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守護京味書香

發布時間:2022-04-12 08:35:00來源: 北京日報

  崔勇和老讀者商量圖書(shu) 出版事宜。 本報記者 潘之望攝

  一個(ge) 青磚灰瓦的古樸小院,一塊黑底金字的招牌,這裏是西四南大街43號萬(wan) 鬆老人塔塔院。走進院裏,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始建於(yu) 元代、已經800多歲的萬(wan) 鬆老人塔,16米高的磚塔是北京作為(wei) 文化古城的早期建築之一。

  與(yu) 800餘(yu) 年的萬(wan) 鬆老人塔為(wei) 鄰的,是北京目前唯一一家隻經營北京曆史文獻類書(shu) 籍的特色書(shu) 店——正陽書(shu) 局。書(shu) 局靠塔,讓書(shu) 局平添古韻;塔下書(shu) 局,給古塔注入活力。

  “‘忠厚傳(chuan) 家久,讀書(shu) 繼世長’。簡單一副對子,承載著老北京人立德樹人、讀書(shu) 傳(chuan) 家的期望。”門裏,一位小夥(huo) 兒(er) 正操著地道的京片子給讀者介紹迎麵老門板上的對聯。他就是正陽書(shu) 局的掌櫃崔勇。“讀書(shu) ”和“傳(chuan) 家”也是正陽書(shu) 局的內(nei) 核。

  2007年,大柵欄曆史文化保護區試點地塊拆遷改造的通知貼在了甘井胡同把口的牆上。打出生就生活在這裏的崔勇和胡同裏的其他街坊鄰居一樣,離開了大雜院。

  這次拆遷,讓崔勇找到了一張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家族合影,拍攝地點就在他們(men) 家老宅——前門外大安瀾營胡同裏一座三進的院落。照片裏有他的高祖父、曾祖父和祖父三代人。

  “從(cong) 前一無所知的家族曆史,突然出現在你的麵前,那種感覺真的是非常震撼。”崔勇說,老宅曾經的榮光和四合院裏的生活記憶,使他萌生了開辦一家專(zhuan) 營北京曆史文獻書(shu) 店的想法,正陽書(shu) 局應運而生。

  2009年,正陽書(shu) 局在前門廊坊二條開業(ye) 。2014年,搬家到了萬(wan) 鬆老人塔塔院。小院不大,裏麵卻裝滿了舊門板、老門墩、舊書(shu) 架。“我在胡同裏認識最多的人,除了街坊四鄰,就是收廢品的了。我總能從(cong) 他們(men) 手裏找到寶貝。”崔勇說。這些老物件,讓小院裏洋溢著濃濃的老北京胡同的氛圍。

  無論是耄耋老者,還是幼童稚子,走進書(shu) 局,都會(hui) 被古色古香的裝潢和書(shu) 架上的圖書(shu) 吸引。信手翻開一本《宣南鴻雪圖誌》,老宣南的建築製式、風格一目了然。名人傳(chuan) 記、京味圖書(shu) 、連環畫冊(ce) ,每一本都講述著北京的過往。抬頭一望,各個(ge) 時期的北京地圖讓讀者對600餘(yu) 年古都的演變一目了然。

  “正陽書(shu) 局就是專(zhuan) 門伺候這些關(guan) 注熱愛北京曆史文化的讀者朋友。”崔勇說。

  作為(wei) 書(shu) 店掌櫃,崔勇最喜歡在讀者中尋覓可以對坐品茗、共享清歡的知音,聊上一下午,話題遍及四九城,時光穿越千百年。天晚盡興(xing) 而去,還不忘說一聲:“回見。”

  慢節奏的書(shu) 店並不冷清,一周七日,讀者如梭,崔勇不用為(wei) 生計著急。和刻板印象中京味圖書(shu) 圈子小、客流小眾(zhong) 相反,來正陽書(shu) 局找書(shu) 、看書(shu) 、聊天的客人來自五湖四海,覆蓋各個(ge) 年齡段。

  “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hui) 走,五湖四海哪兒(er) 的人都有。”崔勇說。

  在書(shu) 店“泡”的年頭多了,老讀者的創作欲望也被激發出來了,他們(men) 成了正陽書(shu) 局出版京味圖書(shu) 計劃的作者。《兩(liang) 代攝影師一座北京城》《銀錠橋畔》……正陽書(shu) 局已經出版了幾本京味圖書(shu) ,本月,還有新書(shu) 即將麵世。

  這兩(liang) 年,來書(shu) 店的外國讀者多了起來,崔勇招募在京的外籍大學生當誌願者,發揮語言優(you) 勢,給外國讀者講述北京文化。

  “經營這樣一家書(shu) 店,實現了我作為(wei) 一個(ge) 北京人,傳(chuan) 承守護北京曆史文化的初心。”崔勇說,“實際上有這樣情懷的,不僅(jin) 是我這樣的老北京人。這樣一個(ge) 有曆史縱深感的文化空間,是很多人共同的精神家園。”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