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三對跨國夫妻眼中的順義

發布時間:2023-02-28 09:16:00來源: 北京日報

  從(cong) 農(nong) 業(ye) 大區到時尚都市,京郊順義(yi) 在過去的十餘(yu) 年間實現華麗(li) 轉身,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選擇這裏作為(wei) 定居地。

  為(wei) 了解析國際化浪潮中順義(yi) 的發展密碼,上周,記者采訪了三對生活在順義(yi) 的跨國夫妻,通過他們(men) 的親(qin) 身經曆,講述他們(men) 眼中的變與(yu) 不變。

  偏僻小城蛻變成時尚地標

  在挪威姑娘陳歐娜眼中,順義(yi) 曾經是一處偏僻冷清的小城。

  2008年,14歲的陳歐娜因父親(qin) 工作調動隨父母來到中國,在順義(yi) 的一所國際中學就讀。“就感覺特遠,啥都沒有,買(mai) 個(ge) 化妝品還得去望京。跟朋友聚會(hui) ,也總往市裏跑。”說起剛來到順義(yi) 的生活,陳歐娜的記憶仍然很鮮活,“15號線地鐵剛開通那會(hui) 兒(er) ,車廂裏都見不著人,哪有現在這麽(me) 熱鬧!”

  如今再提起順義(yi) ,實在很難與(yu) “冷清”二字掛上鉤。今天的北京,經濟結構與(yu) 城市發展快速轉型。作為(wei) 首都機場所在地、首都國際交流的對外“門戶”,順義(yi) 自然隨之轉型發展。

  一所所國際學校選址落戶,低密度洋房、別墅、小區鱗次櫛比,祥雲(yun) 小鎮、榮祥廣場、歐陸廣場等極具國際化特色的新商圈興(xing) 起,上萬(wan) 名來自全世界各個(ge) 國家和地區的朋友來到這片充滿機遇的土地。若是在周末來逛街,遇見“洋麵孔”可不是件稀奇事。

  曾在順義(yi) 讀書(shu) 的陳歐娜,在北京結識了她的中國丈夫,兩(liang) 人在選擇結婚定居的地方時,陳歐娜拿準了主意要留在順義(yi) 。“一方麵是這邊有很多認識的親(qin) 戚朋友,另一方麵是因為(wei) 順義(yi) 的生活很閑適,車沒那麽(me) 多,人口密度低,而且公園很多,河流也非常漂亮,生態環境特別好。”陳歐娜說,現在,順義(yi) 買(mai) 什麽(me) 東(dong) 西都方便,住在市裏的朋友也經常來順義(yi) 聚會(hui) 。“尤其外賣特別快。有一次寶寶紙尿褲用完了,下單當晚就送來了。”

  前不久,陳歐娜帶著寶寶回了一趟挪威,兩(liang) 相對比更讓她感慨。“那邊能點外賣的餐館特別少,點個(ge) 披薩90多元,快遞費200多元,還沒有電子支付、共享單車,真有點不習(xi) 慣。”

  農(nong) 業(ye) 大區崛起為(wei) 機遇之城

  同樣切身感受到順義(yi) 發展變化的,還有北京小夥(huo) 張鼎然和他的德國媳婦珍妮。

  在順義(yi) 中德大廈三層,張鼎然正在跟同事一起籌備第二屆中德葡萄酒文化節。這裏,承載著張鼎然事業(ye) 的新起點——塔噠文化。“2021年4月我們(men) 回到北京,注冊(ce) 創辦了這家公司。第一場活動是在祥雲(yun) 小鎮舉(ju) 辦的德國文化節,緊接著就收到了順義(yi) 區經信局和中德產(chan) 業(ye) 園管委會(hui) 的邀請,沒什麽(me) 猶豫,我們(men) 很快就將公司整體(ti) 搬到了中德產(chan) 業(ye) 園。”張鼎然說。

  作為(wei) 一個(ge) 土生土長的北京孩子,張鼎然對順義(yi) 並不陌生。“小時候,印象中這裏就是個(ge) 大農(nong) 村,到處都是農(nong) 田,我們(men) 一般就找個(ge) 河邊,帶著吃的喝的野營。過節時,我們(men) 還專(zhuan) 門跑來放煙花。”張鼎然說,自己打小在朝陽大山子地區長大,因為(wei) 離著順義(yi) 很近,小時候經常到這邊郊遊。

  從(cong) 高中開始,張鼎然就到英國讀書(shu) ,隨後又留在英國工作。直到2017年,他回國創業(ye) 。“後來我去德國開始新的工作,在那裏認識了珍妮。”張鼎然回憶,那時候兩(liang) 人在德國的發展都不錯,在上市公司工作,但珍妮很喜歡中國,她曾經在北京大學讀書(shu) ,每年都會(hui) 到中國旅行。“所以我們(men) 就決(jue) 定回國定居發展。”張鼎然頓了頓接著說,“可要說在順義(yi) 創業(ye) ,以前還真沒想過。”

  想法的轉變,是因為(wei) 看到了機遇。張鼎然和珍妮在北京的新事業(ye) ,主要以中德兩(liang) 國文化交流活動為(wei) 主。位於(yu) 順義(yi) 的中德產(chan) 業(ye) 園成了他們(men) 事業(ye) 發展的起跑線。中德產(chan) 業(ye) 園自2021年年底正式開園後,集聚了奔馳、寶馬、Ameco等73家德資企業(ye) ,其中德國隱形冠軍(jun) 企業(ye) 25家,實現工業(ye) 總產(chan) 值近300億(yi) 元。

  從(cong) 接觸到落戶,張鼎然和珍妮幾乎瞬間作出了決(jue) 定。“公司落戶到中德產(chan) 業(ye) 園的過程特別省心。政策上的事,有產(chan) 業(ye) 園的專(zhuan) 班全程指導,還給我們(men) 提供了很多合作機會(hui) 。”張鼎然說。

  對今年的預期,張鼎然更是信心滿滿,“在與(yu) 外方交流中明顯感覺到,他們(men) 對中國經濟非常看好。今年我們(men) 已經定下了10餘(yu) 場文化交流活動。”

  開放包容文化底色不變

  撫今追昔,城市的發展滄海桑田,但傳(chuan) 統文化代代傳(chuan) 承下來的合作、交流、熱情、和諧、包容等特質,已積澱成為(wei) 中國式社區的精神內(nei) 核。順義(yi) 成為(wei) 當下北京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不僅(jin) 僅(jin) 是因為(wei) 首都機場的地緣優(you) 勢,更離不開多元包容的文化底色。

  2013年,西班牙姑娘龍小西來到北京,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讀書(shu) 。畢業(ye) 後,她選擇留在中國工作,並經朋友介紹認識了她的愛人——一位湖南小夥(huo) 。2019年,夫妻倆(lia) 從(cong) 三元橋搬到了順義(yi) 空港街道的香蜜灣社區居住。

  “我們(men) 很喜歡旅行,這裏離機場比較近,而且居住環境品質高,生活也方便。”龍小西坦言,一開始選擇到順義(yi) ,主要是由於(yu) 區位優(you) 勢,但很快,她就深深愛上了這裏。

  這份情誼,源自鄰居們(men) 的熱情。龍小西喜愛貓咪,經常救助流浪貓。漸漸地,她的身影不再孤單。“社區裏很多人都來幫我,通過救助流浪貓,我認識了很多好朋友。她們(men) 讓我感覺到,我雖然是外國人,但不是外人。”龍小西說。親(qin) 切友善的社區氛圍,讓她越來越有融入感、參與(yu) 感、歸屬感。她和鄰居們(men) 還一起成立了社區愛貓協會(hui) ,籌集喂養(yang) 資金、尋覓領養(yang) 家庭,為(wei) 多隻流浪貓找到了新家。

  遠親(qin) 不如近鄰,這句人們(men) 常說的諺語蘊含著海納百川的胸懷,亦是國際社區多元共融的文化基底。

  香蜜灣社區內(nei) ,居住著大使館家屬、外籍教師、國際貿易從(cong) 業(ye) 人員等來自10多個(ge) 國家的130餘(yu) 名外國友人。不同文化背景的外籍居民如龍小西一樣融入到社區大家庭,成為(wei) 一家人。來自加拿大的洛林通過在線英語小課堂,義(yi) 務為(wei) 孩子們(men) 講解精選的兒(er) 童英文繪本;來自玻利維亞(ya) 的瑪麗(li) 亞(ya) 主動報名成為(wei) 誌願者,參加社區內(nei) 的公益活動……目前,香蜜灣的外籍居民逐步成為(wei) 國際化社區治理的重要力量,通過中外居民的文化交流和深層互動,推動社區居民共處、共享、共融。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