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九道灣的糧倉記憶

發布時間:2023-03-09 09:50:00來源: 北京日報

  央視八套正在熱播《情滿九道彎》,這是繼《情滿四合院》之後又一部關(guan) 於(yu) 老北京生活的熱播劇。九道彎胡同在北京哪裏?又是因何得名?其實這條胡同應該寫(xie) 作“九道灣”,電視劇做了藝術化處理,去掉了原有地名的三點水偏旁。這片區域就在北新橋路口的東(dong) 南,其周邊有著非常悠久的曆史,在明代這裏還曾是一處重要的糧倉(cang) ,被稱為(wei) “新太倉(cang) ”。近四十年前,九道灣被搬上過屏幕,成為(wei) 北京胡同的“代言人”。

  1 紀錄片中的九道灣

  1984年,為(wei) 迎接新中國成立35周年,由應小英擔任導演,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攝了紀錄片《老北京的敘說》,通過一位80歲的“老北京”的敘說,將他在這座古都裏的所見所聞展現在觀眾(zhong) 們(men) 的麵前,用老人家自己的話說,這些“所見所聞,確係曆史的真實,沒有一丁點兒(er) 虛構”。九道灣在四十年前的樣子,被這部影片真實地記錄下來。

  “九道灣,聽這個(ge) 名兒(er) 就知道它不像一般胡同那樣直直的。這兒(er) 小門小戶大雜院多,住房擁擠,可是胡同裏的事情卻井井有條。”伴隨著老人家的這段講述,我們(men) 能夠在畫麵中看到昔日胡同中排隊買(mai) 菜、打芝麻醬的居民,搭伴上下學的孩子,胡同裏“遛娃”的家長,以及在自家院門前打掃衛生的大媽。“一清早兒(er) ,上學的上學,上班的上班,老人們(men) 把家務管起來。退休的老人,各自在院裏尋找自己的樂(le) 趣。”

  彼時的北京城,還沒有那麽(me) 多私人小汽車,大家在胡同裏的活動空間比較大,甚至在房前屋後還能看到小麵積的綠化景觀。筆者最近走訪了九道灣周邊的街巷,最為(wei) 驚喜的一個(ge) 發現,是這段近四十年前的影片中所拍攝的街巷格局,至今沒有太大的變化,有些街邊綠化也得以保存到了今天。視頻中四合院門口的小鬆樹,如今已經有數米之高了,路北側(ce) 的幾棵大楊樹也依舊完好如初。筆者沿街遇到了聚在一起聊天兒(er) 的街坊,向他們(men) 問及這部紀錄片以及片中的內(nei) 容時,老街坊們(men) 都說知道,有的人還認出了片中賣菜的老大爺。

  四十年的滄海桑田改變了很多,不過九道灣周邊的格局沒有太多變化,還是曲徑通幽。筆者騎著車竟迷了路,不禁感慨這九道灣真的是像迷宮一般。“原先的四合院成了大雜院,原先的大雜院,東(dong) 搭一個(ge) 廚房,西搭一間小屋,院裏隻剩下走人的‘夾條兒(er) ’了。”片中所說的大雜院主要形成於(yu) 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那時很多居民開始在院子裏搭建地震棚,後來有些就漸漸成了小房子。最終你蓋一間,我也蓋一間,住房緊張的問題稍微得到了緩解,但院子裏的公共空間卻幾乎被占盡了,原本整潔的四合院變得滿滿當當,快到了沒有地方下腳的境地。“九道灣,好多人家都這樣,不缺錢花,有成套家具,有電器設備,就是缺房子!老街舊鄰們(men) 說,如今這大雜院、這小胡同有點兒(er) 盛不下咱們(men) 咯!”片子的結尾講出了胡同住房難的問題,也為(wei) 後麵講述環境整治的內(nei) 容做了一個(ge) 鋪墊。

  九道灣地區沒有規模比較大的宅院,而以小門小戶居多,這和它的發展曆史有很大關(guan) 係。

  

  

  

  

  九道灣社區四十年今昔對比

  2 昔日糧倉(cang) 蹤跡難覓

  翻開明代北京城的平麵圖,是找不到九道灣這個(ge) 地名的,相應的位置上標注著“新太倉(cang) ”三個(ge) 字。說起這個(ge) 地名,住在周邊的居民並不陌生,九道灣胡同向東(dong) 不遠,一條南北向、幾乎貫穿了整個(ge) 街區的胡同,至今還被稱為(wei) 新太倉(cang) 胡同,在胡同的北口,前幾年還修建了一座仿古式的牌樓,上書(shu) “新太倉(cang) ”三個(ge) 大字,喻示著其周邊街區所承載的一段曆史往事。

  除此之外,在九道灣的西側(ce) 還有一條名為(wei) “西倉(cang) 門”的胡同,再加上其南側(ce) 東(dong) 四十四條曾經用過“新太倉(cang) 南門”的地名,我們(men) 就能夠在現代地圖上隱約勾勒出這座昔日糧倉(cang) 大致的範圍:北至石雀胡同,南迄東(dong) 四十四條,東(dong) 到北溝沿胡同,西達板橋胡同(清代名為(wei) 永寧寺胡同,以該胡同北口路西一座“古刹永寧禪林”而得名)。

  單從(cong) 一個(ge) “新”字我們(men) 就能看出這座糧倉(cang) 的曆史相對來講沒有那麽(me) 悠久。與(yu) 之相對的“舊太倉(cang) ”,位於(yu) 其東(dong) 南方,朝陽門內(nei) 大街路北,即元代的太廟舊址北側(ce) 。元大都時期這裏即為(wei) 糧倉(cang) ,其功能多半和元太廟的祭祀有關(guan) 聯。新太倉(cang) 建設完畢後,這座太倉(cang) 便被冠以“舊太倉(cang) ”的名字了。到了清代,舊太倉(cang) 內(nei) 修築了三道牆,將一個(ge) 大倉(cang) 庫基本平均劃分為(wei) 四個(ge) 東(dong) 西窄、南北長的區域。其中最靠東(dong) 和最靠西的兩(liang) 部分,分別被命名為(wei) 南新倉(cang) 和富新倉(cang) ,並分別在圍牆開有倉(cang) 門。中間的兩(liang) 個(ge) 部分,靠東(dong) 的沿用了原有舊太倉(cang) 的名稱,倉(cang) 門開在圍牆的南側(ce) ,西邊的則被命名為(wei) 興(xing) 平倉(cang) ,倉(cang) 門開在了北側(ce) 。

  筆者利用成圖於(yu) 乾隆十五年的京城全圖,拚湊出了這座倉(cang) 庫的樣貌,並用不同顏色的記號筆對倉(cang) 庫的圍牆以及內(nei) 部的水道網做了勾勒。說起這些水道,其功能主要是負責雨季的排水。糧倉(cang) 最怕的就是潮濕,因此在雨水充足甚至是過量的季節,及時排掉存蓄下來的積水,對於(yu) 糧食的保管至關(guan) 重要。不僅(jin) 是舊太倉(cang) ,位於(yu) 其北側(ce) 的海運倉(cang) 和北新倉(cang) (利用元大都的崇仁行用庫改建而來)院內(nei) ,也同樣是溝渠遍布。明代的新太倉(cang) 內(nei) 也應該有類似的排水溝渠,甚至直到今天原新太倉(cang) 舊址東(dong) 牆附近的胡同還被命名為(wei) “北溝沿”胡同。

  到了清代,新太倉(cang) 不再作為(wei) 倉(cang) 庫使用並對百姓開放,人們(men) 便紛紛進入到舊有的倉(cang) 房,沿著這些溝渠,在空地上修蓋住房。從(cong) 乾隆時期保存完好的倉(cang) 庫平麵圖來看,可供人們(men) 搭蓋住房的區域不是很寬裕,因此在這一區域裏沒有大型住宅院落出現。

  這也就為(wei) 我們(men) 解釋了上文提到的九道灣街巷的布局特點。不僅(jin) 這裏,附近諸如新太倉(cang) 二巷等胡同,也都是彎彎曲曲的造型。之所以拐彎比較多,極有可能是古倉(cang) 房院落中排水溝渠走向造成的。溝渠雖然已經填平,但其原有的布局卻以如今這些曲折的街巷得以體(ti) 現。清初新太倉(cang) 不再作為(wei) 倉(cang) 庫使用,原有的糧倉(cang) 外牆、倉(cang) 房、溝渠、倉(cang) 門隨著歲月的變遷而蹤跡難覓了,但難得的是這一帶的城市肌理仍然保存較好,原有倉(cang) 庫的四至尚比較清晰。

  3 北新橋的橋在哪裏

  一提起北新橋,人們(men) 便會(hui) 想到簋街、雍和宮、鎖龍井……不過,一個(ge) 重要問題是:北新橋的橋在哪裏?

  從(cong) 北新橋地鐵站C口出來,正對著一條東(dong) 西走向的胡同:石雀胡同。這條胡同的特別之處在於(yu) 很多人容易把它的讀音讀錯,隻有長期生活在這一帶的老北京,或是對北京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才能知道怎麽(me) 讀。這裏麵的“雀”字,發音是“巧”,而不是“確”。這和老北京稱麻雀為(wei) “家雀(音巧)兒(er) ”是一個(ge) 道理。這麽(me) 解釋,並不是說該胡同的得名和一隻石頭雕刻成的麻雀有關(guan) ,實際上“石雀”其實是“石橋”的訛傳(chuan) ,也就是說該胡同的本名應該是“石橋胡同”,這在乾隆年間的京城全圖中可以得到印證。而這裏所說的石橋,就是大名鼎鼎的北新橋。筆者認為(wei) 該胡同當年是正對著北新橋的,而且這座橋所呈的走向,應該是東(dong) 西向的。

  乾隆京城全圖中北新橋周邊已經沒有任何河道或橋體(ti) 的標注,這說明至少在乾隆年間,北新橋已經無存,而僅(jin) 僅(jin) 剩下地名了。據一些老人的口述回憶記載,清末北新橋東(dong) 北把角兒(er) 的精忠廟前,還有一些橋墩構件遺存,但究竟是否為(wei) 北新橋的遺存,有待考證。不過,從(cong) 周邊的地名如九道灣、板橋胡同等來看,這一區域的確存在過溝渠,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新太倉(cang) 的排水通道。

  在石雀胡同的南側(ce) ,還有一條板橋胡同,這裏為(wei) 我們(men) 提供的信息是,在北新橋南側(ce) ,曾經還有過一座木板橋,這座木板橋應該是架設在新太倉(cang) 的排水渠上的。從(cong) 新太倉(cang) 東(dong) 側(ce) 有“北溝沿”的名稱來看,倉(cang) 庫東(dong) 側(ce) 有一條排水渠,是否可以猜測當年在西牆附近也有一道南北向的水渠,然後先在上麵架設了一座木板橋,隨著使用頻率日增,橋梁的磨損程度逐漸加大,於(yu) 是在板橋的北麵新建了一座石橋,於(yu) 是“北麵新建的石橋”,到後來也就成為(wei) 了“北新橋”。

  北新橋路口東(dong) 北角精忠廟裏的一口水井,總能成為(wei) 老北京茶餘(yu) 飯後的談資,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鎖龍井。

  傳(chuan) 說在建北京城的時候有一條蛟龍興(xing) 風作浪,使得這裏成為(wei) 一片苦海。於(yu) 是劉伯溫設計擒獲蛟龍,並把它鎖在一座橋旁的海眼裏。蛟龍問劉伯溫什麽(me) 時候可以把它放出來?劉伯溫回答道:“你就盼著這座橋什麽(me) 時候舊了,你就能出來了。”然後劉伯溫將這座橋命名為(wei) 北新橋,意味著這座橋永遠都不會(hui) “舊”,蛟龍也就不能再出來興(xing) 風作浪了。實際上,牽頭規劃建設北京城的是劉秉忠,並不是劉伯溫,不過後者名氣大,民間故事附會(hui) 一下。

  北新橋一帶的商業(ye) 老字號引人關(guan) 注,東(dong) 側(ce) 的簋街是一處美食天堂,南側(ce) 路東(dong) 吳裕泰、稻香村、天福號,無一不在向我們(men) 訴說著延續了幾百年的繁華。當年作為(wei) 糧倉(cang) 使用的九道灣、新太倉(cang) ,如今周邊仍然充滿著人間煙火氣,這也算得上是曆史的一個(ge) 巧合吧。

  這裏峽穀“九道灣”

  郭冠榮

  除了北新橋的九道灣,北京還有多個(ge) 叫九道灣的地方,在京城東(dong) 北方向距離東(dong) 直門88公裏的密雲(yun) 區石城鎮,就有一個(ge) 九道灣。相同之處是地形都是彎彎曲曲的,不同的是,密雲(yun) 的這個(ge) 九道灣是個(ge) 峽穀,峽穀中有河,風光十分秀美。

  說到九道灣峽穀,首先要提到雲(yun) 蒙山。雲(yun) 蒙山是北京地區的名山,呈南北走向,山體(ti) 龐大且險峻異常,形成年代距今已有1.23億(yi) 年,跨越密雲(yun) 、懷柔兩(liang) 區,主峰“小西天”位於(yu) 密雲(yun) 區西部的石城鎮,海拔高1414.7米。因為(wei) 眾(zhong) 多景觀與(yu) 黃山非常相似,也稱“北方小黃山”,是京北著名的道教聖地,道教文化源遠流長。相傳(chuan) 戰國時代著名思想家、軍(jun) 事家、教育家鬼穀子曾在此山中修身養(yang) 性,觀天象、思天下,並傳(chuan) 授兵法給孫臏、龐涓等徒弟,山上還有孫臏廟、鬼穀子山寨等遺址。

  九道灣峽穀是雲(yun) 蒙山自然形成的一處較大峽穀,為(wei) 東(dong) 西走向,東(dong) 起密雲(yun) 水庫,西至雲(yun) 蒙山主峰,北靠雙石控山,南倚斑馬山。四周群山聳立,九道灣河蜿蜒其間。峽穀內(nei) 植被豐(feng) 富,奇峰幽洞,蒼鬆翠柏,潭深瀑急,尤其以怪石居多,如龜蛙石、腳印石、臥龍石、令箭石、夫妻石、鎖溪石、福石、神石等等,有的惟妙惟肖,有的嶙峋起伏,有的孤傲獨立,每個(ge) 都如刀削斧鑿一般,為(wei) 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力作。

  密雲(yun) 一帶自古戰亂(luan) 頻發。明代時為(wei) 了加強京師北部的防禦在此修築長城。明長城穿越九道灣峽口而過,在其北側(ce) 有一個(ge) 著名關(guan) 口,叫鹿皮關(guan) ,南側(ce) 則修建了五座敵樓。鹿皮關(guan) 距離九道灣峽口處不足5公裏,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為(wei) 陡峭的山峰,長城依山勢而建,從(cong) 兩(liang) 山的頂部直插穀底,穀底為(wei) 波濤洶湧的白河,是密雲(yun) 水庫的兩(liang) 大水源之一。關(guan) 口就建在白河西岸,河上架巨木為(wei) 閘、岸邊砌毛石為(wei) 牆。關(guan) 門較小,僅(jin) 容一人一騎通過,易守難攻。這是古人巧妙利用地形以禦敵的典型方法。遠遠望去,東(dong) 西兩(liang) 側(ce) 懸崖峭壁上紋路縱橫,色彩斑駁如鹿皮,因而得名“鹿皮關(guan) ”。1971年,在鹿皮關(guan) 外北側(ce) 的白河上,修建了一座東(dong) 西長達百米的拱式大橋,因靠近鹿皮關(guan) 而稱“大關(guan) 橋”。

  南側(ce) 五座敵樓距離九道灣峽口處約兩(liang) 公裏。五座敵樓建於(yu) 山峰險峻之處,遙相呼應,因此得名“五座樓”。最高處的五號敵樓海拔九百餘(yu) 米,周邊地勢非常險峻,其靠外一側(ce) 均為(wei) 懸崖絕壁。雖是長城,卻不見敵樓之間有高大的城牆連接。原來這裏根本不用建城牆,長城外側(ce) 陡峭的懸崖就像一道城牆,可以阻擋千軍(jun) 萬(wan) 馬。五座樓也成了密雲(yun) 長城的獨特風景。

  九道灣所在地區還是平北著名的革命老區,附近分布著對家河、水川、小梁子、大澗、化水峪、蓮花瓣、二道溝等十餘(yu) 個(ge) 自然村。1938年冀東(dong) 大暴動後,為(wei) 開展冀熱察區的抗日鬥爭(zheng) ,中共冀熱察區黨(dang) 委提出“鞏固平西、堅持冀東(dong) 、開辟華北”三位一體(ti) 戰略任務。八路軍(jun) 曾兩(liang) 次試圖開辟豐(feng) (寧)灤(平)密(雲(yun) )根據地,均未成功。直到1940年春,八路軍(jun) 晉察軍(jun) 區第十團在團長白乙化率領下進入雲(yun) 蒙山,開辟豐(feng) 灤密根據地,率先來到峽穀內(nei) 的對家河村,抗日的烽火第一次在九道灣點燃。八路軍(jun) 與(yu) 當地百姓一起,依靠山深林密的絕佳地形,迅速開展起轟轟烈烈的抗日戰爭(zheng) 。

  豐(feng) 灤密三縣聯合政府辦公場所也隱蔽於(yu) 九道灣附近的山中。1941年冬天,偽(wei) 滿和華北日偽(wei) 軍(jun) 在豐(feng) 灤密根據地瘋狂實施“三光”政策,製造了東(dong) 西、南北各長約120裏的“無人區”,九道灣就在核心地帶,生存環境非常艱苦,鬥爭(zheng) 非常嚴(yan) 酷。九道灣附近村莊的百姓在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始終與(yu) 抗日隊伍團結一心,廣泛開展起了遊擊戰、麻雀戰,靈活有效地打擊來犯之敵。

  抗日隊伍隱藏在深山裏,沒有房屋就住山洞和長城樓子,沒有糧食就挖野菜、剝樹皮,堅決(jue) 執行黨(dang) 的“區不離區,縣不離縣”的指示。當地群眾(zhong) 在山頭插上“消息樹”,白天情況緊急時,將消息樹向敵人來的方向放倒,放哨的人遠遠就會(hui) 看到。這些消息樹被稱為(wei) “樹電話”,都設在又高又陡的山上,敵人恨透了但也無可奈何。

  1942年4月,日偽(wei) 軍(jun) 在雲(yun) 蒙山製造了震驚平北的臭水坑慘案,豐(feng) 灤密聯合政府沈爽縣長壯烈犧牲,這令抗日軍(jun) 民與(yu) 敵人鬥爭(zheng) 的信念更加堅定了。不久後,地雷的製造方法傳(chuan) 入九道灣地區,當地軍(jun) 民廣泛開展地雷戰,在河岸邊、土路上、石頭下和院門邊埋設地雷,效果奇佳。大家還根據山勢地形,用上了踏雷、拉雷、串雷、子母雷、天女散花雷、水雷等各式各樣的地雷,埋雷方法更是花樣迭出、虛實莫測,使敵人吃盡了苦頭。直到1948年底密雲(yun) 解放,九道灣地區的百姓才當家做了主人。上世紀90年代初,因為(wei) 交通不便、自然災害頻發等原因,九道灣附近很多自然村搬離了深山區。

  九道灣是雲(yun) 蒙山國家地質公園的核心地帶,1995年被開發成為(wei) 景區,即“九道灣大峽穀”,為(wei) 國家AA級自然風景區,峽穀全長6.6公裏,寬0.5公裏,峽穀彎曲九道,包括月牙山、龜蛙石、疊水洞、奇涼界、王母浴池、清心瀑等78處天然景觀。近些年,九道灣附近很多村民搞起了旅遊,開起了農(nong) 家樂(le) ,他們(men) 待人誠懇、厚道熱情,再加上山水如畫,備受京津市民青睞,成為(wei) 市民周末郊遊的好去處。密雲(yun) 的“九道灣”與(yu) 北京城的“九道灣”遙相呼應,前者坐擁山水清幽,後者地處繁華鬧市,從(cong) 不同角度反映了北京的獨特魅力。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