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安徽銅陵:村規民約助推基層治理

發布時間:2024-03-14 09:3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常河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莉

  “窮不丟(diu) 書(shu) ,富不丟(diu) 豬;在城在鄉(xiang) ,明德知恥;煢弱即幫,無論熟荒……”在安徽省銅陵市樅陽縣浮山鎮浮渡村民居牆上,記者看到這樣一份《浮渡民約》。

  浮渡村黨(dang) 委書(shu) 記胡月明告訴記者:“正是這份《浮渡民約》,讓村民們(men) 同意‘零補償(chang) ’讓出土地修建潘浮路。”

  潘浮路是浮山中學通往樅陽縣城的必經之路,全長約8000米,原路麵寬度僅(jin) 4.5米,坑坑窪窪,還經常堵車。2020年初,浮山鎮決(jue) 定拓寬改造潘浮路。

  “把大家請來就是聽聽大家對修這條路的意見,希望大家共同出力,讓出點地支持村裏建設。”村民議事會(hui) 上,胡月明開門見山。村民施景旺站起來表態:“‘德業(ye) 相勸,村興(xing) 門旺’,這是《浮渡民約》裏寫(xie) 著的。村裏修路,最終受益的還是我們(men) ,我讓出我家菜園子,修路時,我給施工隊送茶水。”

  你出一分地、我讓一片菜園、他拆一個(ge) 豬圈……涉及占地的村民一致決(jue) 定,捐出的土地不要補償(chang) ,還投工投力共修潘浮路。當年年底,拓寬至8米的潘浮路順利建成通車,連接起了浮山鎮五個(ge) 村,從(cong) 浮山鎮前往義(yi) 津鎮由原來的半小時車程縮短至八分鍾。村外的人來了,村裏的特產(chan) 運出去了,前往浮山中學上學也是一路坦途。

  胡月明說,正是這份《浮渡民約》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鄉(xiang) 風文明,明顯提升了基層治理成效。浮渡村曆史悠久,傳(chuan) 統文化積澱深厚。《浮渡民約》基於(yu) 浮山鮑氏、浮山章氏兩(liang) 大家族家訓、家規,1984年由村民代表會(hui) 議倡立,三十年間多次完善。《浮渡民約》2017年被民政部列為(wei) “全國100篇優(you) 秀村規民約”,2020年被評為(wei) 省優(you) 秀村規民約。

  在浮渡村的27個(ge) 自然村,《浮渡民約》全部張貼在醒目位置,內(nei) 容涉及環境衛生、孝老愛親(qin) 、婚喪(sang) 嫁娶以及群眾(zhong) 反映的問題如何協商處置等。“有了這個(ge) 說話辦事的標尺,村裏的改變可不止一點點。”胡月明說。

  最先改變的是村容村貌。結合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村裏將“堂室勤掃,村道順暢;雜物有序,禽畜圈養(yang) ”寫(xie) 入《浮渡民約》,引導廣大群眾(zhong) 自覺投身美好家園建設。在村裏,記者看到阡陌有序、稼穡井然、村淨景美。

  看得見的環境悄然發生變化,看不見的民風也正浸潤群眾(zhong) 心田。之前,浮渡村婚喪(sang) 嫁娶、搬家喬(qiao) 遷等酒席繁多,村民對“人情賬單”有苦難言。《浮渡民約》修訂上牆後,該村將村規民約宣傳(chuan) 列入常態化工作,發動村民自覺踐行。

  如今,銅陵市363個(ge) 行政村在廣泛征求群眾(zhong) 意見基礎上,結合各村風俗,修訂符合各村實際的村規民約。同時,成立了村民理事會(hui) ,對違反村規民約的現象堅決(jue) 說“不”。

  銅陵市文明辦主任黃文進說,移風易俗工作的深入開展和村規民約的修訂完善,提高了村民的公德意識,豐(feng) 富了村落的文化內(nei) 涵,成為(wei) 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彰顯本土文化特色的“文明密碼”。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14日 10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