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微改造讓老小區樂享新生活 老街坊共舞《一起向未來》

發布時間:2022-02-15 08:32:00來源: 北京日報

  虎年初雪,家門口的方寸之地裹上銀白,孩子們(men) 堆雪人、打雪仗。黨(dang) 群共建歡樂(le) 之家裏響起了《一起向未來》的音樂(le) ,十幾名舞蹈隊隊員攜手共舞。隔壁包元宵、寫(xie) 福字等活動把墨香、飯香齊齊送來。

  這樣的畫麵,出現在西城區大柵欄街道大安瀾營社區廠甸11號院,自打去年6月竣工交付以來,這裏成了有顏值、有溫度、有鄉(xiang) 愁的一方樂(le) 土,通過微空間的微改造,讓百姓樂(le) 享新生活。

  淡黃色的牆,紅色的大字,行至社區門口,就能知道這裏是廠甸11號院。這是一處1985年建起的老小區,200多戶居民中,老街舊鄰不少。隨著時代變遷,這裏和很多老舊小區一樣麵臨(lin) 更新改造。

  “黨(dang) 群共建歡樂(le) 之家以前就是大車棚子,存了不少僵屍車,也說不清哪輛是誰家的。”年逾古稀的老居民張淑英說。改造前,巴掌大的地方除了“僵屍車”,還有被半米高的圍牆圍起來的花壇,花草樹木是不少,但封閉的空間裏也堆滿了白色垃圾、廢舊家具。張淑英說,那時候別說在院裏玩,推開家裏窗戶一望,眼裏就是花壇裏的白色垃圾,別扭極了。

  情況在2019年發生了變化。當年11月,北京市開展“百姓身邊微空間改造優(you) 秀設計方案征集”活動,廠甸11號院公共空間入選。

  “要是一股腦的打翻新建,就不是大夥(huo) 的廠甸11號院了,我們(men) 在擴展功能的同時,特別保留了老元素,老味道。”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hui) 城市設計處處長遲義(yi) 宸說。

  為(wei) 了避免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設計者和大安瀾營社區黨(dang) 委通過電話訪談、調查問卷和上門走訪等形式,對廠甸11號院開展了7輪全樣本調研,累計走訪206戶、400餘(yu) 名居民並征集民意1260條,為(wei) 項目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其中有張淑英的建議:“早先小區剛建時的老牆、標語得留下;老樹不能刨,年輕那會(hui) 我們(men) 天天給澆水,是個(ge) 念想。”

  改造過程中,老街坊們(men) 的建議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實現。老物件、樹木和建材全部保留。拆下的花壇圍牆被改造成了小圍欄,點綴在花草、長椅、無障礙坡道之間。新開發的黨(dang) 群共建歡樂(le) 之家更是成了大夥(huo) 活動、聊天、學習(xi) 、放鬆的樂(le) 園。

  2021年6月21日,廠甸11號院的便民服務正式“上線”。打造的“九合”空間,新增室內(nei) 活動麵積313平方米,室外活動場地2000餘(yu) 平方米,為(wei) 社區居民打造了黨(dang) 群歡樂(le) 之家。曾經推窗就看到白色垃圾的張淑英主動申請成為(wei) 幾個(ge) 空間的管理員之一,每周負責給老人們(men) 測量血壓,提供日常保健谘詢服務。

  “現在小區裏各種設施都很方便,活動也很豐(feng) 富,小區有了活力,大家聚在一起,越來越像一大家子。”大安瀾營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李耕笑著說。

  屋外的雪下得更大了,屋裏人氣足更覺暖和了。虎年新春恰逢北京冬奧,廠甸11號院的居民們(men) 起舞歡慶,一起向未來。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