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四處建廠現隱憂,台媒:離開體係和人才,成功模式難複製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王冬 陳立非 宋毅】今年下半年以來,台積電在歐美日的產(chan) 能布局步入“快車道”,引發島內(nei) 愈發強烈的“掏空台芯片產(chan) 業(ye) 鏈”質疑。法國廣播電台23日報道稱,台積電近來被傳(chuan) 出考慮在德國設立其歐洲首座芯片工廠。為(wei) 應對美國及日本新設產(chan) 能的需求,台積電已經不斷外派工程師前往支持。有業(ye) 者表示,台積電未來若再前往德國投資設廠,人力方麵恐將更加吃緊,營運獲利壓力也會(hui) 因此進一步升高。
員工負荷量恐“破表”
23日,日本資深國會(hui) 議員關(guan) 芳弘透露,台積電斥資86億(yi) 美元在日本熊本縣建廠之後,正考慮在日本興(xing) 建第二座工廠,熊本廠預計明年下半年落成啟用。台積電在美國的產(chan) 能布局也在加快落實。台積電日前公布一項耗資400億(yi) 美元的規劃,擴建和升級該公司正在鳳凰城建設的美國生產(chan) 中心。此次在美設廠計劃共分兩(liang) 期:第一期預計2024年量產(chan) 5納米和4納米芯片;第二期則是更先進的3納米芯片,預計2026年量產(chan) 。
台灣《工商時報》24日分析稱,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就多次傳(chuan) 出台積電將前往德國設廠的消息,但距離真正投資仍有很多困難需要解決(jue) 。台灣《經濟日報》認為(wei) ,台積電布局歐洲麵臨(lin) 三大挑戰,包括客戶真實需求、基礎設施資源、人力/工程師人員調度。《聯合報》24日報道稱,台積電赴德國設廠,未來恐將像美國建廠項目那樣,麵臨(lin) 成本高、人才招募困難和相關(guan) 先進材料供應不足等艱巨考驗。還有台媒直言,台積電員工的負荷量會(hui) 不會(hui) “破表”也是個(ge) 問題。台積電超過5萬(wan) 名工程師中,有約500人連同家眷到美國協助建廠。日本新廠也需要再調度500—600人。
展示“深耕台灣”決(jue) 心
台積電近來頻繁的海外投資,在島內(nei) 引發“掏空台灣芯片產(chan) 業(ye) ”的質疑。台積電總裁魏哲家近日對此表示,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用的是腦力,在大部分地區都有工程師不足的情況,並不是工廠搬到哪個(ge) 地方,那個(ge) 地方就會(hui) 發展茂盛。
另據台灣《財訊》報道,日本自民黨(dang) 參議員三宅伸吾近日聲稱,台積電在日本生產(chan) 的是落後最新製程兩(liang) 三個(ge) 世代的技術產(chan) 品,而且台積電在台灣地區以外生產(chan) 的量,隻占總產(chan) 量的一成左右,仍有八九成留在台灣。
為(wei) 展示所謂“深耕台灣”的決(jue) 心,台積電將於(yu) 12月29日在南科晶圓18廠舉(ju) 行3納米量產(chan) 暨擴廠典禮。根據台積電官網信息,台積電立足台灣在全球廣設廠區,目前擁有4座12英寸超大晶圓廠、4座8英寸晶圓廠和1座6英寸晶圓廠。
成功模式難複製
通信行業(ye) 資深專(zhuan) 家項立剛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台積電在日本、歐洲等地進行生產(chan) 布局,實際上成本是很高的。歐洲和日本的芯片製造都已經衰落得非常厲害。台積電一個(ge) 企業(ye) 想改變這種經濟大勢,很難做得到。
島內(nei) 輿論也對台積電產(chan) 能布局充滿疑慮。《工商時報》22日發表社論稱,長期以來台灣就有生產(chan) 資源“五缺”問題,半導體(ti) 產(chan) 能外遷是遲早的事,但此次台積電赴美設廠完全是基於(yu) 地緣政治的決(jue) 策。文章稱,台積電赴美建廠,生產(chan) 離開台半導體(ti) 生態體(ti) 係和人才,很難複製過去的成功模式。
(環球時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