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5G網絡規模全球最大!綠色天線技術助力省12%的電
我國5G網絡規模全球最大!綠色天線技術助力省12%的電→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ti) 係化布局,推進共性技術平台、中試驗證平台的建設。中試,就是把處在試製階段的新產(chan) 品轉化到產(chan) 業(ye) 化應用的過渡性試驗,也被稱為(wei) 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最後一公裏”。
中試是把科技“果子”由生變熟的關(guan) 鍵一環,也是困難重重的一環。一起關(guan) 注5G技術背後的中試↓
在廣州的一家通信設備企業(ye) 內(nei) ,技術人員正在對一款最新研發的5G天線進行工藝優(you) 化的討論。進入5G時代,他們(men) 每年要推出多達20到30款天線新產(chan) 品。
研發負責人介紹,5G基站的耗能比以往有所增加,而他們(men) 的綠色天線技術,可以在同等覆蓋範圍下,讓基站的用電量下降12%以上。但每次新產(chan) 品誕生之初,新的設計都會(hui) 暴露出不同問題。
為(wei) 了能在大規模生產(chan) 前提前發現並解決(jue) 問題,要對小批量試產(chan) 的新品進行性能測試。幫助他們(men) 測試樣品的第三方實驗室,其中一家位於(yu) 北京亦莊。實驗室門口,一批批產(chan) 品正在陸續等待測試。
總台央視記者 寧坤:走進暗室房間之後,可以看到這樣一個(ge) 直徑6米、最高處可以高達9米的橙色的大圓環。這樣一個(ge) 圓環,其實是一套專(zhuan) 門用於(yu) 測試5G基站天線性能的實驗室裝置。整個(ge) 圓環一圈有128個(ge) 小探頭,隨著圓環中心基站天線的旋轉,這些探頭就可以捕捉測試出天線在不同角度的發射性能。
為(wei) 了滿足行業(ye) 猛增的中試需求,在5G網絡正式商用兩(liang) 年前的2017年,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建設起了這一第三方公共性質的實驗室,最快5分鍾左右就能完成一次天線測試。
中國信通院泰爾係統實驗室主任 周開波:這種規模的實驗室(國內(nei) )應該也就10個(ge) 左右。測試時間的縮短,其實也非常有利於(yu) 廠家產(chan) 品從(cong) 研發到上市時間的縮短。
在5G網絡創新的係統工程中,天線的中試,隻是其中一環。當前,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5G網絡,5G基站總數達338萬(wan) 個(ge) 。各類設備如何搭配協同才能達到最優(you) 效果?有些難題,甚至進入創新的“無人區”。
回到位於(yu) 北京的實驗室,技術人員向記者展示了高鐵沿線信號采集後複現的測試裝置。有了這樣的設備,新開發出的手機等終端產(chan) 品就不用再上高鐵進行長時間測試。
測試工程師 王飛龍:包括隧道、高架橋,平原、山地,還有高鐵的會(hui) 車以及進出站等等,這些場景都是可以在信道模擬器當中進行複現。終端廠家就可以針對(測試中)斷網這一時刻,終端上報的信息來進行具體(ti) 的分析,從(cong) 而來改進他們(men) 的算法。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認為(wei) ,雖然近年來我國製造業(ye) 中試持續推進,但整體(ti) 來看中試方麵的投入還有所欠缺。數據顯示,當前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中,僅(jin) 有37.3%開展了研究與(yu) 試驗活動。
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學東(dong) :(以往)技術研究到最後產(chan) 品實現之間,缺乏一個(ge) 共性和關(guan) 鍵技術研究,實際上就是跟中試有關(guan) 。針對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在這些方向能夠催生新業(ye) 態、新產(chan) 業(ye) 、新功能,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
針對上述問題,今年工信部、國家發改委新印發的《製造業(ye) 中試創新發展實施意見》中提出,要建設現代化中試能力,完善中試服務平台體(ti) 係,加快中試軟硬件產(chan) 業(ye) 發展,優(you) 化中試發展生態,為(wei) 加快實現新型工業(ye) 化提供有力支撐。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 劉伯超 :《意見》當中明確提出,要建設綜合性專(zhuan) 業(ye) 化中試公共服務機構。力爭(zheng) 到2025年重點產(chan) 業(ye) 鏈的中試能力基本全覆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