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平房院封控區“一圖一冊”精準管理服務居民
因出現確診病例,3月19日以來,東(dong) 城區北新橋街道北小街3號院及其周邊部分胡同被劃入封控區、管控區。在核心區的平房院中設置封控區,北小街3號院是首例,而且麵積達3000平方米。連日來,區域內(nei) 通過“一圖一冊(ce) ”精準管理、記錄“民情日記”精細服務居民、設立臨(lin) 時公廁“一人一消殺”等措施,全力保障居民健康與(yu) 日常生活。
“一圖一冊(ce) ”精準掌握動態
北小街3號院是個(ge) 麵積3000平方米的大雜院,共有居民91戶、198人。與(yu) 樓房不同,平房院麵積大、居民戶數多,廁所、廚房大都在屋外,這些都讓這裏的封控工作麵臨(lin) 挑戰。
3月19日晚10時,北新橋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科長聞超和6名同事進駐封控區,他們(men) 首先摸清底數、完善台賬、製作圖冊(ce) ,一一攻克難題。
在聞超手中,一張圖紙上,封控、管控區一目了然,各家各戶的典型信息密密麻麻標注在上麵。“這是我們(men) 的大數據,根據這張圖和手頭的台賬手冊(ce) ,我們(men) 能精準地掌握每一戶的位置、情況和生活需求等。”
與(yu) 樓房封控區相同,北小街3號院的居民們(men) 家家戶戶也都安上了門磁。門磁與(yu) 大數據平台相連,督促居民們(men) 除了到屋外廚房做飯、到院門口如廁,其他時間都足不出戶。“院內(nei) 分布著4條小道,我們(men) 也施劃了單向行走線路,保障大家不交叉。”聞超說。
同時,封控、管控區域內(nei) ,聞超等工作人員也實施閉環管理,每輪工作結束會(hui) 乘專(zhuan) 車至集中隔離點休息,與(yu) 居民和外界不直接接觸。
“民情日記”記錄居民需求
封控區居民戶數多,需求自然也繁多。為(wei) 了精準解決(jue) 居民需求,保障人員記起了“民情日記”。
“某某,代開藥,鹵米鬆乳膏”“某某,煤氣罐沒氣了”“處理方法:到衛生站開藥,送給隔離人員”……打開青龍社區工作者郭月婷手中的筆記本,“民情日記”密密麻麻,記錄著每天不同居民的需求、處理過程、自己的日程安排,有列表、有文字,事無巨細。
“居民需求五花八門,但是每一個(ge) 我們(men) 都得‘接訴即辦’,而且辦好了、辦滿意了。”郭月婷說。
吃飯、代買(mai) 藥、液化氣罐換氣是封控、管控區內(nei) 居民們(men) 數量最多的三大需求。為(wei) 了服務好居民,街道不僅(jin) 有一辦一,而且向前一步建立機製。
針對吃飯問題,就近聯係了老年餐桌、菜站,每天配送至固定位置,再由社工無接觸配送到居民家門口。針對代買(mai) 藥問題,由社工統一收集需求,搓堆兒(er) 開藥。針對換氣問題,相關(guan) 部門迅速形成機製:由社區統計居民換罐需求,匯總後告知就近液化氣站,氣站將滿罐及時送至社區交接地點;待解除封控後,液化氣站會(hui) 同社區回收空罐,並在消毒消殺後統一清運。
設臨(lin) 時廁所一次一消殺
平房院居民家沒有戶廁,平時上廁所得出院門奔胡同。一封控,如廁成了大夥(huo) 兒(er) 最難的問題。
為(wei) 此,東(dong) 城區在封控區及周邊搭建了30餘(yu) 座臨(lin) 時移動廁所。其中,北小街3號院的2座臨(lin) 時廁所就在院門口。
為(wei) 了切斷可能存在的病毒傳(chuan) 播鏈,封控區裏的移動公廁“一人一消殺”。“有人解完手出來,保潔人員就會(hui) 馬上衝(chong) 洗坑位、擦拭地麵,再用噴壺對廁所內(nei) 進行消毒,水龍頭、扶手、門把手、洗手液容器等處是重點消毒部位。”東(dong) 城區環衛中心六所業(ye) 務組長宋軼勇說。
此外,各臨(lin) 時移動廁所均安排了保潔人員,崗前均接受了防護消殺培訓,配備全套防護用品和作業(ye) 工具,在崗每隔三小時測一次體(ti) 溫,每四小時一輪崗,並遵守防疫要求,就近安排單獨食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