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從村莊到城鎮,從民間到劇場 “土秧歌”如何扭出新風采

發布時間:2024-02-21 14:2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李忠明(煙台大學音樂(le) 舞蹈學院教授,舞蹈教研室主任)

  一到過年,扭秧歌在許多地方就成了“年味兒(er) ”的一種標誌。今年春節期間,陝西榆林、山東(dong) 海陽、吉林長春等全國很多地方紛紛舉(ju) 辦扭秧歌拜大年活動,喜慶熱鬧的鑼鼓、躍動有力的步伐讓大街小巷洋溢著濃濃年味兒(er) 。

  提起秧歌,人們(men) 多會(hui) 將它和熱鬧、歡快的場景聯係在一起。秧歌的創新發展關(guan) 乎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探討秧歌的發展,重點在於(yu) 關(guan) 注它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的美好生活帶來了哪些改變。

  扭秧歌不僅(jin) 可以強身健體(ti) ,還可以增強群眾(zhong) 幸福感和凝聚力

  秧歌是漢族民間舞蹈的重要形式,其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已在神州大地上流傳(chuan) 了3000多年,是民間藝術的“活化石”。秧歌集歌、舞、詩、樂(le) 、戲於(yu) 一體(ti) ,富有濃鬱的北方民族特色和濃厚的鄉(xiang) 土氣息。秧歌的舞蹈動作通常結構鮮明且富有韻律感,以模仿農(nong) 民勞作為(wei) 主題,動作輕快、舒展,帶有一種樸實和生動的力量。在傳(chuan) 統的祭天敬祖、過節集會(hui) 活動中,男女老少隨著器具鑼鼓的敲擊聲手舞足蹈,即興(xing) 扭跳起來,以此來慶祝豐(feng) 收、歡度節日、表達心願和寄托情感。

  秧歌廣泛流傳(chuan) 於(yu) 我國北方地區,在漢族聚居的農(nong) 耕地區尤為(wei) 盛行。秧歌種類繁多,內(nei) 容豐(feng) 富,與(yu) 不同地區的民風民俗及方言相結合而形成鮮明地方特色,其歌曲形式、演員裝扮、表演形式等也不盡相同。全國最具代表性的秧歌形式包括陝北秧歌、山西秧歌、山東(dong) 秧歌(鼓子秧歌、海陽秧歌、膠州秧歌)、東(dong) 北秧歌等,均具有濃鬱的地域特色。

  因簡單易學,秧歌具有廣大勞動人民共同參與(yu) 的特點。近年來,我國北方的很多村莊都自發組建了以村為(wei) 單位的秧歌隊,演員大多為(wei) 本村村民,平時各自勞作,每逢節假日時就相聚在一起排練節目。在春節等重要節日,各村秧歌隊走街串巷展演,不僅(jin) 有常規的秧歌舞蹈節目,還有“獅舞”“鼓舞”“踩高蹺”“綢舞”等多種綜合表演形式,鑼鼓聲聲、歌舞載道,不斷將熱熱鬧鬧的節慶氛圍推向高潮。村秧歌隊演員多是彼此熟識的親(qin) 戚朋友或街坊鄉(xiang) 鄰,從(cong) 而進一步增加了秧歌演出的親(qin) 切感和喜樂(le) 性質。演技精湛、人氣超高的秧歌隊還會(hui) 受邀到鄰村演出,形成村落之間文化與(yu) 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

  扭秧歌之所以受歡迎,原因在於(yu) 它不僅(jin) 可以強身健體(ti) ,還可以增強群眾(zhong) 幸福感和凝聚力。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的發展,秧歌舞蹈逐漸以廣場舞的形式融入城鎮居民的日常生活。如今,很多城鎮社區組建了秧歌隊並開展專(zhuan) 業(ye) 培訓,不僅(jin) 帶動了群眾(zhong) 的運動熱情,還成為(wei) 社區鄰裏關(guan) 係的潤滑劑,很大程度上增強了社區群眾(zhong) 的凝聚力。

  通過改變呈現方式,實現傳(chuan) 統秧歌的舞台化、現代化、典雅化

  回望秧歌發展史,早年的秧歌並非如今這個(ge) 模樣,很多秧歌劇目都難登大雅之堂。當前,老百姓能夠在秧歌中看到積極向上的形式內(nei) 容,感受到純粹的快樂(le) ,離不開一代代文藝工作者對秧歌的改造升級、創新編排。

  早在抗日戰爭(zheng) 時期,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借鑒“紅色戲劇”創作的成功經驗,曾對民間廣泛流傳(chuan) 的傳(chuan) 統秧歌劇目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創造出“新秧歌劇”這一獨特的綜合藝術形式。新秧歌劇取材於(yu) 生活、服務於(yu) 人民,以人民大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藝術形式向百姓傳(chuan) 達黨(dang) 的政策與(yu) 鬥爭(zheng) 精神,成為(wei) 革命根據地宣傳(chuan) 先進思想、實施社會(hui) 大眾(zhong) 教育的重要渠道,也使得原本生存空間不斷壓縮、傳(chuan) 承傳(chuan) 播麵臨(lin) 危機的民間秧歌劇目獲得了新的生機。

  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以弘揚主旋律,展現老一輩革命精神、傳(chuan) 承中華民族優(you) 良傳(chuan) 統為(wei) 宗旨,以人民大眾(zhong) 耳熟能詳的曆史故事、先進事跡為(wei) 創作內(nei) 容的新時代秧歌劇目不斷湧現。其中,既有氣勢恢宏、敘事宏大的大型秧歌舞劇,也有以新時代新農(nong) 村建設模範事跡為(wei) 原型的簡短、精致小劇。這些秧歌劇從(cong) 民間演到劇場大舞台,不斷給觀眾(zhong) 帶來歡樂(le) 和驚喜。

  當前,越來越多的文藝工作者在民族民間舞的創作和現代舞的編排中,融入秧歌元素,通過對秧歌舞蹈動作與(yu) 節奏的重組與(yu) 重構,徹底改變了傳(chuan) 統秧歌的呈現方式,實現傳(chuan) 統秧歌的舞台化、現代化、典雅化,將秧歌推向更大舞台。近兩(liang) 年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類別中入圍的秧歌舞蹈作品《移山》《濟南的冬天》《冰淩花》《日當午》《溯·躍》等都屬於(yu) 這一範疇。

  以秧歌舞蹈作品《冰淩花》為(wei) 例,它以現代性的編舞語言表現出我國東(dong) 北地區頗具代表性的冰淩花意象,傲骨破冰,雪中盛放,獨自報春,展現黑土地人民堅強不屈的生命力量,用質樸的肢體(ti) 語言,用舞蹈動作,賦予演員靈魂和藝術的張力,賦予東(dong) 北秧歌審美風格新範式。還有秧歌舞蹈作品《日當午》,運用西方編舞觀念與(yu) 技法,在“麵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場景中,以男演員清晰的肌肉線條勾勒出山東(dong) 漢子蒼勁樸實的力量感,該作品儼(yan) 然已經脫離鼓子秧歌傳(chuan) 統的表現形式,成為(wei) 一個(ge) 極具“現代性”的舞台作品,但其動作編排、舞台走位、韻律呈現等又都全然屬於(yu) 山東(dong) 鼓子秧歌的範疇,實現了鼓子秧歌的現代性表達,以震撼性的效果直擊人心。

  秧歌的創新發展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的美好生活增添了諸多色彩。從(cong) 農(nong) 村到城鎮,它的覆蓋麵越來越廣,從(cong) 民間到劇場,它的形式內(nei) 容更加多元。人們(men) 在秧歌發展變遷中感受到的不就是生活的豐(feng) 富多彩與(yu) 日新月異嗎?

  秧歌創新發展既要紮根民間,也要拓寬舞台

  秧歌藝術具有雅俗共賞的獨特氣質,既能成為(wei) 鄉(xiang) 間地頭農(nong) 民節日慶典的重要形式,也能以藝術作品形式在專(zhuan) 業(ye) 舞台上展演。雅俗共賞的特質既促進了秧歌在全國不同地域、不同群體(ti) 間的流傳(chuan) ,也形成了不同群體(ti) 對秧歌藝術傳(chuan) 承創新的不同需求與(yu) 差異化態度。

  有些人認為(wei) 秧歌就應該保持“俗”的特質,立足鄉(xiang) 村勞作生活,貼近農(nong) 民群眾(zhong) ;有些人認為(wei) 秧歌應該更加“現代”,必須突破傳(chuan) 統創作框架的限製,以“改頭換麵”的方式求得創新性發展。事實上,以上兩(liang) 種觀點都失之偏頗,我們(men) 必須以多元的視角、包容的方式看待秧歌藝術的傳(chuan) 承創新,促進秧歌藝術在不同類別舞台作品與(yu) 不同性質民間活動中與(yu) 時俱進。

  一方麵,要不斷創新秧歌藝術的內(nei) 容與(yu) 形式。立足秧歌的“民間”性質,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原則,充分挖掘秧歌藝術的民族民間元素,紮根於(yu) 人民群眾(zhong) 的現實生活,促使秧歌藝術生活化、平民化、通俗化。與(yu) 此同時,文藝工作者對秧歌的舞台藝術轉化責無旁貸,要不斷增強東(dong) 西方文化藝術對話,增強東(dong) 西方藝術形式的融合碰撞,助推中國秧歌走向國際舞台。

  另一方麵,要拓展秧歌藝術的呈現形式,以秧歌為(wei) 文化紐帶,開展豐(feng) 富多樣、參與(yu) 性強的大眾(zhong) 文化活動。秧歌藝術的傳(chuan) 承不僅(jin) 要依靠民間老藝人的堅守,更離不開年青一代的認可與(yu) 參與(yu) 。可借鑒近幾年“村超”“村BA”等新型農(nong) 村文化活動的舉(ju) 辦經驗,推動北方鄉(xiang) 村開展以秧歌為(wei) 中心的“村舞”交流活動。這既可以促進鄉(xiang) 村文化建設,豐(feng) 富當地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又有助於(yu) 秧歌文化在新時代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同時還可吸納周邊城鎮居民參與(yu) 鄉(xiang) 村文化旅遊,帶動當地經濟收入,實現一舉(ju) 多得的發展效果。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1日 13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