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級三維納米光子存儲技術問世
【科技前沿】
Pb級三維納米光子存儲(chu) 技術問世
單張盤容量相當於(yu) 至少一萬(wan) 張藍光光盤
光明日報上海2月22日電(記者孟歆迪)“才拍了幾張照片,我的手機內(nei) 存又滿了。”“我的電腦硬盤空間滿了,又得去買(mai) 外接硬盤了”……這些習(xi) 以為(wei) 常的困擾背後,是人們(men) 越來越高的數據存儲(chu) 需求。近日,上海理工大學顧敏院士團隊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團隊利用三維納米光子存儲(chu) 技術提出了綠色、長壽命、大數據存儲(chu) 解決(jue) 方案,研究成果文章《Pb容量三維納米光子存儲(chu) 》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
科研人員利用雙光束技術突破光學衍射極限的限製,首次證實可以在三維空間實現多至百層的、超分辨尺寸下的信息點的寫(xie) 入和讀出,單張盤容量可以高達Pb級(1Pb等於(yu) 128TB),相當於(yu) 至少一萬(wan) 張藍光光盤的容量。也就是說,在這項技術的推動下,存下全球一年數據所需的Pb級光盤的數量相較於(yu) 硬盤可以減少兩(liang) 個(ge) 數量級,達到“以一抵百”的效果。
根據數據存儲(chu) 專(zhuan) 業(ye) 機構出具的白皮書(shu) 顯示,到2025年,全球數據總量將由2018年的33ZB增加到175ZB(1ZB等於(yu) 10億(yi) TB),如果用時下比較主流的1TB容量的移動硬盤裝這些數據,至少需要使用1750億(yi) 個(ge) 。這不僅(jin) 成本高昂,而且數據存儲(chu) 的壽命短。因此無論是個(ge) 人日常所需,還是工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開發能夠容納海量數據且綠色安全的存儲(chu) 技術迫在眉睫。此外,為(wei) 了維持數據庫嚴(yan) 苛的運行環境(如恒溫恒濕、防磁防塵)需要產(chan) 生巨大的能耗,以2022年為(wei) 例,我國數據中心總耗電量約2700億(yi) 千瓦時,超過兩(liang) 座三峽水電站的年發電量。尤其令人頭疼的是,每隔3到10年還需要定期進行數據遷移,這樣就存在數據被篡改或丟(diu) 失的風險。
此次科研團隊開發的三維納米光子存儲(chu) 技術可以把耗能降低幾個(ge) 數量級,壽命可達50年到100年。顧敏介紹,該Pb級海量三維納米光子存儲(chu) 技術是劃時代的技術。以深度學習(xi) 模型GPT為(wei) 例,其背後的數據集,如總索引網頁數量多達58億(yi) 個(ge) ,整個(ge) 互聯網的文本大小約為(wei) 56Pb,如果還是用1TB容量的移動硬盤去存儲(chu) 這些數據,平鋪開來相當於(yu) 一個(ge) 標準田徑場的麵積。而此次科研團隊開發的Pb級海量三維納米光子存儲(chu) 技術可以將存儲(chu) 空間節省至一台電腦大小,極大地降低了經濟成本。
這一顛覆性成果的提出源於(yu) 團隊突破了光學衍射極限的限製——像激光直寫(xie) 機、光學顯微技術等,無一不被光學衍射極限所限製。2021年《科學》發布的全世界最前沿的125個(ge) 科學問題中,光學衍射極限高居物理領域首位。同時,光學衍射極限也是2024年《自然》最新發布的將在未來一年關(guan) 注的7個(ge) 技術領域之一。
據悉,此次成果不僅(jin) 在光存儲(chu) 領域成功突破了光學衍射極限這一物理學難題,有助於(yu) 我國在存儲(chu) 領域實現重大突破,也將在航空航天、生物醫學、衛星通信等領域大顯身手。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3日 08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