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能過剩論”是個偽命題
近期,美西方一些政客和媒體(ti) 聯手炒作所謂“中國產(chan) 能過剩論”,反映出中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迅速發展背景下,一些人的焦慮不斷增加,擔心“跑不過”中國,便給中國扣上“過剩產(chan) 能衝(chong) 擊世界”的帽子,企圖借此歪曲抹黑中國與(yu) 世界的經濟關(guan) 係,維護其在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中的壟斷地位。但無論是從(cong) 市場經濟原則和價(jia) 值規律來看,還是結合全球分工和國際市場情況來分析,“中國產(chan) 能過剩論”都是個(ge) 偽(wei) 命題。
在全球化背景下,判斷產(chan) 能是否過剩,要從(cong) 全球市場需求和未來發展潛力來看。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態。這種不平衡在任何實行市場經濟體(ti) 製的經濟體(ti) 都可能發生,在美國等西方國家曆史上就曾多次出現。從(cong) 全球市場供需角度來看,如果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潛力得到充分激活,過剩將不複存在,甚至可能轉為(wei) 不足。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解決(jue) 問題的途徑還是要依靠市場按照價(jia) 值規律進行調節。中國是一個(ge) 融入全球化的開放市場,中國企業(ye) 配置資源不僅(jin) 考慮國內(nei) ,還要考慮國際,這是國際化企業(ye) 的天然傾(qing) 向。如果產(chan) 能超過本國需求就是“產(chan) 能過剩”,那就相當於(yu) 將產(chan) 品出口跟產(chan) 能過剩畫上等號,這是違背經濟理性的邏輯。
當前,從(cong) 全球範圍來看,綠色產(chan) 能不是過剩,而是嚴(yan) 重不足。根據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wan) 輛,是2022年的4倍多;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需求將達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約4倍。當前產(chan) 能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特別是眾(zhong) 多發展中國家對新能源產(chan) 品的潛在需求巨大,中國作為(wei) 綠色產(chan) 品的重要生產(chan) 國,繼續其生產(chan) 活動,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德國羅蘭(lan) 貝格國際管理谘詢有限公司高管丹尼斯·德普指出,未來五年全球需要增加大量的可再生能源產(chan) 能,以與(yu) 《巴黎協定》應對全球變暖的承諾保持同步。中國不僅(jin) 要滿足國內(nei) 需求、推動實現“雙碳”目標,還要為(wei)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綠色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用保護主義(yi) 捆綁新能源產(chan) 業(ye) ,無疑將削弱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從(cong) 相關(guan) 主要指標來衡量,所謂“中國產(chan) 能過剩論”也站不住腳。法國企業(ye) 家阿諾·貝特朗日前在社交媒體(ti) 上發文指出,從(cong) 產(chan) 能利用率、庫存水平以及利潤率這三個(ge) 關(guan) 鍵指標分析,目前沒有跡象表明中國“產(chan) 能過剩”,“寧願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yu) 別人,也不願麵對現實”,“產(chan) 能過剩論”再一次證明了西方糟糕的領導力。彭博社近日發文認為(wei) ,美歐對中國產(chan) 能過剩的抱怨缺乏數據支持。首先,中國電動汽車出口增加的同時,價(jia) 格也在上漲,中國領先的電動汽車在歐洲的平均售價(jia) 大約是中國國內(nei) 的兩(liang) 倍,這一方麵說明西方所謂“傾(qing) 銷”的說法站不住腳,另一方麵說明市場需求正在增加,何來“過剩”之說。其次,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純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市場,出口占生產(chan) 的比例遠低於(yu) 德國、日本和韓國等汽車生產(chan) 國。彭博社專(zhuan) 欄作家戴維·菲克林指出,西方擔心中國新能源產(chan) 品衝(chong) 擊世界,但相關(guan) 技術產(chan) 品在中國出口中所占的份額仍然相當小。
一個(ge) 國家在全球形成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取決(jue) 於(yu) 成本、效率、可持續性等要素,說到底是經濟規律發揮作用的必然結果。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產(chan) 品,自然存在國際市場的需求。中國新能源產(chan) 業(ye) 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根植於(yu) 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完整工業(ye) 體(ti) 係和豐(feng) 富人力資源,企業(ye) 通過技術創新降低生產(chan) 成本,提高新能源產(chan) 品的經濟可及性。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指出,中國貿易競爭(zheng) 力絕非依靠西方指責的政府補貼,而是依靠中國研發能力的提升、完整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支撐,再加上中國巨大的市場,這些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要素加在一起讓中國形成了產(chan) 能優(you) 勢。在新能源汽車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上,美西方一些國家固守零和思維,在製定產(chan) 業(ye) 政策時違背經濟規律,刻意通過“去風險”等方式擾亂(luan) 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網絡,阻礙全球資源高效配置,導致其本土企業(ye) 發展受阻,這是其政治生態惡化造成的結果。
從(cong) 所謂“中國威脅論”到“中國衝(chong) 擊論”,再到“產(chan) 能過剩論”,西方不斷構建“中國威脅敘事”的變體(ti) ,實則為(wei) 其破壞公平市場原則找借口,為(wei) 保護主義(yi) 經濟政策尋辯護。將產(chan) 能等經貿問題泛政治化、泛安全化,違背經濟規律,既不利於(yu) 本國產(chan) 業(ye) 提質升級,也不利於(yu) 世界經濟行穩致遠。美西方要做的,是放棄意識形態紛爭(zheng) ,提高治理水平,為(wei) 企業(ye) 發展創造有利空間,而不是炒作“產(chan) 能過剩論”這樣的偽(wei) 命題,企圖把別人絆倒,而使自己跑得更快。
(記者樊宇)新華社北京4月10日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