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集聚到疏解,北京以減量發展釋放增量風景
北京在都與(yu) 城、大與(yu) 強、舍與(yu) 得的思考與(yu) 權衡中,找到了城市規劃發展的正確方向。
6月27日,在北京市第十三次黨(dang) 代會(hui) 開幕會(hui) 上,蔡奇同誌在報告中說,五年來,我們(men) 堅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新突破。持續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組合拳”,一大批一般製造業(ye) 企業(ye) 、區域性專(zhuan) 業(ye) 市場和物流中心有序退出,拆除違法建設超2億(yi) 平方米。嚴(yan) 格落實“雙控”及“兩(liang) 線三區”要求,實現城六區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標,城鄉(xiang) 建設用地減量110平方公裏,北京成為(wei) 全國第一個(ge) 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
從(cong) 2017年《北京城市總體(ti) 規劃(2016年—2035年)》獲批,北京開始瘦身健體(ti) ,查補短板,實施“減量發展”。五年來,北京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的減量發展之路。如今的北京,更加注重減量提質,更加注重內(nei) 涵集約,更加注重宜居生活,城市發展實現了從(cong) 集聚資源求增長轉向疏解功能謀發展的重大轉變。這樣的新思路、新轉變、新實踐,讓減量的北京不斷釋放增量的美麗(li) 。
功能疏解說來容易,操作實難。現代城市多在追求集聚、增長上做文章,通過吸引人才、資金、項目,不斷做大城市、做全產(chan) 業(ye) 。而像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本身具有強大的吸納能力,斷然減量,無疑麵臨(lin) 著巨大的內(nei) 部阻力和外部壓力。這中間,所牽動的,有城市發展長期以來形成的路徑依賴,也有涉及的各方人事和具體(ti) 利益,艱難可想而知。
五年來,北京疏解退出一般製造業(ye) 企業(ye) 近2000家、疏解提升區域性市場和物流中心640個(ge) ,不僅(jin) 影響著經濟運行數據,也關(guan) 係到千千萬(wan) 萬(wan) 的從(cong) 業(ye) 人員。更不要說城六區常住人口連續下降,以及城鄉(xiang) 建設用地連續減量。可以說,非有透視曆史的視野和洞悉未來的決(jue) 心,不可能在短短5年時間實現這樣“壯士斷腕式”的轉變。
北京過去五年的成績單也表明,北京確實在都與(yu) 城、大與(yu) 強、舍與(yu) 得的思考與(yu) 權衡中,找到了城市規劃發展的正確方向。那就是,作為(wei) 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北京,應堅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wei) 剛性約束條件,確定人口總量上限、生態控製線、城市開發邊界,實現由擴張性規劃轉向優(you) 化空間結構的規劃。該去的堅決(jue) 去,該調的強力調,該轉的馬上轉。瘦身不是不發展了,而是為(wei) 了追求更可持續的發展。
以一度人潮湧動的“動批”“大紅門”為(wei) 例。過去的天和白馬市場現在是北礦金融科技大廈,四達大廈改造後更名為(wei) 新動力金融科技中心,世紀天樂(le) 市場變身北京金融科技中心……如今,靜下來的大紅門地區正打造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營造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和吸引力的首都商務新區。可見,北京通過疏解非首都功能,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已經走出一條內(nei) 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
北京的減量發展,也帶來多個(ge) 增量。其一,是北京本地的高質量發展。權威信息顯示,目前,北京公共服務布局更加優(you) 質均衡,一刻鍾社區服務圈覆蓋率提高到98%,建成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從(cong) 2015年的67.2%提高到2020年的86.8%;2000萬(wan) 平方米老舊小區得到綜合整治;科技、商務等高精尖產(chan) 業(ye) 新設市場主體(ti) 占比由2013年的40%升至2021年的62%,單位地區生產(chan) 總值能耗比2015年降低24%,超額完成總規目標;2021年PM2.5年均濃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43.1%,空氣質量首次全麵達標,市民享受到更多藍天白雲(yun) 。
其二,則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提速增效。2013年至2021年,天津來自北京地區的投資累計11355.89億(yi) 元,占天津利用內(nei) 資的比重為(wei) 38.3%;截至2021年末,河北累計承接京津轉入法人單位2.9萬(wan) 個(ge) 、產(chan) 業(ye) 活動單位1.1萬(wan) 個(ge) 。三地瓣瓣同心,攜手下好“一盤棋”,協同發展不斷向縱深拓展。
此外,作為(wei)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承接地,河北雄安新區也取得新進展,“未來之城”的畫卷正徐徐鋪展。
作為(wei) 全國第一個(ge) 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北京的生動實踐也為(wei) 全國乃至全球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集聚什麽(me) 樣的產(chan) 業(ye) ,疏解什麽(me) 樣的功能,如何在轉變動力、創新模式、提升水平上下功夫,怎樣破除思維定勢,加大區域協同發展力度……在這些困擾超大城市發展的問題上,北京已經取得了理想的成績。接下來,理應乘勢而上,堅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持續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完善治理能力,提升治理水平,逐步緩解北京的“大城市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