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與文學景觀的雙向互動
作者:李惠玲(廣西民族大學教授)
所謂文學景觀,指的是具有文學屬性和文學功能的自然或人文景觀。(曾大興(xing) 《文學地理學概論》)自然和人文景觀曆來備受歡迎,而文學景觀在重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的當代更是引起了廣泛的關(guan) 注。目前學界既有從(cong) 宏觀層麵探討文學景觀的理論建構與(yu) 研究價(jia) 值,也有關(guan) 於(yu) 文學景觀的數據整理與(yu) 分析,更有不少從(cong) 微觀層麵具體(ti) 分析一地一城的文學景觀或者一個(ge) 朝代一種文體(ti) 中出現的文學景觀,而文學景觀與(yu) 古典文學之間的關(guan) 係則鮮有論及。本文正是從(cong) 二者之間的關(guan) 係入手窺探文學景觀與(yu) 古典文學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推動的具體(ti) 表征和深層意蘊。
文學景觀的生成離不開古典文學。古典文學賦予文學景觀生命與(yu) 內(nei) 涵。從(cong) 形成因素考察,一個(ge) 文學景觀的生成大致有以下三種情況:名篇效應、名人效應或疊加效應,當然也存在兩(liang) 種或三種效應的綜合體(ti) 。所謂名篇效應,指文學景觀的生成是依托一兩(liang) 篇著名的文學作品而名聞天下。比如南昌的滕王閣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閣序》而人盡皆知,蘇州的寒山寺因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而名垂千古。名人效應,指文學景觀的生成是因為(wei) 著名文學家的名氣而蜚聲中外,正如明代袁中道說:“名人托跡之地,江山千載猶香”(《東(dong) 遊記》其十三)。比如成都杜甫草堂,眉山的三蘇祠等,是曆代文人雅士遊賞之地,憑吊之所;又如,敦煌的陽關(guan) ,因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人盡皆知;紹興(xing) 的沈園,因陸遊與(yu) 唐婉的愛情而代代相傳(chuan) ;惠州西湖本名豐(feng) 湖,後因蘇軾貶惠州時所寫(xie) 的《贈曇秀》詩稱其為(wei) 西湖,之後才盛傳(chuan) 其名。而疊加效應,指文學景觀在生成後,隨著時間的流逝又不斷被後人題詠,最終形成了聞名遐邇的文學景觀。比如黃鶴樓在唐代詩人崔顥登樓所題《黃鶴樓》詩之後,再經李白、嶽飛、毛澤東(dong) 等人的歌詠,其內(nei) 涵不斷豐(feng) 富,影響越來越大。嶽陽樓的名氣也是在不斷累積和提升的,先由唐代詩人李白賦詩《與(yu) 夏十二登嶽陽樓》後定名,繼之為(wei) 杜甫的《登嶽陽樓》,宋代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明代袁中道的《遊嶽陽樓記》等,嶽陽樓的大名曆久彌新。還有一些文學景觀是名人名篇的綜合效應,或其他兩(liang) 至三種效應的綜合體(ti) 現,情況較為(wei) 複雜。比如宣城的敬亭山本來聲名不顯,後因謝朓的《遊敬亭山詩》以及李白在《獨坐敬亭山》詩中提到“相看兩(liang) 不厭,隻有敬亭山”而著稱,可以視為(wei) 名人效應和疊加效應的綜合體(ti) 。由此可見,古典文學作品的流傳(chuan) 催生了文學景觀的形成與(yu) 文學景觀內(nei) 涵的不斷豐(feng) 富。
文學景觀推動古典文學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文學創作與(yu) 文學景觀之間關(guan) 係密切,正如尤侗所言:“山水文章,各有時運。山水藉文章以顯,文章亦憑山水以傳(chuan) 。”(尤侗《天下名山遊記序》)文人通過自己的書(shu) 寫(xie) 將景觀展現在世人麵前,同時在後人的追慕過程中產(chan) 生了更多的文學作品,再現了景觀的麵貌和發展、演變。這些文學作品因文學景觀的存在而代代相傳(chuan) ,並逐漸凝固為(wei) 一座城市或一個(ge) 地方的集體(ti) 記憶,而這一集體(ti) 記憶又喚醒了對該城該地文脈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故文學作品不斷得以傳(chuan) 播,在古今讀者和遊人中形成廣泛的影響。高建新在《文學景觀的生成及其條件》中說:“文學景觀是審美的記憶、情感的記憶。”文學景觀呈現一定的美感特征,蘊含著前人的情感體(ti) 驗,而由文學景觀喚起的記憶又往往再借助文學來表達。孟浩然 《與(yu) 諸子登峴山》雲(yun)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複登臨(lin)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孟浩然與(yu) 諸子遊覽峴山,拜謁羊公碑,這些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讓其感慨萬(wan) 千,遂寫(xie) 下這一首著名的詩歌。很多古代詩人在登臨(lin) 峴山這一文學景觀的時候,也留下相關(guan) 詩篇,如張九齡《登襄陽峴山》、李白《峴山懷古》、曾鞏《初發襄陽攜家夜登峴山置酒》、李曾伯《登峴山用劉清步韻》、陳與(yu) 義(yi) 《遊峴山次韻三首》等。故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的確是文學景觀促進了古典文學的傳(chuan) 承與(yu) 傳(chuan) 播。茲(zi) 再舉(ju) 一些文學景觀在海外傳(chuan) 播的例子為(wei) 證,比如瀟湘八景經宋明以來文人雅士的不斷闡釋與(yu) 重構,成了一個(ge) 著名的文學景觀。宋代劉克莊、宋寧宗、楊公遠,元代陳孚,明代的文徵明等都創作了瀟湘八景組詩。而瀟湘八景這一文學景觀的藝術生命力遠不止於(yu) 國內(nei) ,越南的黎貴惇,日本五山的眾(zhong) 僧,韓國的李仁老、李齊賢、李荇、金弘鬱、鄭宗魯、樸永元等也都癡迷於(yu) 瀟湘八景詩的創作。由此可見,文學景觀與(yu) 古典文學之間血脈相連,文學景觀是文學家的創作素材,文學作品也依托文學景觀而不斷豐(feng) 富。
既然文學景觀與(yu) 古典文學共生共長,故當下對文學景觀進行保護與(yu) 進一步研究就具有重要意義(yi) 。首先,文學景觀的豐(feng) 富內(nei) 涵可以激發作家創作更多優(you) 秀的文學作品,這是對中華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也進一步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學景觀往往包括多層文化隱喻,是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分布各地的文學景觀,可以激發遊人、作家對自然風光、人文勝跡、文學經典的熱愛,從(cong) 而不斷創造新的作品以傳(chuan) 承文脈,同時也激發了民族情懷與(yu) 家國情懷,尤其在當今全球化的社會(hui) 背景下,可以更好地增強文化自信。其次,文學景觀的保護和研究,有利於(yu) 促進地方文化、旅遊文化的開發與(yu) 利用,為(wei) 當代弘揚和發展地方文化、深挖和延續地方文脈提供積極的指導與(yu) 借鑒。文學景觀不僅(jin) 僅(jin) 是空間層麵的存在,更是時間層麵的、可對話的、可傳(chuan) 承的,故而隨著文本的不斷經典化,文學景觀逐漸成為(wei) 該地的地域象征和文化符號。充分重視文學景觀,努力打造文化品牌,重點提升旅遊文化,對推動我國文化旅遊事業(ye) 的發展意義(yi) 重大。
總而言之,文學景觀具有獨特性與(yu) 唯一性,體(ti) 現出自然與(yu) 人文的統一,表現出對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散發出生生不息的文學魅力。古典文學形塑了文學景觀,而文學景觀本身既承載了傳(chuan) 統文脈,也進一步催生了新的文學作品。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18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