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鄉村振興看福建|寧德下黨村:聚力產業融合 助推鄉村振興

發布時間:2023-01-13 15:00:00來源: 央廣網

  央廣網寧德1月13日消息(記者羅曉英)“天塹變通途,舊貌換新顏。”

  下黨(dang) ,這個(ge) 地處閩浙交界、曾是閩東(dong) 革命老區4個(ge) 特困鄉(xiang) 之一的山間村落,如今舊貌換新顏,成為(wei) 全國擺脫貧困奔小康的典型代表,同時躍升為(wei) 全國黨(dang) 性教育的熱門基地之一。

  如今的下黨(dang) ,舊貌換新顏,成為(wei) 全國擺脫貧困奔小康的典型代表(央廣網發 郭勇鵬 攝)

  紅色旅遊書(shu) 寫(xie) 新“下黨(dang) 故事”

  秋冬之際,寧德市壽寧縣下黨(dang) 鄉(xiang) 迎來旅遊熱,鸞峰橋下的溪水川流不息,訴說著下黨(dang) 的山鄉(xiang) 巨變。多年來,下黨(dang) 鄉(xiang) 幹部群眾(zhong) 積極傳(chuan) 承弘揚“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精神,苦幹實幹、久久為(wei) 功,走出了一條具有閩東(dong) 特色符合下黨(dang) 實際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

  在下黨(dang) 鄉(xiang) ,遊客可以在時光郵局給未來的自己寄一封信(央廣網記者 羅曉英 攝)

  “難忘下黨(dang) ”主題館內(nei) ,遊客們(men) 正認真聽講解員講述“下黨(dang) 故事”,不時就自己感興(xing) 趣的問題向講解員發問。

  漫步在下黨(dang) 古村落,不僅(jin) 可以品嚐當地的美食小吃,還可以體(ti) 驗烏(wu) 金陶扶貧工坊、廊橋技藝、下黨(dang) 畫苑、時光郵局等文化旅遊新業(ye) 態……

  遊客參觀下黨(dang) 鄉(xiang) 古廊橋“鸞峰橋”(央廣網記者 龔雯 攝)

  近年來,下黨(dang) 鄉(xiang) 大力發展紅色旅遊、鄉(xiang) 村旅遊,先後獲評“全國旅遊扶貧試點村”“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等稱號。結合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下黨(dang) 以講好“下黨(dang) 故事”為(wei) 主線,深入挖掘黨(dang) 性教育以及古廊橋、古村落、古民居等特色資源,著力打造集紅色文化內(nei) 涵、綠色生態產(chan) 業(ye) 、古色人文風韻為(wei) 一體(ti) 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綜合體(ti) ”,全力打造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樣板和中國紅色新地標,以高質量發展邁出強村富民、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堅實步伐。

  據統計,2016年至今,下黨(dang) 鄉(xiang) 累計接待遊客120多萬(wan) 人次,旅遊綜合收入近1億(yi) 元,帶動300多人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書(shu) 寫(xie) 了新的“下黨(dang) 故事”。

  下黨(dang) 鄉(xiang) 景色迷人(央廣網發 郭勇鵬 攝)

  特色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下黨(dang) 鄉(xiang) ,曾是福建省唯一一個(ge) 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的“五無鄉(xiang) ”,苦澀是鄉(xiang) 親(qin) 們(men) 記憶中的味道。如今的下黨(dang) ,路通了,產(chan) 業(ye) 活了,鄉(xiang) 村發展有勁了。“養(yang) 在深閨待人識”的下黨(dang) 生態農(nong) 產(chan) 品開始走出大山、走進千家萬(wan) 戶。

  茶葉是下黨(dang) 鄉(xiang) 的主導產(chan) 業(ye) ,是村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據下黨(dang) 鄉(xiang) 下黨(dang)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明秀介紹,以前下黨(dang) 村茶葉都由外商收購,村裏沒有自己的加工廠。彼時,作為(wei) 返鄉(xiang) 創業(ye) 者之一的王明秀便萌生了要打造茶葉獨特品牌的想法,創辦了夢之鄉(xiang) 茶廠。

  下黨(dang) 鄉(xiang) (央廣網記者 羅曉英 攝)

  2015年,下黨(dang) 鄉(xiang) 搶抓機遇,注冊(ce) “下鄉(xiang) 的味道”品牌,啟動“公司+合作社+農(nong) 戶”新模式,開創了全國第一個(ge) 扶貧“定製茶園”,實施中國第一個(ge) 可視化“扶貧定製茶園”,推行“隻賣茶園不賣茶”消費模式,帶動發展茶產(chan) 業(ye) 6200多畝(mu) ,其中,實現定製茶園1060畝(mu) ,每畝(mu) 帶來增收8000元,村集體(ti) 增收10萬(wan) 元。

  如今,下黨(dang) 鄉(xiang) 定製茶園發展模式進一步升級,全鄉(xiang) 各村13個(ge) 合作社聯合組成了壽寧縣滴水緣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聯合社,全鄉(xiang) 已有近4000畝(mu) 的定製茶園,吸納616戶農(nong) 戶加入合作社。

  同時,下黨(dang) 鄉(xiang) 以“下鄉(xiang) 的味道”作為(wei) 農(nong) 產(chan) 品和旅遊服務的公共品牌,大力發展定製茶園、錐栗、油茶、黃桃、家庭養(yang) 殖等產(chan) 業(ye) 。目前,下黨(dang) 鄉(xiang) 已培育農(nong) 業(ye) 龍頭企業(ye) 、合作社、家庭農(nong) 場28家,種植茶葉、葡萄、獼猴桃等1萬(wan) 多畝(mu) ,推出了一批特色工藝品、伴手禮等旅遊商品,逐步實現了“一鄉(xiang) 一業(ye) 、一村一品”產(chan) 業(ye) 發展格局,促進農(nong) 戶增產(chan) 增收。

  “2020年中國美麗(li) 休閑鄉(xiang) 村”壽寧縣下黨(dang) 鄉(xiang) 下黨(dang) 村(央廣網記者 羅曉英 攝)

  人才回流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開新局

  隨著下黨(dang) 村紅色旅遊的興(xing) 起,不少在外青年紛紛返鄉(xiang) 創業(ye) 。沈孔建就是其中之一。離幸福茶館不遠處,初心茶樓經營人沈孔建和合夥(huo) 人正忙著打理茶樓,準備迎接八方來客。

  “下黨(dang) 是遠近聞名的‘學習(xi) 小鎮’,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也發展得很好,我們(men) 利用‘下鄉(xiang) 的味道’品牌,經營了壽寧高山茶、農(nong) 家樂(le) 、初心茶樓,並通過線上互聯網多個(ge) 平台直播和線下實體(ti) 店相結合的方式,將農(nong) 戶的茶葉和其他農(nong) 副產(chan) 品賣向世界各地。”沈孔建介紹道。

  像沈孔建一樣返鄉(xiang) 創業(ye) 的人還很多,他們(men) 或通過抖音直播助農(nong) ,或經營民宿、農(nong) 家樂(le) ,乘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發展東(dong) 風,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寬廣。

  近年來,下黨(dang) 鄉(xiang) 大力發展紅色旅遊、鄉(xiang) 村旅遊(央廣網發 郭勇鵬 攝)

  “小花菇”撐起農(nong) 民“致富傘(san) ”

  在下黨(dang) 村有機食用菌現代工廠化生產(chan) 基地,一座座整齊排列的花菇大棚格外顯眼,一簇簇鮮嫩的花菇撐著小傘(san) 長勢喜人,基地負責人王瑞興(xing) 正在查看花菇的長勢。

  王瑞興(xing) 於(yu) 2015年返鄉(xiang) 經營農(nong) 家樂(le) ,近兩(liang) 年生意日漸紅火,讓他嚐到了創業(ye) 的甜頭。在與(yu) 朋友的合作下,今年又成立了壽寧縣助農(nong) 食用菌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

  “今年,食用菌做了18萬(wan) 筒,目前已銷售花菇11萬(wan) 斤,銷售額在35萬(wan) 元左右。後期我們(men) 還打算引進有機銀耳、茶樹菇等品種。按這樣發展下去,感覺前景還是比較可觀的。”王瑞興(xing) 信心滿滿地說。

  記者了解到,該基地目前共發展種植麵積38畝(mu) ,通過“公司+基地、基地+家庭農(nong) 場、基地+村黨(dang) 組織+村集體(ti) 經濟”等經營模式,創造就業(ye) 崗位30多個(ge) ,引導村民利用冬季農(nong) 閑種植花菇,實現“家門口”就業(ye) ,不斷優(you) 化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結構,提高土地效益,讓花菇產(chan) 業(ye) 成為(wei) 了農(nong) 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中國農(nong) 業(ye) 銀行壽寧支行工作人員實地走訪茶農(nong) 的茶園(央廣網發 中國農(nong) 業(ye) 銀行壽寧支行供圖)

  與(yu) 此同時,金融機構在助力下黨(dang) 鄉(xiang)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高質量發展中積極作為(wei) ,堅持人才下沉、金融下鄉(xiang) 。截至目前,農(nong) 業(ye) 銀行在下黨(dang) 鄉(xiang) 授信“惠農(nong) e貸”290戶,金額1733萬(wan) 元,實現10個(ge) 行政村全覆蓋。近三年來,農(nong) 業(ye) 銀行累計在下黨(dang) 鄉(xiang) 投放“惠農(nong) e貸”1056筆,金額9718萬(wan) 元,為(wei) 促進下黨(dang) 鄉(xiang) 農(nong) 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實現農(nong) 民增收致富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今的下黨(dang) ,產(chan) 業(ye) 發展蒸蒸日上,從(cong) 以前的貧困村變成了如今的“網紅村”,人民群眾(zhong) 幸福指數節節攀升。對於(yu) 下黨(dang) 村的發展,下黨(dang)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明秀充滿信心,“我們(men) 要把下黨(dang) 的故事傳(chuan) 承好,把下黨(dang) 的紅色旅遊做強做大,把‘下鄉(xiang) 的味道’品牌,發展成全省乃至全國的一個(ge) 公共品牌。並通過‘支部牽頭、黨(dang) 員示範、群眾(zhong) 參與(yu) ’的‘三個(ge) 帶頭’模式,帶動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讓群眾(zhong) 共同走向富裕的道路。”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