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古老文明的對話——來自故宮午門展廳的報道
【新展大觀】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
展櫃裏,有唐代的石雕獅子、清代的玉石葡萄枝剔紅花卉紋盆景和瑪瑙石榴樹掐絲(si) 琺琅嵌畫盆景,還有盛著番紅花的玻璃瓶……2024開年之際,在故宮的午門-雁翅樓展廳,中國與(yu) 西亞(ya) 交流的往事被濃縮於(yu) 一件件文物中。故宮博物院聯合伊朗國家博物館,伊朗文化遺產(chan) 、旅遊和手工藝部,沙特阿拉伯埃爾奧拉皇家委員會(hui) 等機構,共同推出“曆史之遇——中國與(yu) 西亞(ya) 古代文明交流展”“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華展”和“埃爾奧拉——阿拉伯半島的奇跡綠洲展”。
“曆史之遇”:聆聽文明往來中的曆史回聲
“曆史之遇——中國與(yu) 西亞(ya) 古代文明交流展”——從(cong) 名字就能看出,地處亞(ya) 洲大陸東(dong) 西兩(liang) 端的中國與(yu) 西亞(ya) 自古便相識。
走進午門正殿展廳,展覽開篇便用一櫃子古籍講述雙方的交流故事。唐貞元十七年撰寫(xie) 的《通典》記錄了阿拉伯帝國的情況;歐陽修等人撰寫(xie) 的《新唐書(shu) 》是記錄中國與(yu) 西亞(ya) 曆史交往的重要文獻;700多年前,以波斯文成書(shu) 的《史集》中,圖文並茂地記錄了中國簡史。
中國與(yu) 西亞(ya) 的故事可以從(cong) 距今約4000年前講起。那時,小麥從(cong) 西亞(ya) 傳(chuan) 來,在中國落地生根,並與(yu) 中國本土發源的水稻一起勾畫出今日中國農(nong) 業(ye) “南稻北麥”的格局。差不多同一時期,西亞(ya) 、中亞(ya) 地區的綿羊、黃牛、馬等家畜,經新疆、河西走廊陸續進入中原;而原產(chan) 於(yu) 中國的水稻、犬等物種也先後西傳(chuan) ,融入了當地的自然生態與(yu) 農(nong) 牧業(ye) 生產(chan) 體(ti) 係。葡萄、苜蓿、石榴,乳香、番紅花,還有獅子……隨著絲(si) 綢之路上貿易的繁盛,越來越多西亞(ya) 特產(chan) 進入中國。
交流的並非隻有物種,技術是文化交流更為(wei) 核心的內(nei) 容。冶金、絲(si) 織、瓷器、玻璃等技術均隨著海上與(yu) 陸上絲(si) 綢之路的繁榮展開了雙向傳(chuan) 播。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chan) 並使用絲(si) 綢的國家,柔美的絲(si) 綢是古代中國留給世界最初也是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在北朝至隋唐時期,波斯生產(chan) 的織物就已來到中國。中國工匠模仿異域圖案、吸納外來題材,設計出符合本土審美的新式紋樣。展櫃裏有塊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唐代騎士紋錦,雖然隻是殘片,上麵卻依然可見身騎翼馬、高鼻長髯的騎士。翼馬在拜火教中是太陽神密特拉的化身,這種紋飾屬於(yu) 典型的薩珊波斯裝飾題材。
與(yu) 絲(si) 綢上鮮明的“個(ge) 性化”圖案相比,清康熙年間的青花鏤空花卉碗則“內(nei) 斂”了很多。鏤空雙層帶內(nei) 膽瓷器又稱玲瓏瓷,主要產(chan) 自江西景德鎮,是清康熙至乾隆時期專(zhuan) 門針對國外市場燒造的品種,因工藝複雜、製作難度大,被譽為(wei) “鬼工”。
“璀璨波斯”:講述絲(si) 綢之路上的波斯故事
在我國,西漢稱伊朗為(wei) “安息”,南北朝之後稱“波斯”。作為(wei) 東(dong) 西方交流的必經之地,伊朗藝術融會(hui) 了不同族群的文化元素,影響了歐亞(ya) 大陸的諸多國家和地區。
在“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華展”的眾(zhong) 多展品中,一類叫來通的文物備受關(guan) 注。來通是流行於(yu) 西亞(ya) 的一種飲酒器,“基本款”的來通材質是動物的角,外形大多與(yu) 牛角相似,酒從(cong) 大頭注入,從(cong) 尖頭流出。現存於(yu)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鑲金獸(shou) 首瑪瑙來通就屬於(yu) “基本款”。但在本次展覽中,還展出了多種“升級款”:陶製的牛式來通,牛的形象高度抽象,隻有兩(liang) 隻角標明身份;還有靴式的,造型就是一隻頗為(wei) 寫(xie) 實的靴子;牛首、羊首式的,都巧妙地將獸(shou) 角轉化成了把手;更有一隻來通的形象是一個(ge) 人推著一車罐子,每隻罐子都可從(cong) 上麵注水,最終從(cong) 車子最前端長長的出水口流出。
作為(wei) 本次展覽的“顏值擔當”,“金翼獅來通”獨占一個(ge) 展櫃。這隻金光閃閃長著雙翼的獅子前腿匍匐,後腿變成了高高仰起的杯口。獅子在東(dong) 漢時期作為(wei) 貢品進入我國後演化出千姿百態的形象,成為(wei) 我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瑞獸(shou) ,其中天祿與(yu) 辟邪,就是帶翅膀的獅子。來通的功能就如同伊朗在絲(si) 綢之路上的作用,來往交通,融會(hui) 貫通。
展廳裏,觀眾(zhong) 還可以在異國文物中找到其他熟悉的元素。比如展櫃裏的拉傑瓦迪納彩龍紋釉磚,刻畫了一條回首的藍色遊龍。這條龍的蛇形身體(ti) 上覆蓋鱗片,爪有五趾,頭上有角,張開的嘴中有牙齒和舌頭,整體(ti) 與(yu) 中國龍相仿;不同的是,這條龍的嘴是尖的,像鳥喙。作為(wei) 中國圖騰的龍,傳(chuan) 播到伊朗地區,在融入當地文化藝術的同時,也有所創新。
吸收並創新,是文化交流融合的必然。比如,在公元14世紀的伊利汗國時期,波斯傳(chuan) 統文化中的神鳥西摩格,由薩珊時期的犬首孔雀尾形象轉化為(wei) 中國的鳳凰形象,大量出現在陶器和細密畫上。展廳中那隻蘇丹納巴德風格神鳥鹿紋釉陶碗就是這種發展變化的見證。
“埃爾奧拉”:記錄沙漠綠洲中的沙特傳(chuan) 奇
埃爾奧拉位於(yu) 沙特阿拉伯西北部,是一處坐落於(yu) 沙漠環境中的山穀綠洲。
考古研究表明,埃爾奧拉地區在距今20萬(wan) 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跡。七千年來,人類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大量的考古遺址。其中黑格拉遺址是沙特阿拉伯首個(ge) 世界文化遺產(chan) 。曆史上,這裏是絲(si) 綢之路和香料之旅的樞紐,是橫跨阿拉伯半島的駱駝商隊關(guan) 鍵的中轉站,是眾(zhong) 多宗教朝聖路線的交匯之地。
“埃爾奧拉——阿拉伯半島的奇跡綠洲展”是它首次向中國觀眾(zhong) 展示其壯觀的自然風景、珍稀的考古文物和豐(feng) 富的文化遺產(chan) 。展品中,更是包括50件此前從(cong) 未對外展示的全新出土文物,於(yu) 午門西雁翅樓展廳首次麵世。
展廳裏,不少石質文物上刻有各種形狀的符號。這些符號大多采用類似於(yu) 中國篆刻中陽刻的雕刻方式。專(zhuan) 家介紹,這些符號都是文字,而且分屬於(yu) 不同的語言。
埃爾奧拉擁有成千上萬(wan) 件刻於(yu) 岩壁或石塊上的銘文雕刻,是座名副其實的“露天圖書(shu) 館”。早在3000年前後,埃爾奧拉就出現了德丹語,但它僅(jin) 是該地區使用的眾(zhong) 多文字之一。而一段刻在石頭上的墓葬銘文告訴觀眾(zhong) ,納巴泰文字也曾在黑格拉和商路沿途廣泛傳(chuan) 播。很多墓門上方精細雕刻的法律文本便是用它書(shu) 寫(xie) 而成。經過不斷演化,這種文字在公元6世紀發展成了阿拉伯文字。
這些古老的文字早在19世紀均已被破譯。而觀眾(zhong) 可以在展覽中通過“解鎖”這些珍貴的史料,看到一個(ge) 沙漠綠洲中的沙特傳(chuan) 奇。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6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