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成都迪士尼”刷梗熱,“打卡”本身就是意義
光明網評論員:這兩(liang) 天,“成都迪士尼”霸榜熱搜。乍一聽,不少人以為(wei) “中國第三座迪士尼”之爭(zheng) 塵埃落定了。不過,此迪士尼非彼迪士尼,這裏壓根沒啥城堡,隻有一個(ge) 項目——蹺蹺板。
這個(ge) 在中國最常見的健身器材,位於(yu) 成都武侯區玉林七巷,是最普通的那種居民區。一波波遊客蜂擁而至,依次坐上“騎馬機”拍照或錄製短視頻留念,口中念念有詞“謝天謝帝,diss(表達不滿、批評)你”。此情此景,正是對一位說唱歌手自製MV名場麵的“複刻”。此處有必要補充上下文,這首突然爆火的MV攝製於(yu) 該歌手在一檔音樂(le) 綜藝被淘汰,而後以自己最擅長的方式“酣暢淋漓”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四川方言裏的“diss你”與(yu) “迪士尼”聽起來很像,於(yu) 是很快被網友激情演繹成“迪士尼”。所以說,“成都迪士尼”其實是“diss你”的諧音梗。參與(yu) 其中的年輕人不僅(jin) 樂(le) 於(yu) 造梗,而且樂(le) 此不疲地傳(chuan) 梗——線下忙碌的打卡和二次內(nei) 容創作是傳(chuan) 梗,線上的點讚轉發和評論亦是傳(chuan) 梗。由於(yu) 線下打卡人數太多,當地不得不限製打卡者的停留時間。至此,“成都迪士尼”被打造為(wei) 一處人造景觀。
一個(ge) 如此寡淡的地方,如此無聊的活動,為(wei) 啥有人能樂(le) 在其中?不少人表示“看不懂”。諧音梗本身沒有太多重意義(yi) 闡釋的空間,但玩梗和接梗就不一樣了。玩梗和接梗背後,實則是編碼和解碼的過程——巧妙的意義(yi) 錄入和賦予、心領神會(hui) 的意義(yi) 讀取,這種行為(wei) 和過程本身帶給人們(men) 快感,人寓於(yu) 梗,以梗會(hui) 友。也是在這個(ge) 過程中,他們(men) 完成了自我的彰顯和彼此的身份認同,找到了認同感和歸屬感。
正如“一千個(ge) 人心中有一千個(ge) 哈姆雷特”,一千個(ge) 人心中也有一千個(ge) “成都迪士尼”。打卡“成都迪士尼”,也許是對那位說唱歌手的聲援,也許隻是對說唱文化本身的喜愛,也許是借梗表達並對抗自己遇到的困境,抑或許隻是為(wei) 了留下“在場證明”。無論哪種,言外之意都是“我打卡,故我在”。按照一些哲學研究者的理解,重複玩梗、打卡是新媒介場景下“我參與(yu) ,我主張”的方式,通過這種集體(ti) 遊戲,試圖在宏大曆史敘事中錨定“小小之我”。
有人說,這就是無意義(yi) 的遊戲。這是場遊戲沒錯,但並非無意義(yi) 。對於(yu) 參與(yu) 者來說,這種參與(yu) 至少能帶來快樂(le) ,說它是一種情緒消費並無不可。在他們(men) 的潛意識裏,他們(men) 出現在這裏,參與(yu) 這場在別人看來荒誕的遊戲,就是意義(yi) 本身。“打卡”本身就是態度,“參與(yu) ”本身就是意義(yi) 。雖然從(cong) “diss你”到“迪士尼”的“梗”本身,讓表達變得更具娛樂(le) 感,不再那麽(me) 嚴(yan) 肅和具有攻擊性,但想要表達的渴望並未因此被削弱——表達存在感,尋求認同感。
隨著打卡的人流暴增,周邊居民紛紛吐槽擾民。不過,拆除“坐騎”,封控小區等部分網友擔心的結果並沒有出現,反倒是裝上圍欄,有人現場維持秩序,引導遊客有序出入。這固然如一些評論者所言,與(yu) 成都這座城市本身的“人設”與(yu) 城市品格有關(guan) ,相信這種選擇也是對年輕人造梗刷梗熱的理性思考,“解碼”了年輕人爭(zheng) 取自我表達空間的“譯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