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四個新晉世界旅遊組織“最佳旅遊鄉村” 探尋綠水青山中的共富密碼
【一線講述】
編者按
2023年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最佳旅遊鄉(xiang) 村”名單日前公布:我國浙江下薑村、江西篁嶺村、甘肅紮尕那村和陝西朱家灣村入選。這些“最佳旅遊鄉(xiang) 村”,既是各地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促進共同富裕的生動注腳,又真實立體(ti) 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鄉(xiang) 村的美好圖景和蓬勃生機。
作為(wei) 發展鄉(xiang) 村旅遊的“優(you) 等生”,這四個(ge) 村有哪些秘訣?我們(men) 特邀四地文旅發展的親(qin) 曆者,解鎖綠水青山裏的共富密碼。
融合農(nong) 文旅 繪出共富圖
講述人:浙江淳安縣楓樹嶺鎮下薑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 薑麗(li) 娟
遠山含黛、溪水潺潺,沿著浙江“最美公路”之一的淳楊線一路向西,穿過隧道看到一棟棟白牆黛瓦的小樓,就到我們(men) 下薑村了。
您瞧,年過七旬的薑祖海從(cong) 山上散步歸來,拿一把竹椅坐在家門口,望著清澈的鳳林港溪。這幾年,下薑村的人氣持續升溫,老薑家的“望溪農(nong) 家樂(le) ”迎來八方遊客。
前陣子,我們(men) 村被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列入2023年“最佳旅遊鄉(xiang) 村”名單。消息傳(chuan) 來後,村民們(men) 可開心啦。
誰能想到,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men) 村還是窮山溝。我清晰記得,那時候村民家家戶戶養(yang) 豬,村裏露天廁所、豬圈、羊圈遍布,汙水橫流,臭氣熏天……
2003年,為(wei) 了改變村裏的落後麵貌,我們(men) 開始建設沼氣項目,同時建起了公共廁所、垃圾處理站,用上了自來水,升級生活汙水處理設施,環境衛生得到根本好轉。
下薑村多林少地,土地質量差、糧產(chan) 低,以前農(nong) 民種的糧食經常不夠吃。前些年,村裏從(cong) 村民手中轉租土地,規模化種植葡萄、草莓、桃子等經濟作物。不僅(jin) 將農(nong) 作物賣出了好價(jia) 錢,還通過舉(ju) 辦觀賞、采摘、休閑等活動,把遊客引進了村裏。
如今“下薑”牌農(nong) 家醬、水果幹、山茶油等係列農(nong) 特產(chan) 品,成為(wei) 遊客搶手的伴手禮;閑置農(nong) 房被改造成精品民宿,成為(wei) 都市人群休閑放鬆的好去處……依托優(you) 質生態資源,越來越多特色產(chan) 品和活動進入市場,吸引了眾(zhong) 多遊客,村民也從(cong) 鄉(xiang) 村旅遊中受益頗多。
這兩(liang) 年,縣政府陸續出台了相應扶持政策,通過平台搭建,積極鼓勵村民自主創業(ye) 、就業(ye) 。目前,村內(nei) 已培育燒烤、石頭畫坊、竹編坊、麻糍鋪等文旅消費業(ye) 態20餘(yu) 種,為(wei) 美麗(li) 鄉(xiang) 村注入了新活力。
為(wei) 了讓更多鄉(xiang) 村享受到下薑村的發展紅利,我們(men) 以下薑村為(wei) 核心,聯合周邊63個(ge) 村社協同發展,通過黨(dang) 建聯建推動區域內(nei) 平台共建、資源共享、產(chan) 業(ye) 共興(xing) 、品牌共塑,逐步走出“先富帶後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我們(men) 還結合各村特色和資源稟賦,推出打鐵鋪、篾匠鋪、酒坊等傳(chuan) 統文化項目,讓旅遊休閑業(ye) 態更豐(feng) 富。同時,與(yu) 農(nong) 戶或承包商合作,大規模收購優(you) 質農(nong) 副產(chan) 品,貼上“大下薑”品牌標簽,幫助打開銷路的同時又打響了品牌知名度。
如今,一幅共富新圖正在“大下薑”徐徐展開。共享水廠、共享茶廠等“共富工坊”成為(wei) 網紅打卡點;大下薑文旅會(hui) 客廳於(yu) 今年9月建成並正式投入運營;秘境綜合體(ti) 、程家鄉(xiang) 村綜合體(ti) 項目、樓底田園綜合體(ti) 項目都已進場施工,新興(xing) 文旅項目建設如火如荼。
昔日窮山溝,如今變身“聚寶盆”。下一步,我們(men) 將繼續豐(feng) 富自身業(ye) 態,帶動周邊協同發展,奔赴共同富裕的美好未來。
曬出幸福生活 留住鄉(xiang) 愁印記
講述人:江西婺源縣江灣鎮篁嶺村村民、婺源篁嶺文旅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 曹錦鍾
紅薯、辣椒、黃豆、花生、玉米、柿子、棗子……放在又大又圓的竹匾裏,五顏六色。在我們(men) 篁嶺村,這樣獨特的曬秋景觀是村裏的特色民俗,早在2014年就成功入選“最美中國符號”。
曬秋,原本是由於(yu) 村莊平地極少,村民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台、屋頂架曬或掛曬農(nong) 作物的農(nong) 俗現象。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這一習(xi) 俗在全國不少地方已經淡化。可在我們(men) 篁嶺,這種自然條件的局限性激發了旅遊業(ye) 的創造力,造就了一幅絕無僅(jin) 有的“曬秋人家”風情畫。
2009年,政府開始對篁嶺進行旅遊開發,“新村換古村、新房換古宅”“騰籠換鳥”“產(chan) 權置換”……經過六年改造,篁嶺被打造成一個(ge) 集食、住、行、遊、購、娛為(wei) 一體(ti) 的旅遊度假景區。
曬秋源於(yu) 村民生活所需,是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活動中的重要一環。為(wei) 了充分體(ti) 現曬秋的原真性,在複原的過程中,公司租賃了數千畝(mu) 梯田,聘請當地村民進行農(nong) 作生產(chan) ,包括農(nong) 產(chan) 品的種收、洗曬、包裝和售賣。
依托當地獨特的自然和人文環境,我們(men) 不斷挖掘鄉(xiang) 俗、鄉(xiang) 景、鄉(xiang) 味、鄉(xiang) 宿的內(nei) 涵,還原具有煙火氣和人情味的鄉(xiang) 村生活,吸引更多人在篁嶺的鄉(xiang) 宿、山野、田園中體(ti) 驗鄉(xiang) 村慢生活,讓每個(ge) 人都能在這裏找到鄉(xiang) 愁印記。
以前,村民參與(yu) 不足製約了鄉(xiang) 村旅遊的可持續發展。我們(men) 通過原住民返遷和就業(ye) 的方式,保障大多數村民的參與(yu) 權,不僅(jin) 解決(jue) 了村莊的發展問題,讓村民享受到旅遊紅利,還激活了村莊的活態文化,延續了古村的自然生命,守住了篁嶺村民的鄉(xiang) 土情懷。
現在,我們(men) 在嚴(yan) 格保護古村落環境的前提下,努力進行旅遊轉型升級,打造出四季旅遊產(chan) 品,實現了從(cong) 單一觀光型向業(ye) 態更加豐(feng) 富的複合型轉變。
大家來瞧瞧這些滾燙的數字,村民人均年收入從(cong) 旅遊開發前的3500元提升到56000元,戶年均收入從(cong) 1.5萬(wan) 元提升到18萬(wan) 元以上。接下來,我們(men) 會(hui) 用更多創意禮敬傳(chuan) 統文化,提升產(chan) 品和服務品質,讓“最佳旅遊鄉(xiang) 村”這塊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改進經營方式 提升旅遊品質
講述人:甘肅迭部縣益哇鎮紮尕那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兼村委會(hui) 主任 班代交
紮尕那是藏語,意為(wei) “石匣子”。這裏群山環繞,山間森林、草原、田地漸次分布,古樸的藏式村落掩映其中,宛若遺落人間的世外桃源。有識之士早已認識到這片沃土蘊藏的價(jia) 值,進行旅遊開發,帶動鄉(xiang) 親(qin) 們(men) 致富。2020年,我來到紮尕那村工作時,這裏的旅遊業(ye) 已經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了。
紮尕那村由代巴村、達日村、東(dong) 哇村和業(ye) 日村四個(ge) 自然村組成。由於(yu) 景點集中在達日村、東(dong) 哇村和業(ye) 日村,海拔最高的代巴村鮮有遊客到訪,顯得冷清許多。
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我們(men) 對代巴村進行基礎設施提升改造。改造後的代巴村,一改以前“冷峻”麵孔,吸引眾(zhong) 多遊客前來觀景、住宿。如今,紮尕那的四個(ge) 自然村齊頭並進,旅遊業(ye) 蒸蒸日上。
今年4月起,紮尕那進入旅遊旺季,全國各地的遊客紛至遝來。節假日期間,仙女灘、一線天等核心景區遊客爆滿。中秋國慶“雙節”期間,紮尕那景區遊客接待量達12.132萬(wan) 人。近三年來,紮尕那旅遊綜合創收達5.64億(yi) 元。
火爆的旅遊業(ye) 讓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這多虧(kui) 了“黨(dang) 支部+龍頭企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機製,形成了資產(chan) 收租金、入股得分紅、經營賺現金的村集體(ti) 經濟增收模式,戶均增收3萬(wan) 元。紮尕那旅遊發展火熱的同時,也帶動了迭部縣城及周邊村鎮的經濟發展。
回顧紮尕那的蝶變曆程,完善便捷的基礎設施、安全有序的旅遊環境、特色鮮明的藏式風情,共同推開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大門。
為(wei) 了念好致富經,我們(men) 一方麵在“硬件”提升上下功夫,服務中心、遊步棧道、自駕營地、生態修複、汙水處理、智慧係統,一個(ge) 個(ge) 項目建了起來。另一方麵,改善“軟件”也毫不含糊。縣裏推出規章製度,常態化維護景區旅遊秩序。每年旅遊旺季,全村黨(dang) 員輪流值班,向遊客提供各類谘詢服務,配合交管部門參與(yu) 交通疏導、安全勸導,確保景區道路暢通。
近年來,我們(men) 一直在思考,如何能長久地端穩端牢這碗“旅遊飯”,答案就是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為(wei) 此,我們(men) 不斷用心探索、用情守護。比如,在建築設計上,保留了藏式民居的古樸風貌,使其與(yu) 自然環境相協調;在文化生活上,保留了古老的彈唱、賽馬等藏族特色文化活動,讓獨具魅力的風土人情“味道”不減。
現在,“人人熱愛紮尕那、人人宣傳(chuan) 紮尕那”的氛圍越來越濃厚,紮尕那的美正被更多人知道。
當好生態衛士 實現雙向增值
講述人:陝西柞水縣營盤鎮朱家灣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 毛家鋒
柞水縣地處秦嶺南麓腹地,“九山半水半分田”,我們(men) 朱家灣村就坐落在山窩裏。
過去,我們(men) 朱家灣村是一個(ge) 鄉(xiang) ,叫老林鄉(xiang) ,也就是深山老林的意思。2003年撤鄉(xiang) 並鎮後,原來的三個(ge) 村子合並成了現在的朱家灣村。以前,村民主要依靠上山伐木、進山打獵以及挖中藥材為(wei) 生,隻能勉強維持生計。村裏想過各種辦法,讓村民們(men) 種天麻、砍毛竹、養(yang) 牛養(yang) 雞,可腰包始終鼓不起來。
怎麽(me) 才能蹚出一條致富路?大家夥(huo) 意識到,隻有摸準村情才有正確出路。村子位於(yu) 秦嶺南部腹地、牛背梁腳下,森林覆蓋率高,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可達8000個(ge) 以上……大家一合計,決(jue) 定發展鄉(xiang) 村旅遊。
2007年,隨著秦嶺隧道貫通,守著風景吃窮飯的情景徹底被改變了。村子被納入“西安一小時都市圈”,越來越多的城市遊客來村裏旅遊。
發展旅遊,大家共同得到實惠是關(guan) 鍵。我還記得,在打造終南山寨景區過程中,我們(men) 幾易設計圖紙,就是為(wei) 了讓新建的村民安置點與(yu) 人流靠近,並成為(wei) 景區的配套功能區。依托秦嶺豐(feng) 富的生態資源,我們(men) 村旅遊業(ye) 快速發展。目前,有八成以上村民從(cong) 事民宿、農(nong) 家樂(le) 等旅遊行業(ye) 。
大家夥(huo) 看到了好生態帶來的好收益,保護自然的種子在心裏紮下了根,人人自覺當起了秦嶺的生態衛士。我們(men) 村策劃了“當衛士我先行”係列主題活動,組建了40餘(yu) 人的生態環境保護誌願服務隊,定期在景區景點宣傳(chuan) 秦嶺生態保護工作。
以前這裏是“養(yang) 在深閨”,現在可以說是“名滿天下”了。接下來,我們(men) 將繼續當好秦嶺生態衛士,立足生態與(yu) 經濟雙向增值,讓生態更美、產(chan) 業(ye) 更旺、百姓更富。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陸健、胡曉軍(jun) 、李玉蘭(lan) 、王洋、王冰雅、宋喜群、張哲浩、李潔、方莉、尚文超)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0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