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明中都宮殿院落與水係遺存考古獲重要進展

發布時間:2024-03-11 09:5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合肥3月10日電(記者馬榮瑞)近日,“2022-2023年安徽重要考古新發現暨優(you) 秀田野考古工地評選會(hui) ”在安徽合肥召開。包括滁州市鳳陽縣明中都宮殿院落與(yu) 水係遺存、宣城市郎溪縣磨盤山遺址、馬鞍山市含山縣淩家灘遺址在內(nei) 的6處遺址獲評2022-2023年安徽重要考古新發現。

  明中都遺址位於(yu) 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家鄉(xiang) 興(xing) 建的都城的遺址。城址由三重城垣構成,麵積達50平方公裏,是由城垣、宮殿、壇廟、中央官署、軍(jun) 事設施,以及路網、水係等遺存共同構成的龐大都城遺址群。

  2022年3月,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據介紹,2022至2023年度的發掘工作以明中都遺址前朝宮院為(wei) 中心,旨在逐步完整揭露其建築布局、結構和營建過程;同時,結合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繼續為(wei) 遺址中軸線的保護展示利用、宮城內(nei) 水設施及水係保護展示工程提供科學依據。

  2022至2023年度,考古工作者主要發掘了遺址宮城內(nei) 的宮殿院落與(yu) 水係遺存。繼發掘出前朝區工字形主殿之後,考古人員又在明中都前朝區“工”字形主殿的西側(ce) 進行探索,發掘出一座建築基址,經研判可能為(wei) 主殿旁的朵殿建築。該朵殿建築坐落在獨立夯土台基上,殘高約1.1米,外圍以磚石包邊。台基上有磉墩8處,殿身柱網構成麵五進四的布局,南側(ce) 接有抱廈。考古專(zhuan) 家在該台基正南、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前部及前朝區主殿最下層台基的西側(ce) 各清理出一條踏道,為(wei) 相應台基的原始高度複原增添了關(guan) 鍵依據。經發掘解剖,考古學者還揭示出主殿與(yu) 朵殿及朵殿西側(ce) 廊廡台基之間的連接關(guan) 係和營建次序。

  此外,考古人員在前朝宮院的西南角清理出類似崇樓的方形轉角建築以及門址和連廊等,均坐落在內(nei) 夯土外包磚的基座上。考古人員還在轉角建築南側(ce) 發現一座可能是門址的建築。這一發現為(wei) 明確明中都宮城內(nei) 東(dong) 華門與(yu) 西華門之間橫向道路的具體(ti) 走向提供了重要線索。

  水係發掘是2022至2023年度明中都考古的重要工作之一。兩(liang) 年間,研究人員揭露出明中都內(nei) 金水橋的西邊橋、中軸西側(ce) 連廊跨越內(nei) 金水河道的廊橋、內(nei) 金水河過宮城南城牆的東(dong) 南出水口等設施。研究發現,明中都內(nei) 金水橋西邊橋與(yu) 廊橋皆為(wei) 單孔拱橋,主體(ti) 青磚砌築,僅(jin) 在橋券拱腹的兩(liang) 側(ce) 使用券臉石,橋券采用“三券三伏”砌法,與(yu) 此前發掘的外金水橋一致。但各橋的地基處理和開槽、砌築過程各不相同,體(ti) 現出工藝做法的多樣化。

  此外,考古發掘顯示,明中都宮城東(dong) 南的內(nei) 金水河出水口為(wei) 一座從(cong) 城牆底部南北貫穿的磚砌拱頂水關(guan) ,由涵洞和閘門組成。其中,涵洞寬1.8米,建造前先開挖了鬥狀溝槽,再自下而上砌磚修築。考古人員還在涵洞北端發現了散落的帶凹槽或榫窩的閘門石構件,推測閘門應在涵洞北端。

  “長期以來,基於(yu) 文獻考證、遺址調查和勘探勾繪的明中都宮城圖景相對粗略,2022至2023年度明中都遺址的考古發現極大豐(feng) 富、補充和改寫(xie) 了對明中都宮城內(nei) 中路建築布局的認識。”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明中都遺址考古發掘領隊王誌介紹,前朝區宮殿主殿旁朵殿的發現將明中都宮城內(nei) 前朝宮院的主要殿址布局及其與(yu) 旁邊廊廡的連接關(guan) 係補充完整,前朝宮殿院落南部廊廡組合的揭示,確證了前朝宮院與(yu) 午門之間存在連廊,修正和充實了宮城內(nei) 中路建築的配置。水係關(guan) 鍵節點的發掘也進一步增進了研究人員對宮城內(nei) 金水河河道、橋址的位置、規模和基本形製的了解。

  “明中都2022至2023年期間的考古工作,在野外發掘、資料搜集整理及後期文物保護方麵操作規範認真。發掘成果明確了前朝區宮殿院落建築布局關(guan) 係,對於(yu) 理解、對比明中都與(yu) 北京、南京故宮在布局上的異同有著重要借鑒意義(yi) 。”安徽省文物局原副局長、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立新表示,明中都近期的發掘工作為(wei) 唐宋以降的近古都城製度演變研究增添了重要環節資料,同時也為(wei) 遺址保護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南京大學文化與(yu) 自然遺產(chan) 研究所所長賀雲(yun) 翱認為(wei) ,明中都皇城宮殿區的考古發掘工作對於(yu) 研究我國自唐代以後皇城中心建築區的製度性演變具有重要價(jia) 值。明中都近期的考古工作成果清楚揭示了前朝宮殿區西側(ce) 的建築布局,其中朵殿的發現十分重要,其使用功能有待進一步研究探查。考古發現的內(nei) 金水橋橋址與(yu) 河道係宮城重要建築功能區,其學術價(jia) 值超越了一般意義(yi) 上的城市給排水係統功能,為(wei) 探究宋元時期宮城的內(nei) 金水橋製度提供了重要線索。賀雲(yun) 翱建議,為(wei) 了讓明中都考古出土的豐(feng) 富文物得以充分保護利用及展示,明中都皇城博物館建設方案應及早提上日程。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11日 12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