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智城治先行官
璀璨煙花點亮國家體(ti) 育場上空,五環旗下,寫(xie) 有參賽國家、地區名字的“小雪花”飄進“鳥巢”,晶瑩五環“破冰”徐徐升起,悠揚童聲中,朵朵“小雪花”最終凝結成一朵“大雪花”,以“微火”點亮主火炬……一段關(guan) 於(yu) 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故事就此上演。
從(cong) 北京冬奧會(hui) 到冬殘奧會(hui) ,一場場精彩絕倫(lun) 的開閉幕式,讓“鳥巢”成為(wei) 世界矚目的焦點,全球數億(yi) 人感受奧林匹克帶來的喜悅、溫暖和希望。
這背後,“數字孿生操作係統”的全天候保障功不可沒。同時,8000餘(yu) 個(ge) 物聯設備深入“鳥巢”末梢,使得整座場館實現智能運轉,實時“感知”自身的設備運行、能源優(you) 化、環境變化、人流信息等狀態,精準分析,動態調節能源,形成綠色低碳的最優(you) 解方案。
“從(cong) 這座數字孿生的‘鳥巢’開始,我們(men) 致力於(yu) 打造一個(ge) 個(ge) 城市智能‘微單元’,讓冬奧科技在北京開花結果,讓這座城市更智慧、更節能、更有溫度。”北京智能建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智建”)首席執行官朱傑說,自2020年2月團隊成立至今,這套人工智能物聯網智能建築操作係統,不僅(jin) 應用在一座座冬奧場館,還走進產(chan) 業(ye) 園區、居民人家,打造了多項綠色低碳示範標杆,不斷探索智慧城市建設新模式。
“複刻”一個(ge) 新“鳥巢”
國家體(ti) 育場零層,智能管理運營中心裏,一塊巨型的大屏“複刻”場館25.8萬(wan) 平方米建築空間,以及周邊55平方公裏城市空間——大屏中間,場館的數字模型清晰呈現,交通、環境、設備、安防等不同模塊內(nei) ,各種彩色的柱狀圖、餅狀圖上,8000餘(yu) 個(ge) 設備終端實時傳(chuan) 輸回來的數據一目了然。
“建築空間和設備信息模型完美融合,實現‘鳥巢數字孿生’。”朱傑指著大屏上密密麻麻的圖表,細細解讀:應用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這套係統為(wei) “鳥巢”裝上了“神經末梢”,能夠實現對場館內(nei) 全要素的監測,涵蓋能源優(you) 化智控、設備監測預警、健康環境智控、智能安防、交通調度保障、共享停車服務、公眾(zhong) 服務和數字消費8大功能。
如此龐大複雜的係統,搭建起來是不是很費勁?朱傑笑著搖搖頭:“為(wei) 冬奧服務,任何付出都是應該的。”
時間回溯到兩(liang) 年前。
2021年初,一份來自北京冬奧組委技術部的邀約,給北智建這支年輕的團隊送來好消息:北京市認定其作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和北京市智能建築集成係統的平台公司,承擔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智能建築標準製定與(yu) 頂層設計,並主導完成國家體(ti) 育場智慧化建設和升級。
這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首個(ge) 智能場館示範項目,全麵應用後,將填補原有智能建築相關(guan) 標準的空白,重要性和受關(guan) 注度不言而喻。團隊中都是80後、90後,每個(ge) 人都充滿幹勁兒(er) :又快又好地創建“鳥巢數字孿生”!
數字孿生,簡簡單單的四個(ge) 字,實現起來並不容易。團隊需要根據真實世界的“鳥巢”再創一個(ge) 與(yu) 之1比1映射的數字虛擬“鳥巢”,讓應用方可以在數字空間中預演、監測真實世界的各種情況,實現智能控製。這也意味著,實體(ti) 空間裏,成千上萬(wan) 個(ge) 點位,要布設或升級物聯設備,落到“信息維度”,需要上億(yi) 個(ge) 數據支撐,形成數十種人工智能算法……這項任務的難度不亞(ya) 於(yu) 重建一個(ge) 場館。
為(wei) 了最大限度地還原所有實際應用場景,團隊在真實空間和虛擬空間各搭建了一個(ge) “樣板”——“鳥巢”零層,運營中心裏,臨(lin) 時租一塊顯示屏,用簡易桌椅擺出操控座席;大屏上,虛擬的“鳥巢”也就位了,實時監測場館內(nei) 環境、重要機房、大型機電設備等。“不同於(yu) 傳(chuan) 統的項目開發,我們(men) 不是給應用方提供一份文字或平麵的圖畫,而是真正搭建一個(ge) 立體(ti) 樣板,讓‘數字鳥巢’先運作起來,各方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進需求,不斷完善。”北智建項目中心負責人李然是“鳥巢”數字孿生係統項目的首席工程師,“樣板”從(cong) 雛形到落地的每個(ge) 細節,他至今記憶猶新,“一群敲代碼的技術人員,不懂運維管理的業(ye) 務,為(wei) 此我們(men) 專(zhuan) 門從(cong) 物業(ye) 行業(ye) 挖來一個(ge) 團隊,對接應用方的工程、安防、管理等部門,把各方想要達到的功能需求‘翻譯’給技術人員。”
應用方提出的每一個(ge) 改進需求,團隊都不敢怠慢:他們(men) 分成多個(ge) 小組,走遍場館每個(ge) 角落,加裝物聯感知和控製節點;不斷積累環境、能源、設備、人車等數據,優(you) 化人工智能算法;配合應用方各部門,反複調試係統……朱傑回憶,那段時間,大家就睡在現場,搭個(ge) 紙箱、架上電腦就工作,機房裏大型設備運行聲音震耳,調試係統時,每個(ge) 人既要忍受噪音、還要經受半開放場館裏的“嚴(yan) 寒”考驗。
經過雙方將近1年的磨合,搭載80餘(yu) 種人工智能算法的鳥巢數字孿生操作係統最終在冬奧會(hui) 和冬殘奧會(hui) 開閉幕式“上崗”,為(wei) 觀眾(zhong) 、運營保障人員提供全方位服務保障——通過實時監測區域能耗及需求、統計計量分析,推送用能節能策略等,在不降低舒適度的情況下,為(wei) 場館節能20%至30%;實時監測預警確保了250餘(yu) 台大型機電設備安全運行;場內(nei) 的空氣品質、熱舒適、光環境等實現動態調節。
由於(yu) 在“鳥巢”的出色表現,北智建的數字孿生係統還在國家速滑館“冰絲(si) 帶”、延慶冬奧村、北京冬奧村成功實施,保障了各大冬奧場館的平穩運行。
打造智慧“碳中和”園區
以冬奧場館為(wei) 起點,北智建團隊的目光放得更長遠——他們(men) 將“冬奧經驗”遷移至更多大型公共建築智能化的升級改造,讓“智慧觸角”延伸到城市管理的各個(ge) 角落。
從(cong) 國家體(ti) 育場一直向南40公裏,位於(yu) 大興(xing) 區黃村的金隅高新產(chan) 業(ye) 園,上個(ge) 月剛剛完成智慧升級。
走進園區,一棟棟現代風格的建築高低錯落,從(cong) 園區大門到各樓宇入口,無需停下來向任何人報備,一路暢行無阻。“這就是‘無感安防’在起作用,它背後是支持整個(ge) 園區運營的低碳智能園區平台,能實現很多看不見、想不到的功能。”帶著記者走進位於(yu) A1棟的智能控製中心,一塊顯示屏清晰呈現整個(ge) 園區的數字孿生三維模型,北智建項目經理黃付軍(jun) 迫不及待地打開話匣子,“和‘鳥巢’裏那塊大屏相比,我們(men) 這塊可能沒那麽(me) ‘炫’,但是更實用。”
顯示屏正中間,一幅三維立體(ti) 圖可以一覽園區內(nei) 所有主幹道、各類樓宇、公共區域的實時場景,這是一個(ge) 園區的等比例“孿生”模型;圖像上方實時顯示著五組數據:園區總麵積27.8萬(wan) 平方米、企業(ye) 數量38個(ge) 、員工數量1643人、連接係統總數12個(ge) 、設備總數846台。立體(ti) 圖兩(liang) 側(ce) 密密麻麻分布著各類監測內(nei) 容,左側(ce) 是能源碳排模塊,包括水、電等每日的用能,停車場照明節能改造麵積,溫室氣體(ti) 排放量等;右側(ce) 是安防通行模塊,涵蓋AI攝像機、智能門禁等重點監控區域,以及入園人員和車輛的實時統計數據。
“這些物聯數據,整合了園區現有地源熱泵自控係統、變配電、給排水等基礎子係統,通過采集、匯總,集成在一個(ge) 綜合中控平台上。”黃付軍(jun) 帶著記者走進一間中控室,一張長桌上,並排放著4台電腦——最左邊的一台是園區能源碳排管理平台,實現能耗、碳排數據的全量監測和智能分析,提供能源碳排定額管理、用能診斷、效能評價(jia) 和碳資產(chan) 管理工具,為(wei) 園區碳中和提供基礎數據依據;其餘(yu) 3台分別對應監控係統、地源熱泵自控係統、配電智能監控係統,它們(men) 背後連接著成百上千個(ge) 物聯設備,能夠實時進行遠程診斷和智能預警,實現園區內(nei) 重要設備集中值守,讓用能設備更安全,服務更高效。
“這個(ge) 平台相當於(yu) 園區的‘數字中樞’,可以幫助物業(ye) 管理人員更快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黃付軍(jun) 說,為(wei) 了建設好這一“中樞”,團隊也下了不少功夫,“以變配電係統為(wei) 例,光是排查園區每個(ge) 配電室原有設備、劃分線路,就需要十幾個(ge) 工程師花上大半個(ge) 月時間,這些內(nei) 容理順了之後,還要錄入新規劃的設備信息,反複校對測試。”
項目團隊還聚焦“低碳智能”的理念,針對園區內(nei) 寫(xie) 字樓、科創企業(ye) 、酒店等不同業(ye) 態的建築,設計了不同的用能模型,最終形成一套完整的能源碳排管理係統。同時,升級改造了園區的地源熱泵自控係統、空調末端群控係統、智慧灌溉係統等節能工程。黃付軍(jun) 介紹,園區管理者通過能源碳排管理平台,對於(yu) 重點區域的空調、照明等重點用能設備進行智能分析和調控,實現按需供能,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利用閑置屋頂麵積大、無遮擋等優(you) 勢條件,進行分布式光伏發電係統規劃,為(wei) 園區提供綠色能源,直接替代傳(chuan) 統電力、降低碳排。
平台正式上線後,園區運營更加“智慧”。金隅高新產(chan) 業(ye) 園獲得了由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簽發的“碳中和證書(shu) ”,成為(wei) 金隅集團首個(ge) “碳中和”園區。
讓溫暖“精準”入戶
“往年冬天,一趕上大風天兒(er) 或者突然降溫,屋裏就冷颼颼的。今年一直挺暖和,隻穿一件單衣就行了。”談起對今年供暖季的感受,朝陽區和平街十區的居民們(men) 連連豎起大拇指。
這個(ge) 有著1300餘(yu) 戶居民、60多年樓齡的老小區在2022年10月完成了智慧化供熱改造,實現溫暖“精準”入戶,依托的也是北智建的科技力量。
冬奧會(hui) 剛結束,北京首開城市運營服務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首開城運集團”)就向北智建遞出橄欖枝。在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hui) 的指導下,作為(wei) 北京市智慧熱力三大試點之一,北智建配合該集團率先開展161.5萬(wan) 平方米的居民社區建築智能化供熱改造工作。
“從(cong) 20多萬(wan) 平方米,到160多萬(wan) 平方米,從(cong) 一座場館、一個(ge) 園區,到城市中的一片區域,我們(men) 麵對的挑戰升級了。”接到任務後,朱傑默默在心裏算了筆賬,“表麵上看到的是建築麵積翻了8倍,更深層的難點是,相較於(yu) 單一的場館和建築,本次試點範圍內(nei) 的供熱建築相對複雜,其中包括不少老舊小區,很多問題需要我們(men) 去現場調研,逐一解決(jue) 。”
要趕在2022年冬季供暖之前,完成首開城運集團在管的朝陽區、豐(feng) 台區多個(ge) 街道所屬的10餘(yu) 個(ge) 小區近20處鍋爐房和熱力站的智慧供熱改造,留給團隊的時間緊迫。從(cong) 初春到仲夏,李然帶領團隊,一次次調研、詳細摸排試點小區的實際情況,協力合作,拿出了一份詳細的設計方案。
從(cong) 場館、園區保障,轉到城市供熱,變化在哪?李然解釋,在真實空間裏,每個(ge) 小區點位需要布設大約1000個(ge) 物聯設備,首開城運集團在管12個(ge) 行政區、115個(ge) 街道所屬的400餘(yu) 個(ge) 小區,這意味著40萬(wan) 餘(yu) 個(ge) 物聯設備將接入城市“微單元”,再將這些“末梢”與(yu) 虛擬空間裏的數字平台連接,實現對每個(ge) 點位的“智控”,精準按需供熱,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
“相比‘鳥巢’的8000個(ge) 點位,智慧供熱平台要一下接入50倍量級的數據,對平台並發處理數據的能力要求更高了。”李然說,為(wei) 了保證項目從(cong) 試點順利過渡到全麵應用,團隊做好萬(wan) 全的準備,運用人工智能、物聯網、雲(yun) 計算、大數據、地理信息係統及數字孿生技術,打造了一個(ge) 更加高效的智慧供熱平台,“在虛擬空間裏構建數字供熱場景,數據處理效率提升幾十倍,實現對真實空間內(nei) 的全量物聯感知監測、深度分析、智能策略控製等。”
2022年11月,智慧供熱平台正式上線,在首開城運集團的中控大廳裏,一塊顯示屏上,縱橫交錯的黃色線條組成一張城市供暖平麵圖,通過電腦端控製,這張圖還能變“立體(ti) ”——移動鼠標,輕點屏幕,一個(ge) 個(ge) 建築樓宇呈現在平台上,選擇某個(ge) 小區、某棟樓宇,顯示的畫麵更細,鍋爐房內(nei) 每一根管線都被完整“複刻”。
“從(cong) 設備級到建築級,再到城市級,我們(men) 讓城市的供熱場景實現了由微觀到宏觀的‘數字孿生’。”朱傑介紹,這個(ge) 智慧供熱平台涵蓋熱源端、熱力站、單元樓棟和居民用戶在內(nei) 的整個(ge) 供熱環節,實現能源計量與(yu) 數據采集、能源智能控製、數據交互與(yu) 分析管理,通過負荷預測、數據分析和運行策略優(you) 化,取代以往的人工手動設置供熱,實現自動調節,按需供熱、精準供熱。
“智控”如何實現?朱傑解釋,以往供熱一線的工人是按照經驗,通過主觀判斷和計算來進行分配式的供熱,像調節熱力閥這樣的技術活兒(er) ,機器必須充分領會(hui) 工人師傅們(men) 的智慧,讓冷冰冰的算法變得更有溫度。
為(wei) 此,北智建團隊中的數據分析師、算法工程師與(yu) 首開城運集團的供熱運營專(zhuan) 家們(men) 合作,在平台驗證階段再次到現場實地走訪、調研,向一線工人們(men) 請教不同天氣、不同樓宇采用的供暖策略,學習(xi) 供暖係統水力平衡調節等技巧,“比如熱力閥門的開度是二分之一還是四分之一,這些需要人工上手調節的環節,我們(men) 要讓計算機係統也用‘手’實現。”
最終,經過多輪探討、反複驗證,一套“監管控”一體(ti) 化智慧供熱管理係統問世。
“這套係統中,凝結了供熱專(zhuan) 家們(men) 常年在現場總結的經驗,也融入了人工智能、物聯網的智慧。”朱傑打了個(ge) 形象的比方,它就像一個(ge) 經驗豐(feng) 富、24小時不休息的“供熱站長”——融合了多種智能算法的數字供熱場景模型,就是智慧供熱係統的“大腦”;小區樓宇加裝的溫度、壓力、流量、熱量以及居民家中的室溫采集器,就相當於(yu) 智慧供熱係統的“眼睛”;建築物內(nei) 安裝的自動化調節電動閥門和裝置,就是智慧供熱係統的“手”。“不僅(jin) 能實現對用戶用熱和溫度數據的全量采集和監控,還能根據不同樓層、不同朝向住戶實際的溫度,合理調節供熱量,使按需供熱成為(wei) 常態。”
率先完成160餘(yu) 萬(wan) 平方米的智慧供熱試點建設後,在未來的三個(ge) 供暖季,智慧供熱平台覆蓋麵積將擴大到2489萬(wan) 平方米。
北智建技術人員全部守候智慧供熱平台,隨時待命。“萬(wan) 一出現故障,加緊排除,確保整套係統運轉穩定、可靠。”朱傑說,從(cong) 低碳建築到低碳城市,助力建築、園區、城市的低碳智能建設,他和團隊期待著,為(wei) 更多城市“微單元”裝上“神經末梢”,打造北京智慧城市建設新模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