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標記綠色生活,碳賬本、碳交易中的“北京模式”

發布時間:2023-04-27 08:45:00來源: 北京時間

  著工業(ye) 化的發展,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ti) 超量排放,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麵上升……這些生產(chan) 和生活的負效應,既破壞了自然生態平衡,更威脅著人類生存環境。別讓地球再“碳”氣,已轉化為(wei) 諸多有識之士的共識與(yu) 行動。

  2020年9月,中國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峰”與(yu) 2060年“碳中和”目標。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發布。

  麵對這場生態文明大考,作為(wei) 超大城市的北京,率先錨定“雙碳”目標,穩步推進碳減排、碳中和。截至2022年底,萬(wan) 元地區生產(chan) 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全國省級最優(you) 水平。

  ——10年間,煤炭占全市能源消費的比重由25.2%下降到1.4%;

  ——新建民用建築在國內(nei) 率先全麵執行綠色建築標準;

  ——2013年北京在全國首批試點碳排放權交易,推動企業(ye) 通過節能技術改造新增“碳收入”;倡導個(ge) 人騎行共享單車獲得綠碳積分;

  ——2023年2月4日,北京綠色交易所正式落戶北京城市副中心,未來將建成麵向全球的國家級綠色交易所。

  走進“雙碳時代”,每個(ge) 企業(ye) 和個(ge) 人,甚至整個(ge) 社會(hui) 都被賦予了一個(ge) “碳賬本”。大家的生動實踐為(wei)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xie) 下寓意深遠的注腳。

  創新上線“個(ge) 人碳賬本”

  北京讓減碳“看得見”“摸得著”

  “太陽光真實的黃亮亮的曬在牆頭,曬進窗裏。那份溫暖和平的氣息,立刻便會(hui) 鼓動了你向外跑跑的心思。”正是人間四月天,鄭振鐸筆下北京的春天來了。

  每到周末,地鐵西郊線北京植物園站內(nei) ,早早地就會(hui) 湧出一眾(zhong) 老少,開啟一整天的戶外踏青、登高遠足。

  “小草是可以吃掉壞空氣的喲!”歇腳時,戶外愛好者徐彬給四歲的兒(er) 子講繪本《地球發燒了》,“我們(men) 都不踩小草,愛護它們(men) 好不好?”,“好!”兒(er) 子奶聲奶氣地回答引來全家人的笑聲。

  市民徐彬的上班之路

  徐彬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家科創企業(ye) 上班,從(cong) 家到地鐵站大約2公裏,說近不近,說遠不遠。以前為(wei) 了趕時間,這段路她都會(hui) 選擇開車。去年夏天,她無意中在地鐵站內(nei) 看到“北京綠色生活季”的宣傳(chuan) 海報。掃碼、注冊(ce) ,簡單幾步,一個(ge) 專(zhuan) 屬於(yu) 她的“個(ge) 人碳賬本”就這樣被開啟了。

  每個(ge) 綠色行為(wei) 的減排量,都被量化到克。騎行共享單車,可以獲得每公裏250克的減排量;點外賣選擇“無需餐具”,每次可獲得45.72克減排量;物流使用電子麵單,可獲得5克減排量……這些都會(hui) 被記錄在個(ge) 人碳賬本小程序中,並獲得相應的綠色積分激勵。

  “現在每天我都是騎車去地鐵站,這樣一次就能得到2個(ge) 積分。攢夠積分去兌(dui) 換共享單車的月卡,還能繼續減碳!”從(cong) 一開始的好奇、有趣,到後來每天參與(yu) 。慢慢地,徐彬養(yang) 成了很多新習(xi) 慣:平日裏盡量電子化辦公,減少紙張使用;自帶杯子購買(mai) 咖啡,自備袋子去商超購物;周末全家出行,垃圾也會(hui) 分類投放……看似簡單的小舉(ju) 動,卻可以為(wei) 綠色生活做出大貢獻。

  徐彬的個(ge) 人碳賬本顯示:在上一年度綠色生活季活動中,她共累計減排19.29千克,被授予“減排小生”稱號,“這樣的活動非常有意思和有意義(yi) ,我肯定還會(hui) 繼續參加!”徐彬說。

  “北京版”個(ge) 人碳賬本

  從(cong) 2022年8月10日到9月10日,短短一個(ge) 月內(nei) ,共有636萬(wan) 北京市民開通了個(ge) 人碳賬本,有5次及以上減排行為(wei) 的市民達到269.7萬(wan) 人,推動實現減排行為(wei) 8800次,減排二氧化碳總量約4萬(wan) 噸。

  這些成就的達成,讓節能環保的“老兵”——北京節能環保中心宣傳(chuan) 培訓部部長武德俊倍感振奮。“我覺得最大的變化就是老百姓的變化!”回想起當年下社區宣傳(chuan) 時,他和同事們(men) 每次出門總要背上一個(ge) 沉沉的大書(shu) 包,裏麵不僅(jin) 裝著LED燈具、節水器具的樣品,還得裝上煤和石油的樣本,“得跟大夥(huo) 兒(er) 說清楚這能源是怎麽(me) 回事兒(er) ,咱們(men) 為(wei) 什麽(me) 要做減排工作”。到了現在,再進社區推廣節能家電,用不著他們(men) 多解釋,鄰裏街坊們(men) 都知道要認準“一級能效”,“人家說了,貴點也沒事兒(er) ,咱不差這點兒(er) 錢,咱為(wei) 的是以後的節約!”

  2022年8月10日,2022北京綠色生活季正式啟動

  去年上線的“北京版”個(ge) 人碳賬本,將食、住、行、遊、購等領域的減碳足跡用更具象化的方式展示出來。“在碳賬本的設計上,我們(men) 也是結合了北京的城市特點,包括了共享單車、外賣、出遊、購物消費等等,也是希望打造一種‘北京模式’,全麵記錄我們(men) 的碳足跡,引領大家更好地踐行綠色生活”,武德俊說。

  讓每一次低碳綠色行為(wei) 都能被記錄、被看見和被肯定,個(ge) 人碳賬本的正向效應也在不斷釋放。僅(jin) 在去年綠色生活季活動期間,北京家電賣場銷售一二級能效家電累計達到2.94萬(wan) 件,拉動全市綠色消費達1.54億(yi) 元。

  從(cong) 首批試點到國家級綠色交易所

  北京碳市場交易火熱

  明見萬(wan) 裏,鵲巢知風。早在啟動“個(ge) 人碳賬本”的10年之前,北京就作為(wei) 全國7個(ge) 試點省市之一,率先開啟了企業(ye) 法人間的碳排放權交易。

  這一新興(xing) 交易市場,簡單來說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權”當作商品進行買(mai) 賣。交易前,主管部門將規定時期內(nei) 的碳排放配額,分配給重點排放單位。如果A單位加大研發投入、開展技術創新,實際碳排放量低於(yu) 配額,就可以把“富餘(yu) ”的配額在市場中出售;如果B單位的碳排放量超過配額,就要以市場價(jia) 格從(cong) 其他單位購買(mai) 配額,以抵消超出的碳排放。

  北京綠色交易所通州辦公區

  “在碳排放履約過程中,我們(men) 是經曆了配額不足到配額盈餘(yu) 的過程。”北京公交集團科技信息部副經理劉寶來介紹說,集團在2016年被正式納入北京市碳排放交易試點範圍。入市的前三年,集團每年都要額外買(mai) 碳,低碳轉型迫在眉睫。

  “我們(men) 最主要的措施就是推廣使用新能源車輛。”通過逐步采用新能源車輛替換老舊車輛,2019年起,公交集團碳排放配額終於(yu) 有了盈餘(yu) 。節省買(mai) 碳成本是動力,出售多餘(yu) 配額也大大激發了企業(ye) 潛力。“2021年和2022年碳排放履約期間,集團將盈餘(yu) 的配額在北京市碳交易市場進行了公開交易,先後完成掛牌80次,成交42筆,活躍了碳交易市場的同時也為(wei) 公司獲得了收益。”劉寶來說。

  數據顯示,通過“油換電”低碳轉型,與(yu) 2016年相比,2022年北京公交集團能源消耗減少了30萬(wan) 噸標準煤,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50萬(wan) 噸,柴油消耗量由25萬(wan) 噸下降到10萬(wan) 噸以內(nei) 。

  十年時間,九個(ge) 履約期,這雙看不見的手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為(wei) 我們(men) 配額總量是緊平衡的,以前我們(men) 去調研的時候,企業(ye) 會(hui) 著重表達碳排放減排壓力大、配額不足等諸多擔心”。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應對氣候變化處三級調研員李春梅回憶說。而如今,她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ye) 已經有了從(cong) 思維到行為(wei) 的全方位轉變,“現在一些大型新建廠會(hui) 做充分的調研和成本分析,在可用的空間裏都安排上太陽能發電、太陽能熱水等節能設備。這樣它進入碳市場不僅(jin) 不是壓力,還會(hui) 獲得很多收益。”

  北京綠色交易所月壇辦公區交易大廳

  為(wei) 環境權益定價(jia) ,為(wei) 低碳發展賦能。

  作為(wei) 北京碳市場的建設和運營方,在北京綠色交易所有限公司總經理梅德文看來,一個(ge) 穩定運行的碳市場,有三個(ge) 最重要的要素——多元化的市場主體(ti) 、金融化的市場產(chan) 品以及包容性的市場監管,“我們(men) 覺得北京的碳市場應該說是完美符合了這些特點。”

  ——主體(ti) 逐年擴大。目前,直接與(yu) 間接排放二氧化碳5千噸(含)以上的單位都被納入管控。而且不僅(jin) 工業(ye) 企業(ye) 在控排之列,公交地鐵、商場飯店,甚至高校、醫院、政府機關(guan) 等公共機構無一例外。截至2022年底,北京碳市場重點碳排放單位約1000家,為(wei) 全國試點區域之首。

  ——產(chan) 品日益豐(feng) 富。北京碳市場已經形成了以碳排放配額、中國核證自願減排量為(wei) 基礎,綠色出行減排量等多種產(chan) 品共存的市場格局,包括回購融資、置換等在內(nei) 的多種交易結構也日趨成熟。

  ——監管包容審慎。北京是最先出台公開市場操作管理辦法的市場,線上公開交易價(jia) 格每噸低於(yu) 20元或者高於(yu) 150元,將觸發碳排放配額回購或拍賣等公開市場操作程序,為(wei) 交易提供了穩定的預期。此外,北京碳市場罰則明確且執法嚴(yan) 格也是重要原因。

  2013年開市至今,北京各類碳排放權產(chan) 品累計成交約1億(yi) 噸,成交額超過35億(yi) 元,配額線上成交均價(jia) 大約為(wei) 每噸68元。“同期津、滬、渝、粵等試點區域,總交易量為(wei) 5.8億(yi) 噸,交易金額152億(yi) 元,交易價(jia) 格為(wei) 26元。也就是說,北京接近全國碳配額價(jia) 格的兩(liang) 倍還不止。”打開碳排放權曆史交易行情,梅德文直言,“不是說價(jia) 格越高越好,而是價(jia) 格要反映稀缺性,反映碳排放的綜合社會(hui) 成本。核心的宗旨和目的還是通過市場機製來引導稀缺的資源配置,最終激勵能源效率高的企業(ye) 、約束能源效率低的企業(ye) ,實現優(you) 化配置。”

  

  北京市水泥、石化重點碳排放單位曆年排放變化

  

  北京市電力行業(ye) 排放強度變化

  (以上兩(liang) 圖由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提供)

  根據北京生態環境局的數據,以水泥行業(ye) 為(wei) 例,北京重點碳排放單位2021年碳排放量約 200萬(wan) 噸,比2013年下降了69%。從(cong) 碳排放強度看,以本地電力行業(ye) 為(wei) 例,供電碳排放強度從(cong) 2014年的468克/千瓦時下降到2021年的341克/千萬(wan) 時,降幅達到27%。數據中心碳排放強度0.842千克二氧化碳/千瓦時(IT設備),相比2018年降低11.6%。

  邁出“舒適圈”

  率先實現碳中和的“北京擔當”

  “這兒(er) 的冰太好了,我滑起來覺得特別地快!”今年2月4日,在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一周年之際,11歲的小姑娘張騫予刷新自己最好成績,獲得了“冰絲(si) 帶”速度滑冰賽少年乙組500米女子組的第一名。

  張騫予(左)和小選手在市民紀錄牆前合影

  這場比賽所在的場館就是北京冬奧會(hui) 期間創造出10項奧運會(hui) 記錄、一項世界紀錄,有著“最快的冰”之稱的國家速滑館。作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唯一新建的冰上競賽場館,從(cong) 開始建設到正式比賽,國家速滑館內(nei) 這塊1.2萬(wan) 平方米的亞(ya) 洲最大冰麵一直備受關(guan) 注,因為(wei) 在百年冬奧曆史上,它第一次使用了二氧化碳作為(wei) 製冷劑。

  “正常符合奧運比賽標準的冰場,溫差控製在1.5℃以內(nei) 就可以了,但是二氧化碳跨臨(lin) 界直接製冷係統的應用,讓我們(men) 能把溫差做到0.5℃以內(nei) ,這樣的冰麵硬度均勻,就更有利於(yu) 運動員的發揮。”馬進是國家速滑館製冰係統設計負責人,讓他更為(wei) 驕傲的是,新技術不僅(jin) 保證了超一流的冰麵質量,還讓場館碳排放量接近於(yu) 零,“每年僅(jin) 製冷部分就能省下200多萬(wan) 度電,相當於(yu) 約120萬(wan) 棵樹實現的碳減排量。”

  通過使用大量光伏和風能發電、地方捐贈林業(ye) 碳匯、企業(ye) 讚助中國核證自願碳減排量等方式,北京冬奧會(hui) 圓滿兌(dui) 現實現“碳中和”的承諾,成為(wei) 迄今為(wei) 止第一個(ge) “碳中和”的冬奧會(hui) 。

  從(cong) 2006年“碳中和”被牛津字典評為(wei) 年度詞匯,到2021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hui) 上,聯合國秘書(shu) 長古特雷斯呼籲各國立即采取行動,到2050年真正實現碳中和目標,“碳中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20年9月22日,習(xi) 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hui) 一般性辯論上宣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zheng) 於(yu) 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zheng) 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作為(wei) 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實現碳中和,中國需要付出比歐美發達國家更多的努力。“中國提出的從(cong) 碳達峰到中和的時間,應該是世界上最短的”,北京市應對氣候變化管理事務中心專(zhuan) 家胡永峰說,美、英、德等發達國家在上世紀70年代左右就已經實現碳達峰,也就是說相當於(yu) 有80年的時間來完成碳中和。而中國從(cong) 2030年到2060年,這期間隻有30年的時間。“這就像是一個(ge) 自我加壓的過程,相當於(yu) 脫離‘舒適圈’進入另外一個(ge) 賽道了,但在這個(ge) 賽道裏麵做得好,說明我們(men) 的身體(ti) 更強健。”

  要減排還是要發展?過去這曾像“魚與(yu) 熊掌”一樣不可兼得。但北京表現出了獨特的前瞻與(yu) 智慧——作為(wei) 全國第一個(ge) 提出減量發展的超大型城市,北京堅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最近十年累計退出一般製造和汙染企業(ye) 近3000家,疏解提升區域性專(zhuan) 業(ye) 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ge) ,拆除違法建設超3億(yi) 平方米……與(yu) 此同時,金融、信息、科技等現代服務業(ye) 優(you) 勢更加凸顯,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比重超四成。

  北京能源結構已實現曆史性調整,成為(wei) 全國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典範城市,煤炭消費量由2012年的2179.6萬(wan) 噸大幅壓減到2021年的130.8萬(wan) 噸,占全市能源消費的比重由25.2%下降到1.4%;從(cong) 2012年以來的10年間,北京市的地區生產(chan) 總值從(cong) 1.9萬(wan) 億(yi) 增長到2021年超過4萬(wan) 億(yi) ,但能源消費總量僅(jin) 僅(jin) 從(cong) 6564萬(wan) 噸標煤增長到2021年的7104萬(wan) 噸標煤,以年均0.88%的較低能耗增速支撐了年均6.4%的經濟增長。“需要看到的是,北京是一座北方城市,冬天需要供暖,一般來講比南方城市耗能更高。但我們(men) 北京每產(chan) 生1萬(wan) 元的地區生產(chan) 總值,所使用的能源在全國省級地區裏是最少的,能效水平連續十多年都是最優(you) 的。”北京市發改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處副處長林淦不禁感慨。

  北京提出要努力在全國碳達峰、碳中和行動中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城市治理者肩膀上的責任沉甸甸的。

  目前,北京已經成立了由市長擔任組長的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市政府印發實施了《北京市碳達峰實施方案》,係統部署了2030年前相關(guan) 工作任務。同時還部署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ti) 係,安排了30項政策製定任務。

  “我們(men) 提出了三個(ge) 方麵——效率引領、科技支撐和機製創新,北京要發揮自己的優(you) 勢,比如說科技資源、人才資源比較豐(feng) 富,服務業(ye) 也比較發達,我們(men) 也有條件做一些機製創新,所以我們(men) 不僅(jin) 僅(jin) 是要鞏固北京市自己的節能減碳成果,我們(men) 還要為(wei) 國家的碳達峰做貢獻。”林淦說。

  景山公園內(nei) 設置的碳中和與(yu) 碳計算宣傳(chuan) 展板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和深刻的變革,表麵上是氣候與(yu) 環境問題,本質上是發展模式轉型的問題。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一個(ge) 個(ge) 遵循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個(ge) 人,一個(ge) 個(ge) 能源清潔轉型的企業(ye) ,一項項整體(ti) 把握的頂層設計,就像一粒粒綠色的種子、一個(ge) 個(ge) 低碳的細胞,涓涓細流匯成江河,最終將一筆一劃地勾勒出綠色發展的首善答卷。

  編後語

  如今在北京,人人都可以參與(yu) 到“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進程之中。乘坐公交地鐵、騎行共享單車、購買(mai) 綠色家電、點外賣不要一次性餐具,這些低碳行為(wei) ,都能通過數字化手段記錄到個(ge) 人碳賬本中,還能獲得綠色積分激勵,兌(dui) 換綠色消費券,是實實在在的“碳資產(chan) ”。這樣的個(ge) 人碳賬本,也釋放了市民加入綠色低碳行動的潛力和積極性。

  國務院《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中,將“綠色低碳全民行動”列為(wei) “碳達峰十大行動”之一,而北京個(ge) 人碳賬本的推出,正在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讓環保意識在人群中滋長,讓綠色理念轉為(wei) 市民的綠色生活,讓綠色消費成為(wei) 公眾(zhong) 的行動自覺。

  不要小瞧這一點一滴的減碳量,中科院有關(guan) 研究指出,我國工業(ye) 過程、居民生活等消費端碳排放占比已經達到53%。生活方式的改變,到2050年可以使溫室氣體(ti) 排放量減少40-70%。“山積而高,澤積而長。”公眾(zhong) 的每一個(ge) 低碳行為(wei) ,都讓人類向這一目標靠得更近;每一個(ge) 微小改變,都是打贏“雙碳”這場硬仗的重要力量。

  當然,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是一項係統工程,不僅(jin) 需要個(ge) 人生活習(xi) 慣的改變,更需要政府的頂層推動 、企業(ye) 的低碳轉型。從(cong) 率先在國內(nei) 推出企業(ye) 法人間的碳排放權交易,到全國第一個(ge) 推行減量發展的超大型城市;從(cong) 百年冬奧史上第一塊使用二氧化碳製冷的冰,到舉(ju) 辦全球第一個(ge) “碳中和”冬奧會(hui) ,北京正在調動全社會(hui) 的力量,去麵對這場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考,在減排中求發展,以新發展促減排,朝著“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li) 中國首都闊步邁進。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