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記者調查私域消費亂象:有的收了錢不發貨 有的非法推薦股票

發布時間:2024-03-26 15:01:00來源: 法治日報

  花2000多元在“粉絲(si) 群”訂購了一款高仿迪奧的包,結果一周也沒有收到貨,想找賣家谘詢卻發現自己已經被踢出群聊,這讓北京市民辛女士懊惱不已。

  前段時間,辛女士頻繁刷到一類直播:主播穿著各大品牌的衣服,拎著品牌包,在直播間展示,但不會(hui) 開口介紹產(chan) 品,隻有主播助理在評論區刷屏稱“不是專(zhuan) 櫃幾千買(mai) 不起,而是直播間零頭更有性價(jia) 比”“怎麽(me) 買(mai) ?點主播頭像,點關(guan) 注,進粉絲(si) 群”。

  辛女士通過屏幕辨別發現,這些產(chan) 品看起來和正品似乎沒有多大差別。為(wei) 了省錢,她進了主播的粉絲(si) 群並下單,結果不但沒有收到貨,連快遞單號都無處查詢,也不知道該找誰投訴。

  隨著電商渠道的多樣化,新的線上消費場景——私域,成為(wei) 品牌與(yu) 消費者互動的新寵,帶來了新的商業(ye) 機遇。然而,《法治日報》記者采訪發現,私域消費不乏亂(luan) 象,比如虛假宣傳(chuan) 、專(zhuan) 業(ye) 資質無人查驗、產(chan) 品質量無監管、用戶信息安全無保障等。有地方市場監管部門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以來私域電商消費維權成為(wei) 投訴量增長的新領域。

  受訪專(zhuan) 家指出,私域是一個(ge) 相對封閉的消費場景,市場監管人員往往難以“進入”其中進行取證,導致當前私域電商消費糾紛的取證難度大、調解成功率較低,應當加強源頭治理,加大對導流行為(wei) 的監管力度,尤其要建立對以涉眾(zhong) 型營銷為(wei) 目的的私域直播的強製監管,共同維護健康的線上消費環境。

  高仿品牌售價(jia) 極低

  記者點擊進入辛女士介紹的直播間,連續觀看3天發現,容貌姣好的女主播每天更換不同款式的大牌服裝,在鏡頭前隻展示不說話,時不時扭動身姿,吸引觀眾(zhong) 進入直播間,但觀眾(zhong) 不能隨意發表評論。該直播間也沒有商品鏈接,隻有工作人員不斷提示“全係列都有,去專(zhuan) 櫃都看不出來”“怎麽(me) 買(mai) ?點關(guan) 注,進粉絲(si) 群”。

  加入粉絲(si) 群後,記者注意到,群內(nei) 和直播間一樣都禁止群友發言,管理員刷屏發送社交賬號,提醒新入群的粉絲(si) 添加。

  記者添加主播賬號後在其朋友圈看到,主播售賣的產(chan) 品種類豐(feng) 富,包括各類名牌箱包、手表、鞋衣等,並附上文字介紹“我們(men) 賣的都是最真的貨”。

  在另一個(ge) 主要介紹某知名品牌運動服的直播間,兩(liang) 名主播打扮精致,一人展示衣服細節、一人在旁邊整理服裝,都沒有說話。直播間同樣沒有商品鏈接,同樣是“僅(jin) 被關(guan) 注的人可以評論”。記者根據工作人員提示加入群聊後,發現管理員也在反複發布一個(ge) 社交賬號,快到兩(liang) 分鍾時便撤回信息,等群友添加個(ge) 人賬號後,便將其踢出群聊。

  加好友後,對方發來一個(ge) 二維碼,裏麵涵蓋各類奢侈品牌和潮流品牌,比如古馳、迪奧等國際大牌全場300元起,巴黎世家99元3件。

  記者谘詢一款熱門大品牌運動夾克價(jia) 格,對方介紹稱“活動價(jia) 326元,掃碼支付就行”,而該品牌官網售價(jia) 為(wei) 3200元。當記者問及是否提供下單鏈接時,對方回複“複刻的商品沒有鏈接,但可以提供質保”。

  有業(ye) 內(nei) 人士告訴記者,這類直播間通過展示大量高端商品吸引消費者,再將其引流到平台私域,是躲避官方平台監管的一種手段。之所以不上鏈接,可能是他們(men) 沒有向官方平台申請帶貨權限,想脫離第三方監管進行私下交易。對於(yu) 消費者來說,通過這類私域交易,沒有任何購物憑證,一旦出現糾紛,很難找到商家進行維權。

  除了購物外,記者注意到,非法提供證券投資谘詢業(ye) 務在私域也比較常見。

  記者加入多個(ge) 財經主播的粉絲(si) 群發現,他們(men) 通常會(hui) 在群裏提前發布開播時間和直播間密碼,提醒粉絲(si) 收看。這類私域直播內(nei) 容多半是財經知識科普、證券市場分析,有的主播借此引流帶貨,有的主播進行誤導性營銷宣傳(chuan) ,還有的主播則直接推薦股票。

  規避監管牟取利益

  為(wei) 什麽(me) 越來越多的主播要將流量引入私域?

  中國政法大學傳(chuan) 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分析,一方麵是為(wei) 了脫離直播平台(電商平台)的監管,有一些產(chan) 品不能在直播間或者短視頻裏進行宣傳(chuan) ,比如金融類、醫療類或者將普通食品當作保健品等,因為(wei) 平台現在都用AI審核直播或視頻內(nei) 容,對一些違法廣告,比如三品一械(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和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和食品安全領域重點監管。另一方麵,為(wei) 了規避平台的傭(yong) 金提點,主播帶貨時平台會(hui) 根據產(chan) 品類型進行一定的傭(yong) 金抽成,為(wei) 了賺取更多利潤,主播可能會(hui) 傾(qing) 向於(yu) 將流量引入私域。

  “廣告法規定金融理財中的一些內(nei) 容,比如年化率等,是不能進行宣傳(chuan) 和發布的;另外食品安全法也規定不能將普通食品按照保健品的標準進行宣傳(chuan) 。”朱巍說,私域銷售模式對消費者權益保護來說非常不利,這種形式缺少了平台監管,變成像微商模式這樣點對點的銷售、支付、郵遞等,一旦出現問題之後再去找平台,平台可能僅(jin) 承擔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而不是電子商務法中所說的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責任,這時消費者就很難通過平台進行維權。

  “私域觀眾(zhong) 已經經過篩選,對主播個(ge) 人或其產(chan) 品或服務有一定黏性,更有利於(yu) 精準營銷。同時,私域更有利於(yu) 主播控製現場,踢出或禁言反對聲音,利於(yu) 其造勢宣傳(chuan) 。此外,私域隱秘性更強,一方麵可以保護隱私,另一方麵受到的監管更弱,給違法或打法律擦邊球的活動提供了溫床。”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杜秀軍(jun) 說。

  在杜秀軍(jun) 看來,私域直播作為(wei) 新興(xing) 行業(ye) ,監管和規製法律法規缺失,仍處於(yu) 野蠻生長階段,“流量為(wei) 王時代,黑紅也算紅,有流量就有利益,眾(zhong) 多主播為(wei) 博流量打法律擦邊球,或者突破道德底線。醫美詐騙、保健品詐騙,賭博、涉黃涉暴等非法活動都容易通過私域直播逃避監管”。

  加大監管處罰力度

  受訪專(zhuan) 家指出,規範網絡主播薦股行為(wei) ,前期應由平台及監管部門盡到審核資質、監管運營內(nei) 容的責任;建立健全平台對提供證券投資谘詢服務賬號、App的審核機製,讓“無證”的機構和人員沒有從(cong) 事非法薦股活動的窗口。同時,還要加大監管和處罰力度,追究相關(guan) 人員的責任,並對處置的非法薦股典型案例進行通報。

  “對於(yu) 私域非法薦股行為(wei) ,須及時要求券商全網排查,嚴(yan) 格規範證券經營機構和人員在私域的行為(wei) ;金融機構須加強對從(cong) 事證券投資顧問工作人員的業(ye) 務規範;相關(guan) 執法部門也應對非法薦股人員及時查辦;平台發現“引流型”非法薦股的違法犯罪線索,應及時向監管部門、執法部門發送預警通報,采取斷鏈措施。”杜秀軍(jun) 說。

  他建議,健全完善私域直播法律法規,加強監管;建立涉眾(zhong) 型私域直播與(yu) 小範圍私域溝通的區分機製;對涉眾(zhong) 型私域直播建立有效平台監管或第三方監管機製;重點打擊通過私域逃避監管的涉黃賭毒等行為(wei) 。

  值得注意的是,記者采訪部分公域直播平台相關(guan) 負責人時,對方一致提到,對於(yu) 一些主播引流至私域的情況,他們(men) 既深惡痛絕又無可奈何,“一方麵無法賺取傭(yong) 金提點,另一方麵如果出現問題,輿論還可能把責任歸於(yu) 平台”。

  對此,杜秀軍(jun) 認為(wei) ,平台可以建立監管渠道,尤其是建立對以涉眾(zhong) 型營銷為(wei) 目的的私域直播的強製監管,還可以對長期或多頻次的涉眾(zhong) 型可疑私域直播進行介入監管,同時留存一定期限的涉眾(zhong) 型相關(guan) 直播視頻。

  “對於(yu) 平台來講,要加強源頭治理,加強對導流行為(wei) 的監管,發現主播有導流行為(wei) 的,要有禁播、警告、暫停更新和解散粉絲(si) 群等相關(guan) 處罰,但有時主播在直播過程中用口播等方式來引流,平台目前確實沒有太好的辦法。對於(yu) 一些技術聊天工具裏麵的類似於(yu) 微商的經營,也要建立相關(guan) 監管機製,一個(ge) 交易如果沒有第三方,沒有平台的監管,僅(jin) 靠自律或事後再去處理肯定是不可行的。”朱巍說。

  從(cong) 消費者、投資者的角度來說,受訪專(zhuan) 家提出,要盡量選擇正規購物平台,即便與(yu) 商家出現糾紛也可以通過平台投訴渠道進行維權;在遇到違規售賣假貨的商家時,也可以向平台舉(ju) 報。投資者則要認清相關(guan) 薦股行為(wei) 的詐騙本質,積極舉(ju) 報,提高監管和查處效率。(記者 文麗(li) 娟 實習(xi) 生 張廣龍)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