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穀造“人工骨”獲準上市 我國骨病治療關鍵材料價格有望打對折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源 通訊員 張鵬 耿尕卓瑪 江曉燕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摘要:
推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
新聞故事
11月14日,注冊(ce) 申請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11月22日,獲頒醫療器械生產(chan) 許可證;11月24日,位於(yu) 武漢的生產(chan) 基地正式啟動量產(chan) 。
近段時間,光穀企業(ye) 武漢亞(ya) 洲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簡稱“亞(ya) 洲生物”)接連傳(chuan) 來好消息。該公司自主研發的人工骨修複材料——優(you) 骼生,即將從(cong) 臨(lin) 床試驗走向規模化臨(lin) 床使用,為(wei) 骨病患者提供既經濟又安全的新選擇。
自主創新助推國產(chan) 替代
高活性人工骨材料價(jia) 格將大幅降低
骨水泥、人工骨等骨科生物材料,是骨科疾病手術治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guan) 鍵材料,被用來填充骨折、骨腫瘤切除患者的自體(ti) 骨骼缺損。
統計顯示,國內(nei) 骨科生物材料七成以上市場被強生、美敦力、貝朗等國外廠商占據。以進口高活性人工骨材料為(wei) 例,每克價(jia) 格高達4000元到6000元,成為(wei) 導致治療費用高企的重要因素。
成立於(yu) 2009年的亞(ya) 洲生物錨定自主創新,10多年來在骨修複材料、口腔生物材料、人工血管、人工皮膚等生物醫用材料領域全麵發力,加速實現國產(chan) 替代。
本月獲準上市的優(you) 骼生,是國內(nei) 首個(ge) 高活性多級結構人工骨修複材料,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chan) 權,獲得中美兩(liang) 國多項發明專(zhuan) 利。
“通過關(guan) 鍵原材料的自主可控和產(chan) 品規模化生產(chan) ,我們(men) 可以把高活性人工骨材料的成本降低到進口產(chan) 品的一半以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亞(ya) 洲生物首席科學顧問張勝民博士說。
2018年起,亞(ya) 洲生物在全國範圍內(nei) 開展多中心臨(lin) 床試驗。5年間,大量臨(lin) 床結果證明其“植骨融合率”達到100%。“這在業(ye) 內(nei) 是非常難得的成績,表明我們(men) 能夠為(wei) 患者提供更經濟實惠、安全可靠的診療方案。”
攜手武創院打造特色科創平台
成果轉化告別企業(ye) “獨角戲”
除優(you) 骼生外,亞(ya) 洲生物的產(chan) 品庫裏,還有金骼生和瑞骼生兩(liang) 款高活性人工骨材料正在加速推動上市進程。
對企業(ye) “十四五”期間的發展前景,張勝民充滿信心:“亞(ya) 洲生物已經儲(chu) 備了一批轉化前景明確的重點項目,未來3到5年有望實現5—6件三類植入、介入醫療器械獲批上市,助力我國生物醫用材料器械領域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單絲(si) 不成線,獨木不成林。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不能隻靠企業(ye) 單打獨鬥。
11月5日,亞(ya) 洲生物與(yu) 武漢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研究院(簡稱“武創院”)共同組建的武創院生物醫用材料器械研究所正式投入運營,旨在推動生物醫用材料器械“政產(chan) 學研用”多主體(ti) 、跨區域協同創新。
中科院院士、上海大學校長劉昌勝充分肯定研究所成立的重要意義(yi) :“符合武漢市重點產(chan) 業(ye) 發展方向和武創院發展定位,將為(wei) 武漢引領中部地區乃至全國生物醫用材料器械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打造強力引擎。”
張勝民介紹,研究所成立後,將有力聚集人才、項目、資金等要素資源,在武創院的支撐下推動科技成果高質量、高效率轉化。
“研究所的每一個(ge) 創新項目,都擁有轉化出一款新產(chan) 品的實力,具備孵化出一家企業(ye) 的潛質。”張勝民說,“行業(ye) 標杆企業(ye) 引領+新型研發機構孵化+項目公司市場化運營”的科創新模式,不僅(jin) 將助力武漢打造高端生物醫用材料器械產(chan) 業(ye) 聚集高地,也將切實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釋放更多“健康紅利”。
確保科技研發“有的放矢”
國家級監管科學研究基地落戶武漢
去年12月31日,張勝民牽頭推動的華中科技大學醫療器械監管科學研究基地獲國家藥監局批複,正式啟動建設。
此次獲批上市的優(you) 骼生,就是該基地的研究轉化成果。
華中科技大學相關(guan) 負責人說,獲批近一年來,基地充分發揮華中科技大學學科專(zhuan) 業(ye) 和人才優(you) 勢,緊密結合前沿生物材料和高端光電等醫療器械新技術、新產(chan) 品、新業(ye) 態的發展趨勢,加快推進醫療器械監管新工具、新標準和新方法研究,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
“沒有準心,難瞄靶心。”張勝民說,確保醫療器械安全有效,科學監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地的建設,對於(yu) 我省和華中地區醫療器械研發生產(chan) 企業(ye) “有的放矢”,確保在產(chan) 品研發和生產(chan) 過程中少走彎路意義(yi) 不凡。
更宏偉(wei) 的藍圖正在擘畫中。
去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指出:條件成熟時將在中部地區設立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分中心,加快創新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進程。
“國家藥監局醫療器械監管科學研究基地落戶武漢,將為(wei) 審評分中心設立等後續工作提供有力支撐。”張勝民說。
群眾(zhong) 感言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對完善科技創新體(ti) 係、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等工作作出明確部署。
新的曆史起點上,生物醫用材料器械領域應以國家戰略需求為(wei) 導向,麵向人民健康,集中力量推動一批具有原創性、戰略性、引領性的科技成果研發和高效轉化,引領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
亞(ya) 洲生物將與(yu) 武創院等各類創新主體(ti) 、創新要素攜手共進,為(wei) 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武漢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貢獻力量。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亞(ya) 洲生物首席科學顧問 張勝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