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都結束了 為什麽有的考生和家長仍然壓力滿滿?
央廣網北京6月13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超鏈接》報道,高考結束,很多考生和家長的壓力終於(yu) 釋放,但有考生表示,哪怕考完試睡了覺、玩了遊戲,卻總感覺高考的壓力還在。
經曆過高考壓力的洗禮之後,我們(men) 有必要回頭看看壓力在其中扮演了一個(ge) 怎樣的角色——所有壓力都是不好的嗎?該如何科學地釋放壓力?
有壓力,才有動力
一提到壓力,很多人都覺得這肯定不是好事,所以我們(men) 會(hui) 勸慰別人“別有壓力”,也會(hui) 將一些不良後果歸因於(yu) “壓力過大”,仿佛將壓力完全消除就是最好的。但中國心理衛生協會(hui) 會(hui) 員、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史宇表示:根本不存在“完全無壓力”的情況。
壓力分為(wei) 物理性壓力和心源性壓力,後者就是我們(men) 心理和情緒上感受到的壓力。“完全無壓力”就如同物理書(shu) 上的“零摩擦力”,是一種理想狀態。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存在“一點壓力都沒有”的狀態,隻有壓力大小的問題。
我們(men) 常常將壓力與(yu) 負麵情緒聯係起來,這可能是先入為(wei) 主的印象——在英文中,“壓力”是外來詞匯,來源於(yu) 拉丁文,原意是“痛苦”。實際上,很多時候,壓力都可以轉化為(wei) 獲得成功或成長的動力源。
壓力可以被轉化為(wei) 動力,為(wei) 什麽(me) 有的時候,我們(men) 還是會(hui) 被壓力壓垮?
這其實關(guan) 乎個(ge) 體(ti) 的承受能力,有點類似於(yu) 我們(men) 對疼痛的感知。當刺激強度非常微弱的時候,我們(men) 並不會(hui) 感到疼痛,隻有刺激達到一定強度時,我們(men) 才會(hui) 感到疼痛——這個(ge) 最低刺激量被稱為(wei) “痛閾”。
壓力感受也有這樣的閾值,而且每個(ge) 人的閾值不同。如果你的承受能力很強,對於(yu) 問題有比較好的、完備的解決(jue) 方法,那麽(me) 感受到的壓力就沒那麽(me) 重。這種承受能力還會(hui) 隨時間改變。如果在學習(xi) 生活過程中,積累了很多成功解決(jue) 壓力的經驗,那麽(me) 下次麵對壓力事件時——哪怕是完全相同的問題,你也會(hui) 覺得沒那麽(me) 困難。
如何科學地釋放壓力?
很多考生和家長,都在高三這一年或更長時間承受著壓力。如何釋放壓力,是大家最關(guan) 注的話題。
有的家長怕給孩子增加壓力,在家不敢說話,走路躡手躡腳;孩子也怕給家長增壓,摸底考試無論成績如何都說“還不錯”,睡得再少也要在家長麵前表現為(wei) “很精神”。這種做法看似是相互釋壓,但家庭的“壓力總量”其實卻在悄然增加,因為(wei) 壓力是會(hui) 傳(chuan) 染的。史宇曾經采訪過一個(ge) 孩子,他的媽媽擔心影響他高考,6月在家裏也穿著棉拖鞋,炒菜要去姥姥家炒;但無聲的家庭反而讓孩子覺得特別緊張,而且,他也不知道應該如何跟家長提這件事。
如今,高考結束,很多考生卸掉了壓力,打算好好放飛自己。有人擔心,之前積攢許久的壓力在瞬間釋放,會(hui) 讓他們(men) 變得迷茫、不知所措,甚至引發其他的心理問題。
史宇表示,從(cong) 緊張到放鬆是相對安全的過程。人們(men) 擔心放鬆有危險,是因為(wei) 有些放鬆方式本身就是危險的,例如熬夜打遊戲不睡覺,或者玩一些危險的遊戲——有危險的是這些做法,而不是放鬆本身。有些考生計劃“報複性”放飛自己,但出於(yu) 安全和可行性考慮,還是建議采取對身體(ti) 無害、也不會(hui) 影響他人的方式來放鬆,例如約同學出門、和家長一起出行等。
還有一些考生,結束高考後仍然無法釋放壓力,這很可能是因為(wei) 在考試後預判了成績,一旦覺得成績不好、未來難料,壓力就又回來了。但根據多年心理谘詢的經驗,史宇認為(wei) ,預判出錯的概率很高,不必過於(yu) 擔憂。
最後,祝每位考生和家長都能調整好心態,勇敢麵向未來。
監製:郭靜
記者:富賾 楊揚
編輯:馬露絲(si) 彭毓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