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陶寺遺址看4000多年前先民觀測到的“春分”時光
北京時間今天11時06分,迎來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春分,正好處於(yu) 立春和立夏之間,平分了整個(ge) 春季。在這天,太陽直射赤道,晝夜等長。春分日一般在公曆3月20日或21日,而在我國目前發現的距今4000年多前的古觀象台,春分日一般在3月18日,跟我們(men) 今天的春分日要相差兩(liang) 到三天。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讓我們(men) 隨時光流轉去山西陶寺遺址,看看4000多年前先民觀測到的“春分”時光。
位於(yu) 山西省臨(lin) 汾市襄汾縣的陶寺遺址,是距今4300多年前的史前遺址。時間回溯到4000多年前,春分的早晨6時,太陽從(cong) 地平線升起。在7時05分,日出東(dong) 方塔兒(er) 山,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透過陶寺遺址古觀象台的第7號觀測縫,直射觀測點的圓心。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陶寺考古隊領隊 高江濤:它是4000多年前的春分,它和我們(men) 今天不能完全對上,有了誤差,很有可能就是黃赤交角的變化導致了這兩(liang) 、三天的誤差。經過我們(men) 常年摸索,我們(men) 發現這個(ge) 觀象台可以看到二十個(ge) 節氣,但是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又是二十四個(ge) 節氣。二十四節氣是在春秋戰國的時候開始萌芽,到了漢代開始成熟確認。在4000多年前陶寺觀象台的二十個(ge) 節氣,應該是我們(men) 今天二十四節氣的起源。
20多年前考古發現的陶寺古觀象台遺跡,經過複原,由13根觀測柱組成,呈半圓弧形,半徑10.5米,弧長19.5米,共有12道觀測縫。據介紹,早在4000多年前,陶寺先民就可能在古觀象台的觀測點,通過柱縫觀測塔兒(er) 山的日出方位,觀天象,授農(nong) 時。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陶寺考古隊領隊 高江濤:《尚書(shu) ·堯典》裏麵明確提到,堯的時候觀象授時,就是觀測天象去授農(nong) 時,來指導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觀象台在一定程度上服務於(yu) 當時的農(nong) 業(ye) 經濟發展。
考古工作人員發現,在陶寺古觀象台,每年當中,有且隻有兩(liang) 個(ge) 節氣,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會(hui) 通過七號觀測縫直射觀測點的圓心,這就是春分和秋分。這也吸引不少曆史和天文愛好者前來拍照打卡。
遊客 張遠航:早就聽說陶寺每年春分的時候,會(hui) 有這麽(me) 一個(ge) 神奇的時刻,我們(men) 已經商量兩(liang) 年多了,今天終於(yu) 來了,也看到了。還是要感慨一下古人的智慧確實非常了不起。
遊客 殷大利:我們(men) 站在這裏和4000年前的祖先一樣,去迎接來自春分的第一縷陽光,給人一種時光輪轉,千年一瞬的感覺。
(總台央視記者 周培培 王躍軍(jun) 董琪琪 張逸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