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從瀕臨滅絕到種群壯大 朱鹮野化放飛十年邁過三道“難關”

發布時間:2023-08-28 10:32: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消息 今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朱鹮在秦嶺以北野化放飛十周年。2013年,32隻朱鹮在陝西銅川放飛,拉開了朱鹮棲息地由長江流域擴大到黃河流域的序幕。十年來,朱鹮野化放飛成果顯著,僅(jin) 在陝西銅川就累計繁育出202隻朱鹮,促進了朱鹮黃河種群加速形成。

  野化放飛成果顯著 朱鹮種群加速形成

  如今在陝西銅川市耀州區的沮河濕地公園,經常可以看到成群的朱鹮在河道中覓食的身影,之所以能看到這樣壯觀的景象,還要從(cong) 十年前說起。

  朱鹮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曾廣泛分布於(yu) 東(dong) 亞(ya) 地區,但到20世紀70年代,朱鹮瀕臨(lin) 滅絕。1981年5月,7隻野生朱鹮在陝西漢中洋縣被發現,當時被認為(wei) 是全球僅(jin) 存的野生朱鹮。此後,隨著保護力度的加強,朱鹮的數量大幅增長,但都集中在秦嶺南麓,逐步恢複它的曆史分布地,成為(wei) 當時一個(ge) 重要的保護計劃。

  

  陝西省林業(ye) 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常秀雲(yun) :保護瀕危物種最好的措施,就是要恢複它的曆史分布地,在它的曆史分布地能夠再恢複它的自然種群。

  2013年,當時的陝西省林業(ye) 廳的專(zhuan) 家組經過實地考察最終選定銅川市耀州區為(wei) 首個(ge) 秦嶺以北朱鹮野化放飛地。為(wei) 了確保朱鹮在銅川能有一個(ge) 好的棲息環境,當地出台了一係列推進濕地保護與(yu) 修複的舉(ju) 措,在全社會(hui) 的共同參與(yu) 保護之下,2014年春天,銅川迎來了兩(liang) 隻野外繁育的朱鹮幼鳥。

  

  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站長 王華強:在繁殖期,我們(men) 動管站的監測人員,每天換班,一個(ge) 人2個(ge) 到3個(ge) 小時記錄。因為(wei) 當時咱們(men) 經驗不是很多,先總結一下,從(cong) 每天監測的情況裏找朱鹮的規律。

  保護經驗在一步步地摸索與(yu) 總結中不斷完善,朱鹮在銅川的繁育數字也在逐年增長。到今年,野化放飛十年,累計繁育出的“銅川籍”朱鹮已達202隻。

  

  陝西省林業(ye) 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常秀雲(yun) :它每年的繁殖率、成活率,以及現在種群的保有率和它生長的狀態,是一個(ge) 倒金字塔的狀態,所以它這個(ge) 種群是非常健康的。

  野化放飛為(wei) 朱鹮種群複壯提供經驗

  楊剛齊生活的村子就在沮河河畔,十年前,32隻放飛的朱鹮成了他的“鄰居”。也正是在那一年,楊剛齊主動報名成為(wei) 一名兼職的朱鹮監測員。此後的十年間,記錄朱鹮的棲息信息成了楊剛齊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當地,像楊剛齊這樣的兼職朱鹮監測員一共有16名。

  

  朱鹮監測員 楊剛齊:有朱鹮的地方,包括它晚上的棲息地,覓食的地方都要監測到。通過我們(men) 了解的情況給周圍的群眾(zhong) 宣傳(chuan) ,要保護,不傷(shang) 害它。

  十年來,隨著朱鹮在陝西銅川野外習(xi) 性逐漸恢複,它們(men) 的活動範圍不斷擴大,先後在陝西寶雞、鹹陽、延安等地觀測到銅川野化放飛朱鹮的個(ge) 體(ti) 。借鑒銅川的成功經驗,從(cong) 2020年開始,陝西省啟動實施秦嶺北麓朱鹮放飛十年行動,先後已在秦嶺國家植物園、陝西華陰、寶雞等地對朱鹮野化放飛。

  

  陝西省林業(ye) 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常秀雲(yun) :朱鹮在曆史上,它是一個(ge) 遷徙的鳥類,最後退縮到洋縣以後,它基本上是一個(ge) 穩定的留居型的鳥類。通過銅川的放飛、寶雞的放飛和全國各地其他的放飛,就是讓朱鹮恢複它遷徙的習(xi) 性。

  朱鹮野化放飛的北遷之路,見證了我國拯救朱鹮種群的努力。如今,陝西省已在秦嶺北麓建立5個(ge) 朱鹮野化放飛種群。從(cong) 2013年銅川放飛起,朱鹮的野化放飛工作進一步擴大範圍,現在除銅川外,在陝西千陽、周至、華陰、渭南等地都開展了野化放飛工作。在國內(nei) 的四川、河南、浙江、山東(dong) 、江西等省份也進行了野化放飛。

  朱鹮種源基地科技手段助種群繁衍

  在陝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人工繁育中心裏,依山而建的大網籠有8000多平方米,這裏有濕地、有樹木,完全模擬野外環境,50多隻人工飼養(yang) 的朱鹮在這裏進行覓食、繁育等生存訓練,半年後環境適應力更強的朱鹮會(hui) 成為(wei) 野化放飛的備選種源。專(zhuan) 家告訴記者,陝西範圍內(nei) 的朱鹮是終年生活在一個(ge) 地區、不隨季節遷徙的留鳥,但在曆史上,朱鹮也曾具備候鳥的特性。

  

  陝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正高級工程師 張躍明:朱鹮是有留鳥型和候鳥型兩(liang) 個(ge) 類型。過去在西伯利亞(ya) 、中國東(dong) 北三省都有朱鹮分布,冬季它們(men) 是到南方去越冬的,春季又會(hui) 返回到當地進行繁殖,這也說明朱鹮有候鳥型的習(xi) 性。

  20世紀中期,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西伯利亞(ya) 以及我國東(dong) 北地區具備遷徙特征的朱鹮逐漸滅絕,留鳥特征的朱鹮種群數量也急劇減少。如今,陝西境內(nei) 朱鹮的保護取得這樣的成果,邁過了三道難關(guan) 。

  

  陝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正高級工程師 張躍明:朱鹮野化放歸的成功取決(jue) 於(yu) 我們(men) 攻克了朱鹮的保護、繁育、野化放歸三個(ge) 難關(guan) 。總結起來第一個(ge) 是護,就是就地保護並得以發展壯大。第二個(ge) 是育,就是開展朱鹮的人工飼養(yang) 、繁育,這為(wei) 朱鹮的野化放歸提供了可靠的種源。第三是歸,就是野化放歸。

  專(zhuan) 家介紹,近些年,更多的科技手段被運用到朱鹮保護和放歸的研究中。其中,朱鹮佩戴的GPS衛星追蹤係統,就為(wei) 朱鹮的跟蹤保護提供了數據支撐。

  為(wei) 了讓朱鹮種群對環境的適應力更強,降低環境變化對物種生存帶來的風險,從(cong) 2007年起,陝西開始分步驟把秦嶺南麓的朱鹮向秦嶺北麓以及全國多地擴散。根據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的統計,經過40多年的保護,野生朱鹮種群棲息地麵積已從(cong) 最初的5平方公裏擴大到1.6萬(wan) 平方公裏。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