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減費讓利還需“公開透明”
近日,中國銀行業(ye) 協會(hui) 發布《關(guan) 於(yu) 調整銀行部分服務價(jia) 格提升服務質效的倡議書(shu) 》。截至目前,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nong) 業(ye) 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郵政儲(chu) 蓄銀行、興(xing) 業(ye) 銀行等金融機構已發布公告,表示將積極響應此倡議並落實相關(guan) 措施。
減費讓利、惠企利民的做法值得肯定,但相關(guan) 措施若要落地生效,還需依靠“公開透明”機製。哪些項目收費了?收了多少?哪些項目免費了?還能優(you) 惠多少?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是關(guan) 乎金融消費者獲得感的“大事”,要把它們(men) 講清楚、說明白。
長期以來,信息不對稱問題橫亙(gen) 在金融消費者與(yu) 商業(ye) 銀行之間,進而引發了一些爭(zheng) 議與(yu) 糾紛。以銀行服務收費為(wei) 例。近期發布的《關(guan) 於(yu) 調整銀行部分服務價(jia) 格提升服務質效的倡議書(shu) 》明確提出,取消商業(ye) 匯票工本費、降低銀行承兌(dui) 匯票手續費、減免個(ge) 人存款賬戶對賬單打印費、對安全認證工具工本費實施成本定價(jia) 方式等。但若細究這些收費項目,恐怕鮮有金融消費者能說出個(ge) 所以然,他們(men) 通常既不了解收費名目,也不清楚收費標準,銀行收多少錢就交多少錢。
信息不對稱不僅(jin) 降低了日常金融服務質量,也削弱了減費讓利政策的落地效果。“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教訓並不遙遠。2014年2月,原中國銀監會(hui) 、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商業(ye) 銀行服務價(jia) 格管理辦法》,明確將新增兩(liang) 個(ge) 免費項目。但有消費者反映,該政策在執行過程中變了樣,多數銀行網點的工作人員並未主動告知客戶“目前可擁有一個(ge) 免收管理費的賬戶”,出現了“你不問、我就不說”的情況。時至今日,此類問題仍有一定的普遍性。
破解信息不對稱要依靠“公開透明”機製,政策製定部門、商業(ye) 銀行、金融消費者需形成合力。其中,政策製定部門要善於(yu) 創新,提升政策查詢的便利度,讓好政策被更多人查到、看懂。接下來,有關(guan) 部門可在網站、微信公眾(zhong) 號、小程序中嵌入或優(you) 化“政策查詢”模塊,進一步細化政策分類、強化政策解讀,讓金融消費者“一點即查”“一看即懂”。
商業(ye) 銀行要端正態度、主動作為(wei) ,進一步提升信息公開的質量。目前,各家商業(ye) 銀行均已按照監管部門要求,通過線下網點、線上網站等渠道,對收費項目進行了公示,但這隻是在形式上做到了盡職,接下來還要在內(nei) 容上做到盡責。銀行業(ye) 務人員是消費者獲取金融服務的第一道窗口,也是確保減費讓利政策落地生效的關(guan) 鍵。接下來,各家商業(ye) 銀行要加強基層管理,細化考核要求,確保業(ye) 務人員不折不扣地把政策落實到位。
金融消費者要變被動為(wei) 主動,充分獲取政策信息。根據政策,目前商業(ye) 銀行的服務價(jia) 格分為(wei) 三類,政府指導價(jia) 、政府定價(jia) 、市場調節價(jia) ,前兩(liang) 者主要涵蓋基礎服務,後者的範圍更廣,涵蓋支付結算、電子銀行、銀行卡、理財、擔保及承諾等。金融消費者可在辦理業(ye) 務前,仔細閱讀相關(guan) 銀行的收費公示內(nei) 容,在辦理業(ye) 務的過程中,多問幾個(ge) 為(wei) 什麽(me) ,切實保障自身合法權益。(經濟日報 郭子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