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網紅化”越過了醫療安全紅線
一種說法
處方“網紅化”越過了醫療安全紅線
進入冬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進入高發季,時下,不少“網紅處方”在社交媒體(ti) 上流傳(chuan) 。比如治療肺炎支原體(ti) 的所謂“網紅三件套”,治療流感病毒的奧司他韋、速福達等,都在網上賣得很火。一些心焦的家長發現孩子出現呼吸道症狀後,往往掏出手機搜索攻略,然後照著“網紅處方”在網上買(mai) 藥。有網絡平台數據顯示,呼吸道感染用藥整體(ti) 需求量持續攀升,尤以奧司他韋銷量增長明顯。(1月17日《文匯報》)
處方“網紅化”是近兩(liang) 年在互聯網上出現並逐漸擴散的一種趨勢。比如防疫套裝、新冠感染治療路線圖、成人使用美林攻略、“阿奇黴素+布洛芬+愈酚甲麻那敏”用藥套餐、抗病毒套餐等“搶藥攻略”“用藥寶典”先後出現,並受到一些人的追捧,甚至一度成為(wei) “網紅”商品。不少人按圖索驥搶購藥品,卻不顧其中有很多藥品都屬於(yu) 嚴(yan) 格管控的處方藥。在網上似乎有一些看不見的手,在根據社會(hui) 熱點搭配處方,然後將之催熱標紅。
在一些人看來,現在凡事皆可成“網紅”,處方“網紅化”似乎不足為(wei) 奇。一些患者短時間內(nei) 染病,而醫院部分科室人滿為(wei) 患,自我診療不僅(jin) 可讓患者免受長時間候診之苦,而且還為(wei) 醫院減輕壓力。因此,難免有人認為(wei) “網紅處方”有其存在的意義(yi) 。更何況,肺炎支原體(ti) 感染就使用抗支原體(ti) 的抗生素,病毒感染就使用抗病毒藥品,兩(liang) 者混合感染就一起搭配使用,也似乎符合醫學原理。
對此,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受到追捧的“網紅處方”背後隱藏著巨大的風險。藥品既有治療作用,更有毒副作用,處方藥之所以比非處方藥管理更嚴(yan) ,是因為(wei) 處方藥的治療作用與(yu) 毒副作用都不好把控。即使是醫生,在給病人開具處方藥藥方前也要三思,在使用過程中還要嚴(yan) 密觀察,一旦發現比較嚴(yan) 重的不良反應,還要能夠迅速采取更換藥品或停藥等方式應對。藥品有適應症和禁忌症,用藥要因人而異。如果使用處方藥也搞“一刀切”,一定有人會(hui) 深受其傷(shang) ,甚至付出慘痛的代價(jia) 。
“網紅”雖然是一種社會(hui) 風潮,卻不應該滲透到醫學專(zhuan) 業(ye) 領域。讓“網紅”歸網紅,醫學歸醫學;將防治疾病的民間策略控製在非醫療層麵,把處方權交還給醫生;不因部分處方藥太搶手,就蓋上“網紅印章”搭配銷售,更不因別人違規搶購處方藥,就跟風追捧“網紅處方”……如此才能劃清紅線、堅守底線,避免呼吸道疾病多發之後,處方藥“網紅化”的危害又接踵而至。
處方“網紅化”趨勢應引起社會(hui) 高度重視。對製造“網紅處方”的幕後黑手和違法銷售處方藥的行為(wei) ,應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對盲目跟風的普通居民,應強化藥品知識的宣傳(chuan) 引導,並為(wei) 他們(men) 提供更優(you) 質便捷的診療服務,讓他們(men) 有條件且有覺悟遠離“網紅處方”。如此才能防範處方“網紅化”形成長期趨勢,避免“網紅處方”損害醫療的專(zhuan) 業(ye) 性和嚴(yan) 肅性,使居民遠離健康新威脅。(時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