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京字號雜交小麥“留洋”助豐收

發布時間:2022-08-23 08:28:00來源: 北京日報

  麥粒顆顆飽滿,金燦燦的麥子報告著豐(feng) 收的喜悅。由北京市農(nong) 林科學院選育、走出國門來到巴基斯坦的中國雜交小麥喜迎豐(feng) 收。即使在今年罕見高溫的情況下,近萬(wan) 畝(mu) 示範區的最高畝(mu) 產(chan) 依然突破400公斤。

  作為(wei) 巴基斯坦的第一大糧食作物,小麥在巴基斯坦的種植麵積900萬(wan) 公頃,產(chan) 量約2600萬(wan) 噸,畝(mu) 產(chan) 不到200公斤,提升單產(chan) 水平迫在眉睫。

  同為(wei) 最主要的糧食作物,雜交玉米、雜交水稻早已實現,但雜交小麥卻遲遲沒有動靜。壁壘在哪裏?“水稻和玉米是二倍體(ti) ,而小麥是六倍體(ti) ,遺傳(chuan) 機製更加複雜,這就相當於(yu) ,別人開會(hui) 兩(liang) 個(ge) 人就能決(jue) 定,而我們(men) 需要六個(ge) 人才能拍板。”北京市農(nong) 林科學院雜交小麥研究所首席科學家趙昌平說。長期以來,由於(yu) 不育係難以繁殖、育性恢複不徹底、製種穩定性差、育種成本高、繁育周期長等難點,使得雜交小麥成為(wei) 一項全球性的難題。

  21世紀初,趙昌平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雜交小麥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創建了中國二係雜交小麥技術體(ti) 係,“京麥”係列雜交小麥實現彎道超車,在全球率先實現從(cong) “0”到“1”的跨越,破解了前人長達百年的科學難題和技術瓶頸。2009年6月,巴基斯坦駐中國大使館主動聯係北京市農(nong) 林科學院,希望開展合作,提高當地小麥產(chan) 量。此後,雜交小麥被中巴列為(wei) 政府間科技合作框架協議範疇。

  千裏紮根,談何容易。“幹旱、少雨、高溫、鹽堿地、病蟲害嚴(yan) 重……巴基斯坦的土地不具備高產(chan) 條件。”趙昌平第一次來到巴基斯坦時,幹燥的風沙、熱辣的陽光讓他直皺眉頭。據當地農(nong) 業(ye) 部門專(zhuan) 家介紹,巴基斯坦屬於(yu) 亞(ya) 熱帶幹燥和半幹燥氣候,年平均降雨量不到250毫米,在小麥成熟季節,40℃的氣溫是司空見慣,有時甚至超過50℃。受生產(chan) 力水平和當地經濟情況的限製,再加上當地特有的鏽病、蚜蟲等病蟲害,種植困難超出想象。

  既要適應高溫、缺水、鹽堿土壤的自然條件,又得扛住病蟲害侵襲,要想挑選出合適的雜交小麥品種沒有捷徑,隻能從(cong) 最基礎做起,年複一年地進行選育。趙昌平的科研團隊每年都要到巴基斯坦進行多次考察,一待就是半個(ge) 多月。為(wei) 了加快育種過程,2015年研究團隊選中了與(yu) 巴基斯坦地理環境相似的雲(yun) 南元謀,又在國內(nei) 建立了一處試驗基地,與(yu) 巴基斯坦方麵同步進行種質改良和品種篩選。“自此之後,我們(men) 的研究進度大大加速。”

  趙昌平說,“京麥”係列雜交小麥的研究進展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guan) 注,哈薩克斯坦、烏(wu) 茲(zi) 別克斯坦、伊朗等自然環境相似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紛紛主動來尋求合作。2019年,北京市農(nong) 林科學院自主培育的雜交小麥品種“JM6-3”在烏(wu) 茲(zi) 別克斯坦通過審定,成為(wei) 我國通過國外審定的第一個(ge) 雜交小麥品種。

  如今,這支來自北京的科研團隊又取得了新進展。“在用種量上,雜交水稻一畝(mu) 地用一兩(liang) 斤種子,雜交玉米一畝(mu) 地用兩(liang) 三斤種子,但是雜交小麥卻需要二三十斤。對經濟欠發達的巴基斯坦農(nong) 民來說,需要進一步降低種植成本,那就要從(cong) 用種量上想辦法。”趙昌平介紹,據測算,與(yu) 巴基斯坦當地常規小麥品種相比,在播種量減少八成的情況下,他們(men) 選育出來的最新品種仍能增產(chan) 20%左右。

  全國十粒種,一粒自北京。京麥係列的“留洋”路,是北京率先開展科技創新、打造全球種業(ye) 之都的縮影。“我們(men) 相信,在今後5-10年期間,雜交小麥將會(hui) 像我們(men) 國家的雜交水稻一樣,在糧食安全、自主創新以及現代種業(ye) 方麵作出重大貢獻。”趙昌平說。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