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國寶”監測利器——我國首個水生哺乳動物實時聲影像智慧監測平台建成
央廣網北京3月19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超鏈接》報道,長江江豚和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生活在我國境內(nei) 的珍稀水生哺乳動物,為(wei) 守護這些“水中國寶”,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鯨類研究團隊聯合多家保護區和研發單位,建成了覆蓋內(nei) 河和近海的我國首個(ge) 水生哺乳動物實時聲影像智慧監測平台,該平台目前已正式投入使用。
“水中國寶”長江江豚和中華白海豚有哪些區別?監測平台對物種保護能帶來哪些幫助?未來對長江江豚和中華白海豚的保護還有哪些工作要做?
“水中國寶”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克雄介紹,長江江豚和中華白海豚是兩(liang) 種不同的鯨類動物,二者存在較為(wei) 明顯的區別。
就分布區域而言,長江江豚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遊幹流,以及洞庭湖、鄱陽湖等水域;而中華白海豚則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海的近岸水域,在其他國家也有分布。在形態特征上,長江江豚沒有背鰭,吻短而闊,個(ge) 體(ti) 較小,體(ti) 長不超過2米,體(ti) 重不超過120公斤,體(ti) 表呈鉛灰色;而中華白海豚有明顯背鰭,吻相對尖而長,成年體(ti) 長約2.5米,體(ti) 重超過150公斤,體(ti) 表顏色隨年齡增大從(cong) 鉛灰色變成白色。
長江江豚屬於(yu) 極度瀕危物種,2022年全流域長江江豚考察結果顯示,長江江豚的數量為(wei) 1249頭;而中華白海豚的數量目前並沒有一個(ge) 準確說法,整個(ge) 種群規模預測超過四五千頭。目前,為(wei) 了對長江江豚和中華白海豚進行保護,分別建立了自然保護區,而針對長江江豚還利用長江自然故道建立了遷地保護區,以及在人工環境下開展繁育研究。
盡管長江江豚和中華白海豚存在以上多方麵的差異,但分別是我國長江流域和南海近岸水域生態環境質量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指示物種,都屬於(yu)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都是我國的“水中國寶”。
我國首個(ge) 智慧監測平台如何顯神威?
最早對長江江豚和中華白海豚進行觀察主要是“看”,即借助望遠鏡的傳(chuan) 統目視觀察。這種觀察存在明顯的缺陷,一方麵光線不好或夜間無法進行觀察,另一方麵由於(yu) 這些水生哺乳動物約95%的時間在水下活動,因此觀察的時機有限。
在“看”的基礎上,科考人員後來利用這兩(liang) 種動物發出的聲呐信號,補充了“聽”的方式——被動聲學觀察。在目視觀察時,科考人員在船尾拖置聲學記錄儀(yi) 器,檢測長江江豚和中華白海豚的聲呐信號,判斷是否有這兩(liang) 種動物在附近活動。
被動聲學觀察是對目視觀察的重要補充,但其也存在自身的限製。這是因為(wei) ,被動聲學觀察隻有在目視觀察時才能進行,監測範圍也有限。同時,由於(yu) 目視和聲學記錄的時間存在較大誤差,因此二者很難同步。
如今,我國首個(ge) 水生哺乳動物實時聲影像智慧監測平台建成,很好地彌補了目視觀察和被動聲學觀察的缺陷。王克雄介紹,該監測平台能夠全天候、全自動對長江江豚和中華白海豚進行觀察,拓展了監測的空間範圍,實現影像與(yu) 聲學觀察高度同步,並且可對活動區域涉水工程及航運水下噪聲進行預警,對長江江豚和中華白海豚的研究和保護有著重要價(jia) 值。
江豚和中華白海豚保護任重道遠
目前,這一監測平台已在長江中下遊幹流、洞庭湖、鄱陽湖以及廣東(dong) 珠江口等水域布設40多個(ge) 監測點。未來,科研人員希望能夠擴大監測範圍,將設備架設在海事和航道部門的航標上,同時,希望能夠深化對長江江豚和中華白海豚的個(ge) 體(ti) 聲音信號特征的研究,實現每一頭個(ge) 體(ti) 的數字化。
王克雄表示,除了加強監測預警措施,長江江豚和中華白海豚的保護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棲息地的改造恢複、對航運船舶限航限速、減少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等措施,都能對動物的保護帶來良好的效果。同時,未來也需要加強跨地區、跨部門、跨學科的合作,多方協調聯動,才能大大提高長江江豚和中華白海豚的保護效率。
監製:郭靜
記者:富賾
編輯:羅江 馬千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