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學家首次實現無串擾的量子網絡結點
本報北京1月24日電(記者鄧暉)量子網絡是實現量子互聯網的基礎,也是量子計算機規模化的一種重要途徑,生成離子-光子糾纏是實現離子阱量子網絡的關(guan) 鍵步驟。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段路明教授課題組利用同種離子的雙類型量子比特編碼,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無串擾的量子網絡結點。該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yu) 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
相關(guan) 專(zhuan) 家認為(wei) ,該研究對未來實現大規模量子網絡和量子計算具有重要意義(yi) 。此前,為(wei) 了實現無串擾的離子-光子糾纏,研究人員通常采用不同種類的離子分別來產(chan) 生離子-光子糾纏和存儲(chu) 量子信息,其中產(chan) 生離子-光子糾纏的被稱為(wei) “通信離子”,存儲(chu) 量子信息的被稱為(wei) “存儲(chu) 離子”。這樣可以使通信離子散射的光子遠失諧於(yu) 存儲(chu) 離子的躍遷頻率,從(cong) 而抑製串擾誤差。然而,這類方案需要精細控製不同種類離子的比例和位置,且協同冷卻效率低,操作難度大。
為(wei) 了克服這些困難,上述課題組提出使用同種離子的雙類型量子比特實現量子網絡結點的方案。該方案利用同種離子的兩(liang) 對超精細結構能級分別編碼“通信比特”和“存儲(chu) 比特”,並利用411nm和3432nm的雙色窄線寬激光實現了兩(liang) 種量子比特之間微秒量級的相幹轉換。一方麵,研究人員演示了利用通信比特在數百毫秒的時間尺度內(nei) 生成離子-光子糾纏;另一方麵,研究人員通過自旋回波方法延長存儲(chu) 比特的存儲(chu) 壽命,實現相幹時間達到秒量級的存儲(chu) 量子比特。通過比較有無離子-光子糾纏生成操作時存儲(chu) 比特的保真度變化,研究人員證實了兩(liang) 種量子比特之間低於(yu) 實驗精度的串擾誤差,從(cong) 而實現了無串擾的量子網絡節點。
段路明表示,相較於(yu) 之前采用不同種類離子的方案,該方案極大簡化了實驗係統,向著未來量子計算機和量子網絡的模塊化邁出了重要一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