 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四川創建15個(ge) 國家級農(nong) 業(ye) 園區。

  城鄉(xiang) 社會(hui) 融合取得實效。2016—2022年川渝城鎮、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由28748元、11278元提高至43957元、18807元;2020—2022年川渝城鎮就業(ye) 人員數量由3589萬(wan) 人增加至3595萬(wan) 人。

  城鄉(xiang) 空間融合持續優(you) 化。綿陽、自貢、南充、宜賓、萬(wan) 州等市區城區人口均超過百萬(wan) ;綿陽、宜賓GDP總量超3000億(yi) 元。2022年重慶中心城區、成都之外城市GDP45414.02億(yi) 元,占雙城經濟圈的58.5%。

  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指數持續向好

  近年來,川渝兩(liang) 地持續深化生態共保共建、汙染協同防治,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指數由2021年的106.5上升至2022年的111.1。

  生態共建共保成效突出。在全國率先建立危險廢物跨省市轉移“白名單”機製已擴大至川渝滇黔湘豫六省市;重慶、四川空氣質量優(you) 良天數分別由2016年的300天、287天上升至2022年的332天和326天,2022年優(you) 良天數比重達90.96%、89.3%;2022年長江幹流川渝段水質保持為(wei) 優(you) ,水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全國第一方陣。

  汙染協同治理水平穩步提升。環境汙染跨區域聯合執法機製深入實施,全麵落實《深化川渝兩(liang) 地水生態環境共建共保協議》,有效打擊跨流域跨區域環境汙染行為(wei) 。

  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穩步提升。2020—2022年兩(liang) 地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由5.89萬(wan) 噸/日提升至7.45萬(wan) 噸/日,川渝城市汙水處理率保持在97%左右。

  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指數增長最快

  隨著雙城經濟圈便捷生活行動、“川渝通辦”政務服務等事項深入推進,2022年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指數達到137.8,較2021年上升24.9個(ge) 點。

  便民共享機製不斷推廣。川渝聯合推動實施兩(liang) 批次“便捷生活行動事項”,43項措施加快落實,聯合發布3批311項“川渝通辦”事項,2022年互辦業(ye) 務48萬(wan) 件,2022年川渝累計辦理住房公積金川渝跨省異地轉移接續1.55萬(wan) 人次、新增7735人次。

  資源服務共享不斷擴大。公共交通“一卡通”發放數量由2020年的50.7萬(wan) 張上升到98.5萬(wan) 張,三年累計發放達到221萬(wan) 張。推進川渝291家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112項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累計跨省市用卡62萬(wan) 餘(yu) 次。

  服務滿意度穩步提高。2020-2022年群眾(zhong) 滿意度分別為(wei) 91.24%、97.05%、98.76%。

  文化旅遊融合聯動指數有所回落

  受疫情反複等因素影響,川渝線下商圈消費熱度、旅行社接待國內(nei) 遊客人次以及川渝商圈、景區之間遊客互輸互送都出現大幅回落,該指數2022年為(wei) 88.5,較上年下降21.7個(ge) 點,文旅市場仍有不少值得關(guan) 注的亮點。

  國家消費中心城市步伐沒有放緩。社會(hui) 消費需求仍然保持增長態勢,2022年雙城經濟圈社零總額達到34460.14億(yi) 元。2020—2022年雙城經濟圈社零總額占全國的比重由7.5%增加到7.8%,區域消費市場依然持續活躍。

  共建巴蜀文旅走廊持續推進。特別是川渝A級景區資源正加快整合利用,比如川渝兩(liang) 地重點打造魅力都市、巴蜀文明、石窟藝術、多彩民俗、生態康養(yang) 五大品牌,2022年川渝兩(liang) 地A級景區達到1105,比2020年增加127家。

  川渝商貿文旅交流有所放慢。但值得關(guan) 注的是,兩(liang) 地文旅協作創新成果豐(feng) 碩,比如川渝兩(liang) 地共打造跨省鄉(xiang) 村旅遊、紅色研學、生態康養(yang) 等精品線路70餘(yu) 條,推出“寬洪大量”“點石成金”“資足常樂(le) ”等一批精品文旅CP經典案例,實現川渝兩(liang) 地遊客互送、市場互推。(總台記者 陳楊 謝鵬)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