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冰絲帶”為何 剛好是22條?

發布時間:2022-02-07 09:34: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2月5日,有“冰絲(si) 帶”之稱的國家速滑館迎來了北京冬奧會(hui) 速度滑冰項目的首場比賽,“冰絲(si) 帶”終於(yu) 揭開了麵紗。昨天,國家速滑館設計團隊負責人、北京市建院副總建築師鄭方,走進2022北京新聞中心舉(ju) 辦的“雙奧之城·看點”直播節目,為(wei) 市民揭秘“冰絲(si) 帶”國家速滑館的建設過程和設計亮點,同時,從(cong) 專(zhuan) 業(ye) 角度推薦了賽後去“冰絲(si) 帶”打卡的最佳拍攝點位。

  鄭方對“冰絲(si) 帶”的熟悉就像自己的家人。鄭方說,冰絲(si) 帶的設計來自冰和速度結合的概念,之所以有如此“高顏值”,既離不開透明度極高、如同冰一般感覺的玻璃材質,也離不開這個(ge) 由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團隊自主設計、研發的全新的結構係統——單索支撐曲麵幕牆的異麵網殼結構。

  站在奧林匹克塔上遠遠望去,整體(ti) 橢圓形的“冰絲(si) 帶”上嵌著一條條晶瑩靈動的“絲(si) 帶”。“冰絲(si) 帶”到底有多少條“絲(si) 帶”?鄭方透露,在“冰絲(si) 帶”最初的設計草圖裏,隻做了8條“絲(si) 帶”,但電腦模擬效果不理想,於(yu) 是設計團隊逐漸把絲(si) 帶的數量增加到50多條,讓它看起來更像冰、像紗,可以體(ti) 現絲(si) 帶的輕盈感,但是這個(ge) 方案因工程建造困難而被否決(jue) 。團隊在不斷的嚐試中發現,北京冬奧會(hui) 在2022年舉(ju) 辦,不如就試試22條絲(si) 帶效果如何。沒想到,22條的絲(si) 帶數量在速度感的表現和工程建造難度以及遠近視覺上,都達到了最佳效果。22條“絲(si) 帶”既詮釋了中國傳(chuan) 統“絲(si) ”的文化意向,又模擬了運動員快速滑行後留下的印記。

  另一個(ge) 讓鄭方驕傲的是國家速滑館還擁有一顆科技含量極高的“最強大腦”,通過北京建院研發的數字孿生平台,集成了速滑館的海量數據,用於(yu) 高精度實時檢測場館的環境、設備係統運行,在保證比賽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節能低碳運行。“從(cong) 設計到實景,我們(men) 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三維彎曲的結構,通風、管道如何送到屋頂?在數字空間裏預先建造出的數字場館,虛擬的空間建造,由3300餘(yu) 塊曲麵和平麵玻璃組成透明立麵,在數字模型裏率先被搭建起來。”

  除了靈動的外觀,“冰絲(si) 帶”還有一大特點就低碳,鄭方介紹,場館采用了全冰麵設計,冰麵麵積12000平方米,是全球首個(ge) 采用二氧化碳直冷製冰的冬奧速度滑冰場館。采用二氧化碳製冰,冰麵溫差可控製在0.5攝氏度以內(nei) ,溫差越小,冰麵越平整,硬度越均勻,越有利於(yu) 滑行,有利於(yu) 運動員創造出好成績。正因如此,“冰絲(si) 帶”一直希望打造冬奧會(hui) 曆史上“最快的冰”。二氧化碳製冰技術也進一步踐行了北京冬奧會(hui) “綠色辦奧”理念。

  鄭方還為(wei) 市民推薦了拍攝“冰絲(si) 帶”的最佳打卡點位。場外,奧林匹克塔上俯瞰“冰絲(si) 帶”、森林公園奧林西路附近步行橋上遠望“冰絲(si) 帶”;場館內(nei) ,“冰絲(si) 帶”幕牆以及比賽場內(nei) 各處富有動感的建築設計場景都是拍照的好地方。

  文/本報記者 王薇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