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從“線上線下”到“戲裏戲外”

發布時間:2022-01-19 15:31:00來源: 《光明日報》

  從(cong) “線上線下”到“戲裏戲外”

  ——戲劇專(zhuan) 家“相約北京”探討劇場未來

  光明日報記者 蘇麗(li) 萍

  疫情及後疫情時代,戲劇創作如何應對?劇場如何脫困?在近日“相約北京”奧林匹克文化節暨第22屆“相約北京”國際藝術節藝術論壇上,眾(zhong) 多藝術家和劇場管理者,就此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並積極獻計獻策,助力中國戲劇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線上線下,營造“劇場”體(ti) 驗仍至關(guan) 重要

  古今中外,無論是東(dong) 西方的任何劇種,都在劇場構建出一種現場感、儀(yi) 式感和沉浸感。但疫情來臨(lin) ,很多戲劇演出被迫改為(wei) 線上,這帶給戲劇人更多的挑戰。

  戲劇導演賴聲川說:“我一直在排斥線上的東(dong) 西,劇場本來就是小眾(zhong) ,我們(men) 如何變成大眾(zhong) ?想把戲劇變成給全世界所有人看的時候,是不是就不是劇場了?最珍貴的還是台上台下,我們(men) 共同在房間裏麵,共同呼吸,腦力激蕩,探討人生。我們(men) 需要什麽(me) 樣的劇場?就是需要能夠連接大家,能夠連接到更大的東(dong) 西,更美好的未來。”

  中國演出行業(ye) 協會(hui) 副會(hui) 長宋官林也提醒大家關(guan) 注內(nei) 容本身。“科技賦能也好,沉浸式也好,好像已經成為(wei) 中國戲劇的潮流。過多強調線上,而忽視了線下,是削弱戲劇本體(ti) 的傾(qing) 向。我們(men) 話劇演員的台詞、表演、感情,這是生命之本,不能因為(wei) 有了科技賦能,有了沉浸式,就把這些東(dong) 西削弱了。藝術家創造的主觀願望,藝術家創造的主觀的激情,還有內(nei) 容與(yu) 形式的關(guan) 係,在劇場裏麵演員與(yu) 觀眾(zhong) 交流的方式,我覺得這是戲劇藝術中永遠不能改變的東(dong) 西。”宋官林說。

  國家一級編劇、北京演藝集團《新劇本》雜誌主編林蔚然卻認為(wei) 線上為(wei) 年輕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hui) 。“我們(men) 承辦的青年編劇人才培養(yang) 計劃,今年上半年對近30位中青年劇作者進行培訓的同時,做了48小時的創作工作坊,目的就是逼一下編劇,讓他們(men) 在48小時之內(nei) 相互配合,拿出一個(ge) 作品,鍛煉他們(men) 快速反應的能力。在這個(ge) 過程中,我們(men) 全部課程在線觀看人數達到了180萬(wan) 人次,工作坊在線觀看30萬(wan) 人,這也是我們(men) 以前不敢想的。”

  雖然有爭(zheng) 議,但難以否認的是,戲劇的線下體(ti) 驗與(yu) 線上傳(chuan) 播,會(hui) 成為(wei) 相當一段時間內(nei) 的常態。

  服務戲劇,科技賦能須找到契合點

  “在當下,在未來我們(men) 如何讓人民更多地感受到戲劇的力量?我認為(wei) 互聯網是勢在必行的一個(ge) 平台。”導演出身的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認為(wei) ,目前戲劇人需要在守護戲劇初心的基礎上對戲劇進行迭代升級嚐試,使戲劇盡力實現彎道超車或者說換道超車。

  “交響樂(le) 、芭蕾舞等通過互聯網線上向觀眾(zhong) 展現的時候,還是按原來傳(chuan) 統的電視拍攝方法,機位都是平麵的,拍完了以後就直接播放,這使觀眾(zhong) 不如在現場看得真切,觀眾(zhong) 在線上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是缺失的。我們(men) 劇院目前在積極地跟各方科技人才合作,將會(hui) 打造一個(ge) 更新的數字劇場,讓觀眾(zhong) 通過打造的線下演出和線上演出獲得雙重快感。”

  日前,國話與(yu) 中國聯通、華為(wei) 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攜手打造國內(nei) 首個(ge) 5G智慧劇場。國話的新作品《紅色的起點》,采用了VR連屏的方式;話劇《直播開國大典》,采用了即時拍攝的方法;國話首部原創公安題材話劇《英雄時代》,也是首部高清的影像話劇作品,該劇將成為(wei) 雙演融合的一個(ge) 新的嚐試。“科技給話劇舞台製作和呈現帶來了一些改變,也會(hui) 改變劇院的發展和未來。目前國話正在積極嚐試話劇與(yu) 新科技的融合,探索話劇線上演播係統、高清戲劇影像作品、話劇衍生和網絡的產(chan) 品,為(wei) 數字劇場做準備。”

  導演葉錦添則對燈光情有獨鍾,他說:“我做了很多舞台,有一個(ge) 時段很難忘記,就是當光亮起來,燈光照著你,有成千上萬(wan) 的觀眾(zhong) 看著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身上時,有非常神聖的力量。”

  但也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不能過度依賴現代科技。國際戲劇製作人、原英國皇家莎士比亞(ya) 製作人翁世卉說,如果舞台上的呈現特別新鮮,能讓觀眾(zhong) 有感官和心靈的觸動,這就是有益的嚐試。技術與(yu) 戲劇的結合,如果能夠找到核心的點,就非常有意思,如果找不到,那就是“燒錢”。

  探索嚐試,深入挖掘本土富礦

  對於(yu) 劇場來說,引進國外經典能保證票房,但疫情之下,隻有重視原創,挖掘本土富礦,才能打出自己的品牌。

  上海文化廣場以做音樂(le) 劇聞名,其副總經理、資深音樂(le) 劇人費元洪認為(wei) 音樂(le) 劇的探索是很多條道路同時在走的,“但我越來越體(ti) 會(hui) 到,中國要敢於(yu) 走中國特色音樂(le) 劇的道路,我們(men) 自己有責任。我們(men) 自製的一部音樂(le) 劇《粉絲(si) 來信》近日首演,另一部《羅密歐與(yu) 朱麗(li) 葉》在深圳因為(wei) 疫情取消一天的演出。疫情影響之下大家一直是如履薄冰的狀態,但是還在持續地發聲”。

  鼓樓西劇場的原創作品也漸成規模,劇場創始人,戲劇出品人、製作人李羊朵告訴記者,自2018年起,鼓樓西劇場開始將國內(nei) 當代經典的文學作品轉變成大劇場的戲劇作品。“從(cong) 那個(ge) 時候我們(men) 開始跟作家劉震雲(yun) 合作,改編他的作品《一句頂一萬(wan) 句》和《我不是潘金蓮》,包括他最新的作品《一日三秋》,我們(men) 都已經在前期籌備中。”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曹路生則鍾情於(yu) 方言劇,認為(wei) 方言是我國的一個(ge) 富礦。“使用方言能給演出帶來質感,用上海話演繹的《繁花》,一票難求,這是真正表現上海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包括《白鹿原》,用經過改動的陝西話演出,觀眾(zhong) 基本上能聽懂,隻有這樣才能表現陝西普通人的情感。”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19日 09版)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