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發經濟“春風來”丨養老金融怎麽幫“銀發族”實現老有所養?
央廣網北京1月25日消息(記者夏青)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早年創業(ye) 的李女士最近正在規劃退休生活,由於(yu) 社保交得晚、交得少,未來能領取到的退休金遠遠不夠維持她現在的生活水平。於(yu) 是,她走進銀行谘詢。工作人員建議她配置一些年金保險,在繳納一定的金額之後,未來每年都會(hui) 有一定的現金返還,可以補充養(yang) 老需求。
國家衛健委測算,預計“十四五”時期,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yi) ,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20%,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預計到2035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yi) ,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不斷加大,如何更好地實現老有所養(yang) ?金融是重要力量。
中國郵政儲(chu) 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說:“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消費需求更加多元化、品質化,需要積極發展銀發經濟和養(yang) 老金融,更好地服務老年人群體(ti) ,讓廣大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近年來,銀行圍繞老年群體(ti) 需要,全麵推進金融產(chan) 品創新和服務的適老化改造。
光大銀行零售與(yu) 財富管理部副總經理羅苓寧介紹:“我們(men) 在手機銀行開設養(yang) 老金融專(zhuan) 區,按照客戶的生命周期,將目標客戶定位為(wei) 45歲至60歲、60歲及以上的重點客群,並主動下沉到20歲至35歲、35歲至45歲等泛養(yang) 老客群,為(wei) 客戶提供養(yang) 老賬本和養(yang) 老規劃兩(liang) 項專(zhuan) 業(ye) 工具。在此基礎上,持續優(you) 化養(yang) 老產(chan) 品供給,打造‘個(ge) 人養(yang) 老金產(chan) 品’和‘大養(yang) 老金融產(chan) 品’兩(liang) 大貨架,滿足客戶安全穩健的資產(chan) 配置需求。同時,優(you) 化線上、線下適老化服務改造,為(wei) 銀發客群提供更加周到的養(yang) 老陪伴。”
同時,保險業(ye) 也在不斷創新產(chan) 品滿足銀發群體(ti) 多樣化的需求。
廣州的楊先生,今年60多歲,由於(yu) 普通醫療保險對於(yu) 投保人的年齡有限製,他一直沒買(mai) 到合適的醫療保險。最近推出的一款針對老年人設計的醫療保險,解決(jue) 了他的問題。楊先生表示:“這款產(chan) 品減輕了支付壓力,對我們(men) 來說非常好,生病了我也不怕。”
太平人壽廣東(dong) 分公司副總經理黃誌堅說:“產(chan) 品主要針對50歲至80歲的人群,這部分人群都可以投保,雖然市麵上該類型的產(chan) 品很少,但是需求是存在的,因為(wei) 老齡化已經是我們(men) 不得不麵對的問題了。”
老有所養(yang) 不僅(jin) 要求衣食溫飽,更要活出生命的質量。隨著交通和各地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旅居養(yang) 老。目前在廣西旅居的郜女士和王女士都非常滿意當下的生活。
“旅居屬於(yu) ‘冬南夏北’,我夏天住在北方,冬天我們(men) 愉快地到南方旅居。”
“最吸引我的當然就是醫養(yang) 結合、慢性病的管理,它會(hui) 係統地管理你,就不用操心,到時候就有人提醒你。”
日前發布的《關(guan) 於(yu) 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提出,加強養(yang) 老金融產(chan) 品研發與(yu) 健康、養(yang) 老照護等服務銜接。
從(cong) 基礎的“生存型養(yang) 老”到高質量的“生活型養(yang) 老”的轉變,正是目前中信銀行等金融機構著力打造的養(yang) 老金融綜合服務生態圈。
《養(yang) 老金融藍皮書(shu) :中國養(yang) 老金融發展報告(2023)》預測顯示,2022年末,我國養(yang) 老金資產(chan) 積累規模為(wei) 14.5萬(wan) 億(yi) 元,占GDP比例為(wei) 12%;預計2030年中國養(yang) 老金積累規模將達到約30萬(wan) 億(yi) 元,占同期GDP比例將接近20%。專(zhuan) 家表示,銀發經濟供給側(ce) 正處於(yu) 藍海,金融機構要進一步深耕養(yang) 老金融這篇大文章。
婁飛鵬表示:“首先,需要做好包括個(ge) 人養(yang) 老金在內(nei) 的養(yang) 老投資理財服務,支持居民積累養(yang) 老資產(chan) ;再者,圍繞銀發經濟發展,積極支持養(yang) 老潛力產(chan) 業(ye) 發展,服務銀發經濟產(chan) 業(ye) 園區發展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