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恢複標準化示範區建成7個多月 野鴨湖新濕地迎30多種“新朋友”
黃鼬在修複完成的野鴨湖濕地示範區活動(資料照片)。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供圖
蒼鷺、草鷺、豹貓、貉、東(dong) 方大葦鶯……去年7月,北京市野鴨湖濕地生物多樣性恢複標準化示範區建成。7個(ge) 多月來,示範區陸續迎來多位“新朋友”。人工監測、紅外錄影顯示,30餘(yu) 種鳥類、獸(shou) 類、昆蟲在其中活動、覓食。這是記者近日從(cong) 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獲悉的。
從(cong) 野鴨湖濕地公園大門向北,通往濕地深處的道路兩(liang) 旁,是去年7月修複完成的濕地生物多樣性恢複標準化示範區,麵積100餘(yu) 畝(mu) 。淡黃色的蘆葦掩映著靜謐的水麵,一片片、一叢(cong) 叢(cong) 。拿起望遠鏡,幾隻美麗(li) 的文須雀出現在視野裏,黃色的小嘴銜著幹草,在蘆葦下部築巢,儼(yan) 然一隻隻躍動的精靈。
“以前,鳥兒(er) 很少到這兒(er) 來。”延慶區自然保護地管理處科研監測科副科長劉均平說,修複前,這裏主要是大片草地,由濕地旱化形成,狗尾草、楊樹自由生長,沒有水、植物單一。
距離此處1公裏,是位於(yu) 媯水河下遊、官廳水庫入庫口的馬營河下遊,這是官廳水庫倒灌形成的一條河流。從(cong) 馬營河取水,通過地形改造、水係連通,示範區營造淺水區、深水區、生境島、林分結構優(you) 化區四大區域,滿足不同動植物的生境。
不同鳥類對棲息環境、水位要求不一樣,例如深度為(wei) 40厘米至50厘米的淺水區,是鷺類等大型涉禽喜愛的地方;50厘米至150厘米深的水域,是綠頭鴨、赤麻鴨嬉戲的天堂;2米以上的深水區,則是青頭潛鴨、紅頭潛鴨等潛水高手們(men) 深入水中捉魚覓食、大展身手的地帶。
示範區還分布著大大小小的生境島,大的足有100多平方米,小的隻有幾平方米,它們(men) 高出水域四五十厘米以上,與(yu) 環園路隔水相望,不受人類擾動,是涉禽類、遊禽類的家園。秋季,“大長腿”蒼鷺在小島上逐草安居、“占地為(wei) 王”,在蘆葦叢(cong) 中捕食,在灘塗上曬太陽,孵化出一隻隻小蒼鷺。
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建於(yu) 1997年,26年來,一直致力於(yu) 修複濕地、不斷優(you) 化生態環境,至今修複的濕地達2萬(wan) 餘(yu) 畝(mu) 。“最初修複濕地以引水為(wei) 主,解決(jue) 大麵積旱化的最緊要問題。”劉均平說,近年來,修複濕地則更為(wei) 精細,注重營造不同的動植物生境。
此次示範區建設就是一次精細化的進步。與(yu) 以往不同,首次增加了林分結構優(you) 化區。這原是湖區東(dong) 側(ce) 的一片人工林,曾遍植楊樹。修複中,疏伐了部分楊樹,讓陽光照到林下,補植了桑樹、金銀木、海棠等鳥兒(er) 喜愛的食源植物,林下種植了二月蘭(lan) 、紫花地丁等草本植物。監測發現,老鼠、灰喜鵲、蜜蜂等都在其中取食。“在野鴨湖濕地,存在著陸生和水生脊椎動物、水生無脊椎動物、昆蟲、土壤動物、水生植被、陸生植被等各類動植物,理想的濕地應該讓生態鏈上的每一種動物都有適宜的生存環境。”北京師範大學鳥類學專(zhuan) 家趙欣如說,通過增加林分結構優(you) 化區,植被好了,大量的低等無脊椎動物豐(feng) 富起來,食蟲鳥類、植食鳥類、雜食鳥類自然會(hui) 變多,生物多樣性也會(hui) 豐(feng) 富。
果然,建成短短幾個(ge) 月,示範區就陸續迎來多位“新朋友”。人工監測、紅外錄影顯示,蒼鷺、草鷺、大白鷺、斑嘴鴨、豹貓、貉、狗獾、紅尾伯勞、環頸雉、東(dong) 方大葦鶯等30餘(yu) 種鳥類、獸(shou) 類、昆蟲在其中活動、覓食。小動物們(men) 有吃有喝,在濕地裏暢意休憩,野鴨湖煥發著勃勃生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