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臨災預警“叫應”機製 解決預警落地“最後一公裏”問題
央視網消息:根據汛情發展,國家防總6月18日針對廣西、江蘇啟動防汛四級應急響應,繼續維持針對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貴州的防汛四級應急響應。
6月18日,應急管理部組織防汛專(zhuan) 題視頻會(hui) 商調度,與(yu) 中國氣象局、水利部聯合研判雨情汛情發展趨勢,調度湖北、江西、湖南、安徽、浙江、貴州等省份防汛抗旱指揮部,細化安排部署重點地區防汛救災工作。
國家防總辦公室6月18日向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等省份防汛抗旱指揮部下發通知,要求加強精準監測預報和會(hui) 商研判,落實好“叫應”機製,確保危險預警信息及時傳(chuan) 達到基層責任人。強化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措施,嚴(yan) 防山洪地質災害、中小河流洪水和城市內(nei) 澇,果斷提前轉移受威脅群眾(zhong) ,全力組織搶險救援、救災救助。
落實直達基層責任人臨(lin) 災預警“叫應”機製
根據《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及有關(guan) 規定,國家防總要求各級各部門要落實好直達基層責任人的臨(lin) 災預警“叫應”機製。
該機製主要是指氣象、水利等部門發布高等級預警時,第一時間電話報告本級防汛負責人。同時,及時提醒預警覆蓋的鄉(xiang) 鎮(街道)黨(dang) 政主要負責人和村(社區)防汛責任人,確保預警信息及時“叫應”到責任人,切實解決(jue) 預警落地“最後一公裏”問題。
防汛預警響應聯動做到“早叫醒早回應”
防汛預警響應聯動如何做到“早”叫醒“早”回應?應急管理部防汛抗旱司長江流域處處長譚巍作出了分析。
應急管理部防汛抗旱司長江流域處處長 譚巍:第一,需要提高預報預警精準度,延長預見期,具體(ti) 是可以通過織密監測預警網絡,消除監測盲區。現在有些地方把中長期預報和零預警有機結合起來,開展了“631遞進式”預報預警機製,就是6小時預報、3小時預警、1小時“叫應”,達到了比較好的效果。第二,就是需要提高轉移效率,減少安全風險。這個(ge) 功在平時,需要基層責任人的履職能力和群眾(zhong) 的防範意識。基層幹部群眾(zhong) 要熟悉預警轉移信號,知曉轉移路線和避災安置點的情況,這樣才能夠更加有效地來應對。第三,提升基層幹部群眾(zhong) 的自救能力,在這個(ge) 強降雨的情況下,往往容易遭遇斷路、斷電、斷通信,這時候要變被動為(wei) 主動,鄉(xiang) 自為(wei) 戰、村自為(wei) 戰,就近快速開展初期應急處置,為(wei) 搶險救援贏得時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