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搬遷“搬”出好日子
央廣網蘭(lan) 州12月12日(記者邸文炯 通訊員王曉涇)“一幢幢新樓房、一條條整潔的街道,一個(ge) 個(ge) 完善的基礎設施,住在這裏生活十分方便,我們(men) 很滿意。”甘肅省民樂(le) 縣新天鎮胡家溝村搬遷到樂(le) 民新城的姚玉虎說,很難想象,不久前,他還都深居山中。搬出窮山溝,開啟新生活,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程,讓當地群眾(zhong) “搬”來了好日子,“搬”進了幸福裏。
“我們(men) 以前住的是土磚瓦房,房屋漏水潮濕,一到刮風下雨天就怕。現在我們(men) 這個(ge) 房子不僅(jin) 寬敞還離學校醫院近,孩子們(men) 讀書(shu) 方便,我們(men) 看病也方便,這個(ge) 政策真好。”談起現在的生活,姚玉虎讚不絕口。
民樂(le) 縣樂(le) 民新城航拍(央廣網發 王曉涇 攝)
姚玉虎曾經居住的胡家溝村靠近祁連山,海拔近2300米,由於(yu) 氣候惡劣,家裏耕地隻能種些大麥、小麥,往往收益不好。後來,姚玉虎和其他沿山群眾(zhong) 一起,從(cong) 幾十公裏外的山溝溝搬到了樂(le) 民新城。
姚玉虎的幸福新生活,是民樂(le) 縣生態地災搬遷群眾(zhong) 的縮影。今年以來,民樂(le) 縣把實施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程作為(wei) 築牢生態安全屏障、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的重要舉(ju) 措,投資31.6億(yi) 元,建設縣城、樂(le) 民新城、六壩鎮、南古鎮、三堡鎮安置點10處,最大程度滿足搬遷群眾(zhong) 住房需求。
實施生態地災搬遷8675戶、33861人,這是2022年民樂(le) 縣實施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程交出的答卷。
搬離大山,隻是第一步,還要讓群眾(zhong) 留得住、能就業(ye) 、有收入。今年,民樂(le) 縣堅持把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與(yu) 城鎮化建設、鄉(xiang) 村振興(xing) 、園區建設相結合,積極引導搬遷群眾(zhong) 進企業(ye) 、商貿、旅遊、餐飲等二三產(chan) 業(ye) 務工,鼓勵支持自主創業(ye) ,確保搬遷群眾(zhong) 有事做、能就業(ye) ,有穩定的收入保障、持續的增收渠道。
“想不到我們(men) 還能在家門口上班,在這裏上班離家又近,抬腳出門,幾分鍾就到了企業(ye) ,每月最低4000元。”在張掖海升上班的韓玉霞高興(xing) 地說。
搬遷群眾(zhong) 在家門口的張掖海升上班(央廣網發 王曉涇 攝)
搬遷前,韓玉霞一家還住在南豐(feng) 鎮冰溝村,自然條件差,收入較低。如果外出打工,家裏的老人就沒有人照顧,這讓韓玉霞夫妻倆(lia) 當時很犯難。2019年,韓玉霞一家搬遷到樂(le) 民新城,通過培訓,韓玉霞一邊在廠裏務工,一邊照顧年邁的老人。
“民樂(le) 縣實施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程,一方麵從(cong) 根本改善地質災害危險區群眾(zhong) 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麵也相當於(yu) 在工業(ye) 園區就近建設一個(ge) 勞務基地,建成一座現代化的生態產(chan) 業(ye) 新城。”民樂(le) 縣文化旅遊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王雷介紹,依托園區內(nei) 的企業(ye) ,可以帶動有本地就業(ye) 意願和能力的搬遷群眾(zhong) 在園區穩定就業(ye) ,真正做到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有力推動全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向集約化發展、農(nong) 村向城鎮化邁進、農(nong) 民向職業(ye) 化轉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