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山五園地區 傳統地名保護名錄(第一批)公示
央廣網北京11月16日消息(記者門庭婷)11月16日起,三山五園地區傳(chuan) 統地名保護名錄(第一批)在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hui) 、海澱區政府網站上進行為(wei) 期30天的公示,公眾(zhong) 可在12月15日前登錄相關(guan) 網站反饋意見。
以價(jia) 值為(wei) 核心,係統保護三山五園地區傳(chuan) 統地名
地名不僅(jin) 具有空間指位作用,還是構建完整曆史發展脈絡與(yu) 承載地域文化的載體(ti) ,是首都曆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山五園始建於(yu) 遼金、形成於(yu) 清鼎盛時期,以北京西北郊皇家園林為(wei) 代表的各曆史時期文化遺產(chan) 的統稱。三山五園是清代帝王休憩、遊賞、居住、理政之所。“三山”指香山、玉泉山和萬(wan) 壽山;“五園”指靜宜園、靜明園、頤和園、圓明園和暢春園。
為(wei) 落實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和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自2020年起,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組織篩選並分兩(liang) 批公布了《首都功能核心區傳(chuan) 統地名保護名錄》,共計收錄街巷胡同類地名1111個(ge) 。為(wei) 持續推進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2023年又組織對三山五園地區傳(chuan) 統地名進行了研究和評估,本次傳(chuan) 統地名保護名錄的篩選,以文化價(jia) 值評估為(wei) 核心。在對三山五園地區曆史與(yu) 文化發展脈絡分析的基礎上,利用多方查找的曆史文獻、古地圖資料等,對三山五園地區地名的出現年代、得名由來、曆史沿革進行精心考證,深入發掘地名承載的曆史文化內(nei) 涵,還原三山五園地區的真實曆史,並從(cong) 曆史、文化、藝術等角度,分別對清代皇家園林地名、賜園私園地名、山川地名、近現代教育地名以及其他文物古跡地名等進行價(jia) 值評估,綜合考慮地名產(chan) 生和使用年代、地名承載的曆史文化意義(yi) 、地名現狀與(yu) 影響力等因素,篩選出圓明園等421處地名,列入三山五園地區第一批傳(chuan) 統地名保護名錄初選名單。
“應保盡保,門類齊全”,賡續北京曆史文化名城發展脈絡
此次列入保護名錄的421處傳(chuan) 統地名,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類型豐(feng) 富多樣,包含了三山五園地區主要的地名類型。曆史上的三山五園形成了“三山五園為(wei) 核、賜園私園集群、山林稻田抱擁、水網禦道串聯、村鎮寺廟棋布、八旗環列護衛”的獨特格局,與(yu) 之相對應,保護名錄也包括了園林地名、山川地名、道路交通地名、村落旗營地名、近現代教育地名以及其他文物古跡地名等6個(ge) 類別。這些地名具有指位功能,可以標識事件發生地點、勾勒重點區域輪廓、凸顯三山五園地區的主體(ti) 結構。
二是空間分布廣泛,涵蓋了新總規中確定的三山五園地區68.5平方公裏範圍。所選名錄不僅(jin) 包括了靜宜園、靜明園、頤和園、圓明園、暢春園等五大皇家園林地名,還包括了萬(wan) 壽山、玉泉山、香山等山地及昆明湖等水域名稱。此外,散布於(yu) 園林與(yu) 山水之間的還有村落、旗營、道路、文物古跡等名稱,這些地名成點、成線、成麵分布,織補連綴,構建出一幅完整的三山五園畫卷。
三是時間上古今延續,厚古不薄今。此次入選保護名錄的地名,出現年代上可追溯到遼代,如香山,北遼皇帝耶律淳死後,“葬燕西香山永安陵”;遼金元及明代也有較多地名留存,如金代的玉泉山、元代的碧雲(yun) 寺、明代的傑王府等;三山五園地區還保留了大量紅色地名,如“三一八”烈士紀念碑、六郎莊烈士紀念碑等。為(wei) 了能夠展現中華民族追求救亡圖存,建立新中國,實現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曆程,名錄對重要事件的相關(guan) 地名進行了收錄。如中共中央“進京趕考”,從(cong) 到達清華園車站,經過成府路、清華西路到達益壽堂,再經過青龍橋東(dong) 街、青龍橋、香山路,到達香山,進駐雙清別墅和來青軒,並利用麗(li) 矚樓、思親(qin) 舍、鎮南樓、鎮芳樓、小白樓等作為(wei) 辦公場所,這些地名的連綴就是重要曆史事件的完整敘事,它們(men) 的保存和保護有利於(yu) 革命傳(chuan) 統的繼承和發揚。
廣泛征求意見,確保名錄接地氣
為(wei) 順利完成名錄編製任務,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與(yu) 海澱區政府定期召開調度會(hui) ,及時解決(jue) 編製過程中遇到各類問題。一是注重發揮鄉(xiang) 鎮、街道幹部群眾(zhong) 和責任規劃師優(you) 勢,廣泛動員基層力量,對名錄進行反複校核。為(wei) 了按時保質完成校核工作,鄉(xiang) 鎮、街道組織所屬社區工作人員與(yu) 責師團隊開展了相關(guan) 工作,細化任務分工,相互配合,將內(nei) 業(ye) 校核和現場踏勘相結合,經過一個(ge) 月的反複校核,於(yu) 今年7月底完成了校核工作。二是征求了圓明園、頤和園、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單位的意見和建議,為(wei) 名錄的公示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三是聘請規劃、地理曆史、地名等領域專(zhuan) 家,就名錄進行了充分論證。經過論證,專(zhuan) 家組一致認為(wei) 初選名錄體(ti) 係完整,內(nei) 容豐(feng) 富,反映了三山五園地區傳(chuan) 統地名的文化價(jia) 值,名錄舍取有度,釋文準確。校核、對接、論證等工作,不僅(jin) 使名錄更加“接地氣”,也幫助鄉(xiang) 鎮、街道和責任單位進一步挖掘了轄區曆史文化底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