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蘊外化:戲曲中的中華文明特性
【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大家談】
作者:邵敏(安徽藝術學院特聘教授、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戲曲在悠久的發展進程中,一直適應社會(hui) 經濟、政治、軍(jun) 事、科技的變化,推陳出新;始終注重藝術價(jia) 值和教育功能,承載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社會(hui) 理想、家國情懷等重要文化基因,較為(wei) 集中、突出地展示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yu) 和平性特征。
綿延不絕的連續性
戲曲在文化長河中綿延不絕,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重要表征之一,體(ti) 現在三個(ge) 方麵。
一是戲曲演出活動的時間延續。傳(chuan) 統戲曲是各地方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儀(yi) 式戲劇更是和民俗密切相關(guan) ,其展演和觀看過程實質是一種生活樣式的延續。起源於(yu) 商周時期驅疫趕鬼儀(yi) 式的儺(nuo) 戲,是曆史、民俗、民間宗教、原始戲劇的綜合體(ti) ,至今仍活躍在部分地區;持續演出五百餘(yu) 年的廣昌孟戲,融合三元將軍(jun) 信仰、祖宗崇拜和祈年納福的民俗,在贛東(dong) 地區每年新春仍會(hui) 展演。此外,一些傳(chuan) 承數百年的經典劇目像《赤壁鏖兵》《西廂記》《牡丹亭》《桃花扇》等,突破了時空的限製,至今仍然活躍在舞台上,也顯示出戲曲藝術綿延不絕的生命力。
二是“戲比天大”藝術品格的延續。戲曲演員從(cong) 入行開始就要接受戲比天大的理念。唱戲先做人,無德藝不立。梅蘭(lan) 芳“蓄須明誌、退出梨園”、程硯秋“荷鋤務農(nong) ,歸隱田間”、常香玉為(wei) 抗美援朝義(yi) 演捐款15.2億(yi) 餘(yu) 元(舊幣)……這些藝術家心懷家國,俱是典範。崇德還需尚藝,戲曲舞台演出力求完美,“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四功五法”的程式規範和戲曲美學風格的堅持,師帶徒各種絕活口傳(chuan) 心授,保證了戲曲藝術傳(chuan) 承的穩定性。
三是戲曲教育功能的延續。在民間藝術階段,戲曲最初的功能主要是娛樂(le) 、教化,在愉悅人心的同時針砭時弊、警醒世人。在成熟發展過程中,戲曲的諷諫教化功能被強化,融入作者的善惡、美醜(chou) 、是非等價(jia) 值觀念和價(jia) 值判斷,成了戲曲教育功能最突出的部分。如梨園戲《蘇秦》、秦腔《姚啟聖》的主角心懷家國大義(yi) ,傳(chuan) 承民族精神;道情戲《大河古鎮》對商人陳三錫救災濟民、扶持同道的讚頌,黃梅戲《六尺巷》對寬容禮讓、睦鄰友好的推崇,無不是在傳(chuan) 揚中華傳(chuan) 統美德。
革故鼎新的創新性
誠如王驥德《曲律》所言,“腔調三十年一變”;戲曲藝術的發展史,就是戲曲革故鼎新的曆史。當下戲曲的新變化主要體(ti) 現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兩(liang) 個(ge) 方麵。
創造性轉化,即對戲曲藝術傳(chuan) 統的創作模式、思維模式等進行新探索,根據時代觀念和生活實踐進行呈現方式的重構。在繼承戲曲傳(chuan) 統程式的基礎上,創新表達方式,化用傳(chuan) 統程式重新編排。如晉劇新編曆史劇《傅山進京》,在紮實繼承晉劇傳(chuan) 統表演技法的基礎上,大膽突破和超越,摒棄傳(chuan) 統表演中的單純“炫技”,把程式技巧融入人物塑造,用傳(chuan) 統程式把傅山的硬、傲、狂、倔展現得淋漓盡致。創新性發展,即以中華美學精神為(wei) 內(nei) 核,結合當代審美追求與(yu) 社會(hui) 實踐,在呈現內(nei) 容方麵推陳出新。改編自清代長篇小說《儒林外史》的京劇《範進中舉(ju) 》,在表現“科舉(ju) 製度扭曲人性”這一主題的同時,更多地呈現了範進的孤獨無奈、命運的造化弄人等因素,體(ti) 現出關(guan) 注個(ge) 體(ti) 生命的時代意識,範進也因此被賦予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相較小說原有的諷刺氣質,京劇《範進中舉(ju) 》具有獨立的生命力。
文化認同的統一性
“大一統”自先秦時期起即是中國重要的政治理念和社會(hui) 理想。這種統一性滲透到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wei) 社會(hui) 各階層共同的價(jia) 值追求和最高目標,也體(ti) 現在戲曲話語體(ti) 係中。
一是戲曲實踐積累的概念和法則。我國現有348個(ge) 劇種,每個(ge) 劇種都有獨具特色的唱腔,但彼此的行頭,尤其是服裝卻十分相似。此外,各劇種的行頭使用規則頗為(wei) 統一:根據角色地位、性別、性格搭配,同時顏色上也要有所區分,嚴(yan) 格遵循“寧穿破,不穿錯”的原則。蟒服有“上五色”(紅、綠、黃、白、黑)“下五色”(粉紅、湖色、寶藍、紫、古銅或鐵香色)的區別,一般皇帝穿黃色團龍蟒袍,丞相、駙馬穿五色蟒袍。這些約定俗成的規矩,是曆史沉澱下的集體(ti) 記憶和文化認同,是對傳(chuan) 統的尊重與(yu) 敬畏。
二是戲曲實踐的理論總結。無論是“以歌舞演故事”的概括,還是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的歸納、“演員中心論”的提出等,中國戲曲所具備的藝術特色,所蘊含的中華美學精神和宇宙觀、天下觀、社會(hui) 觀、道德觀等價(jia) 值觀念,都體(ti) 現了中華文明的統一性,表現為(wei) 對疆土統一、政治統一、文化統一的追求。不管是南戲對元雜劇“一人主唱、一唱到底”形製的突破,還是花部諸腔取代了雅部的地位,其固有的內(nei) 涵仍代代延續。這種傳(chuan) 承對維係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戲曲藝術統一性的突出呈現,也是戲曲連續發展的基礎。
兼收並蓄的包容性
作為(wei) 人類曆史上唯一綿延數千年從(cong) 未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能夠傳(chuan) 承至今,一個(ge) 重要的因素就在於(yu) 始終秉持的開放包容精神。中華民族始終對外來的異質文明予以尊重,在求同存異、和諧共處的基礎上,吸收、融合其精華以充實、豐(feng) 富本民族的文化,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作為(wei) 具有高度綜合性的藝術之一的戲曲,秉承了這一文化品格,表現出極大的包容性和吸納能力。
各劇種在保持原聲腔係統的穩定性和有序性的基礎上,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對相關(guan) 文化內(nei) 容的借鑒與(yu) 吸收。例如,河南梆子不斷吸收羅戲、卷戲、河南民間說唱藝術、民間舞蹈藝術等元素,逐漸成為(wei) 河南地方戲中最具代表性的劇種——豫劇;越調在吸納板腔體(ti) 音樂(le) 元素後,慢慢從(cong) 曲牌體(ti) 演變為(wei) 板腔體(ti) ,並逐漸融入眾(zhong) 多雜腔小調,獲得了不斷發展的內(nei) 生動力。
戲曲在堅守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同時,也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自覺吸納世界優(you) 秀文化成果,如舞台呈現方式等,使中國戲曲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實現“美美與(yu) 共”。京劇《悲慘世界》(改編自雨果的《悲慘世界》)、川劇《欲海狂潮》(改編自尤金·奧尼爾的《榆樹下的欲望》)、黃梅戲《仲夏夜之夢》(改編自莎士比亞(ya) 的《仲夏夜之夢》)等跨文化戲曲改編作品,保留了域外故事框架和人物設定,其他方麵則力求實現“中國化”和“戲曲化”,“洋為(wei) 中用”,是戲曲藝術兼收並蓄特性的極佳注腳。
向善而行的和平性
中華文明的和平性主要體(ti) 現為(wei) 追求心性平和、關(guan) 係和睦、和平發展等,這種超越時空、跨越國度向善而行的文明觀,從(cong) 古至今在戲曲中都有深刻體(ti) 現。
一是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儒學道德秩序融入戲曲故事,形成了“推己及人”的人際關(guan) 係準則。花鼓戲《鄉(xiang) 裏鄉(xiang) 親(qin) 》的主人翁都是當代農(nong) 民,他們(men) 把“寧虧(kui) 自己不虧(kui) 人”作為(wei) 基本的道德準則,心懷寬厚,以恩報怨,謀求化解仇恨,共享和睦幸福。這些價(jia) 值觀念是建設法治社會(hui) 、和諧社會(hui) 的道德基礎,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yi) 。
二是天下為(wei) 公、天下大同的社會(hui) 理想。戲曲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推崇天下為(wei) 公的治世之道,引導人們(men) 超越個(ge) 體(ti) 、休戚與(yu) 共。在“和為(wei) 貴”的基礎上,發展了“親(qin) 仁善鄰”“協和萬(wan) 邦”“國雖大,好戰必亡”“四海之內(nei) 皆兄弟”等和平思想。秦腔新編曆史劇《班超》,再現了班超團結西域各民族人民維護邊疆和平的大義(yi) ;評劇整理改編傳(chuan) 統戲《新四郎探母》,賦予劇本宋遼休戰的大團圓結局,男主楊四郎發出了“開商埠通有無為(wei) 共同心願”的和平呼聲。
戲曲的文化特性與(yu) 戲曲的誕生、發展緊密相連。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五個(ge) 突出特性,尊重戲曲的藝術發展規律,加快提煉展示戲曲文化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講好戲曲故事,建設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戲曲研究題中應有之義(yi) 。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17日 1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