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模式”來了,國家網信辦如何給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設護欄?
央廣網北京8月3日消息(總台中國之聲記者馮(feng) 爍)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報道,為(wei) 進一步幫助未成年人減少網絡沉迷和不良信息影響,國家網信辦8月2日發布了關(guan) 於(yu) 《移動互聯網未成年人模式建設指南(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南》)公開征求意見,將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覆蓋範圍由App擴大到移動智能終端、應用程序、分發平台,把“青少年模式”升級為(wei) “未成年人模式”。相關(guan) 部門如何給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設置護欄?
從(cong) “青少年模式”變成“未成年人模式”,為(wei) 什麽(me) 要調整這幾個(ge) 字呢?
此次《指南》最大的亮點就是將全麵升級“青少年模式”為(wei) “未成年人模式”。所謂“青少年模式”指的是2019年3月,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牽頭,主要短視頻平台和直播平台試點上線的“青少年防沉迷係統”,該係統會(hui) 在使用時段、時長、功能和瀏覽內(nei) 容等方麵對未成年人的上網行為(wei) 進行規範。
由於(yu) 是非強製性使用,“青少年模式”在各網絡平台上的具體(ti) 設置並不完全相同。但通常都包括:進入或退出模式需輸入提前設置的四位密碼;進入“青少年模式”後,每次使用時長累計不能超過40分鍾,40分鍾後,如要繼續使用,則需再次輸入密碼。此外,“青少年模式”通常還禁止使用平台的打賞、充值、提現、直播、發表觀點等功能。而內(nei) 容方麵,推送給用戶的也多為(wei) 適合青少年觀看的學習(xi) 課程、科普知識等。
中國傳(chuan) 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研究院副院長王四新表示,從(cong) “青少年模式”升級為(wei) “未成年人模式”,這種表述上的變化體(ti) 現了監管部門對於(yu) 青少年網絡防沉迷的相關(guan) 措辭愈發嚴(yan) 謹。
王四新說:“原來說的‘青少年模式’,首先在用語上是模糊的、方向性的,實際強調的是低齡人群,但青少年不是一個(ge) 法律概念,在具體(ti) 的人稱指代方麵,比如具體(ti) 哪個(ge) 年齡段到哪個(ge) 年齡段並沒有很明確的標準,所以將‘青少年模式’改成‘未成年人模式’。未成年人有很標準的年齡段劃分,對於(yu) 各個(ge) 不同年齡段人群的民事行為(wei) 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等相關(guan) 法律都有一些比較具體(ti) 的規定,使用未成年人這個(ge) 法律概念會(hui) 更嚴(yan) 謹。”
具體(ti) 而言,《指南》提出,用戶在首次登錄“未成年人模式”時,移動智能終端應在入口提供設置生日、選擇年齡或年齡區間等多種方式供用戶自行選擇,並允許設置多個(ge) 未成年人信息。用戶可在首次開機或係統設置選擇不需要“未成年人模式”,係統將不再出現相關(guan) 提醒。從(cong) “未成年人模式”退出時,需要家長進行驗證同意,家長可基於(yu) 現有移動智能終端認證機製,自行選擇密碼、指紋、人臉等識別方式進行單一或複合驗證。
王四新表示,相較以往的管理規定此次的《指南》更具有操作性。“《指南》的操作性很強,對於(yu) 移動終端如何提供服務,入口開機的時候怎麽(me) 辦,程序方即平台怎樣為(wei) 未成年人提供內(nei) 容池建設、算法推薦服務及移動應用分發等問題,都有具體(ti) 的操作流程。”
運行了這麽(me) 多年的“青少年模式”為(wei) 何成為(wei) “擺設”?
我們(men) 看到過太多這樣的案例,祖國的花朵沉迷短視頻,青少年打賞、充值等問題也頻頻發生。
“青少年模式”上線後,網上迅速湧現形形色色的“破解方法”,有的平台盡管設置了“青少年模式”,但隻要把APP卸載重新安裝,就能夠恢複原始模式;隻需一個(ge) “身份證生成器”就可以破解“青少年模式”;有的軟件甚至僅(jin) 需點擊一下,無需密碼就可以解除“青少年模式”。在更隱蔽的角落,還有一些不為(wei) 人知的“解鎖”生意。
中國政法大學傳(chuan) 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分析,此次的《指南》也是一次對“青少年模式”漏洞的補漏過程。《指南》強調三方聯動,明確移動智能終端、應用程序和應用程序分發平台之間應實現聯動,三者之間應提供必要接口和數據共享,滿足未成年人防沉迷提醒、家長監督管理等功能。
朱巍說:“《指南》強調了技術責任,這是用戶在日常使用中的一個(ge) 非常大的痛點。比如未成年人每天在A遊戲平台玩40分鍾,達到未成年人保護的時間上限就停止,而停止之後他可以到B平台上去玩,家長就很頭疼,每個(ge) 平台這樣設置隻是守土有責,孩子卻可以24小時不間斷地玩。所以這次《指南》也明確表示,移動終端、應用程序包括平台必須要有必要的接口和數據共享,滿足未成年人防沉迷家長監護管理的功能,如果不打通數據,那麽(me) 我們(men) 的管理就可能成為(wei) 泡影。”
這份《指南》還有哪些亮點值得關(guan) 注?
透過這個(ge) 《指南》我們(men) 也看到,家庭監護和平台責任現如今合二為(wei) 一了,以前我們(men) 通常一說到未成年人網絡沉迷更多地會(hui) 找平台的責任,但實際上,按照家庭教育促進法的規定,家庭是教育孩子、引導孩子、保護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如果僅(jin) 有平台的努力,家長不作為(wei) ,可能也管不好這個(ge) 領域。
朱巍說:“《指南》在技術層麵實際把家庭監護和平台責任合二為(wei) 一了,如‘未成年人模式’應當支持家長通過賬號進行統一設置,而且它特別規定平台應當為(wei) 家長管理提供便捷的渠道。”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份《指南》對未成年人按年齡進行了分類管理,提出移動智能終端應為(wei) 不同年齡段的未成年人用戶提供差異化使用時長管理服務。當超過每日使用時限,移動智能終端應自動關(guan) 閉除特定必要應用程序和家長自定義(yi) 豁免的應用程序之外的其他應用程序。
朱巍分析:“把未成年人分為(wei) 幾個(ge) 年齡段,這樣分的最終的目的是什麽(me) ?一是控製時長,針對不同年齡段的未成年人,使用時長要有不同的限製。二是內(nei) 容上要進行特別設置,要將內(nei) 容和年齡段直接掛鉤,如不滿三周歲的應主要是啟蒙教育,以音頻為(wei) 主,這一點非常重要。現如今將多方麵因素配套起來,在統一的技術引領和家長配合下,將平台主體(ti) 責任做好,對未來的未成年人保護會(hui) 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